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文学史上,孟浩然、王维虽然同被称为"隐逸诗人",但实际上二人的隐逸思想多有差异。从二人的隐逸思想与仕进的关系以及二人在不同时期隐逸思想的性质来看,是有同有异。  相似文献   

2.
孟浩然之隐逸除了受到个人际遇以及时代影响之外,与其家乡襄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襄阳的自然风光、隐逸传统、民风民俗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孟浩然的诗歌创作。本文将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对孟浩然的诗歌进行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3.
“趣”是中国书法理论批评视野的重要审美范畴,书“趣”论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作为书法审美概念,它在汉魏六朝被引入书学批评中;唐宋时期得到充实和发展,并逐渐升格为一个书法审美批评范畴;明清时期,论家对“趣”作为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及其来源、生成等予以了深化论述,“尚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兴局面,体现为一种时代艺术精神和一股艺术审美思潮相别于前朝。  相似文献   

4.
隐逸贡献论     
隐逸有两种.一种除了活着之外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另一种则不同,那是一种为正义、为自由、为待时而隐的人.本文即是就后者而言的.一、正义:道德尊严与文化批判先说为正义而隐.伦理学上正义的最基本要求是以善自律,切勿作恶.用中国的传统术语说,就是洁身自好,有所不为.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每当世道浇漓,风雨如晦,总有不少正直士人挂冠而去或隐居不仕,绝不与邪恶势力合作.明熹宗天启年间,魏忠贤总揽朝政,一边是全国性的恐怖,一边是全国性的歌功颂德建生祠表忠心之风.终于有了国子监生员陆万龄的奏折,说应把魏忠贤与孔子并尊.申请在国子监这全国最高学府建魏忠贤生祠,并把忠贤父与孔子父一起祭祀.他拿了这奏折请国子监司业林(钅干)代为奏请,林(钅干)提笔便把奏折涂了,当天晚上就挂冠棂星门而去.  相似文献   

5.
吴澄的隐逸诗与其以儒为主、游移于儒释道三者之间的心态有关,受这种心态的影响,吴澄中年以前的一些隐逸诗反映了他游移于儒释道之间的矛盾心情;吴澄晚年的隐逸诗则表现了安贫乐道,追求“孔颜乐处”的精神;昊澄的隐逸诗还有相当一部分内容表现了对农民的同情,对“农智”的赞扬,这无疑是对“上智下愚”思想的突破。吴澄的隐逸诗代表了元代隐逸诗的特点,真实地反映了元人的隐逸思想。  相似文献   

6.
细察孟浩然赠答酬唱之作,可知其交游甚广,既有宰辅州牧,亦有僧道隐士,入而为儒,出而好道,可谓隐逸情怀与仕进精神并存。孟浩然前期隐逸为寻求终南捷径,后期隐逸则缘于仕进无门,看似处于仕隐矛盾之中,实则隐逸思想为其仕进思想派生之物,其非传统之道隐,实为儒隐。盛唐精神与尚儒家风赋予孟浩然进取之心,积极交游显贵,意在谋求仕进,入世之心至死未泯,儒家仕进观始终为其思想之主流。  相似文献   

7.
宋代隐逸词经过萌生期(北宋初期)、发展期(北宋中、后期)、始盛期(南宋初期)、鼎盛期(南宋中期)、深化期(南宋后期)五个阶段的演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大大丰富了宋代文学宝库,并在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9.
一、正义、生存、自由、冷漠隐与仕相对,儒法互补陶铸了传统的官僚文化,儒道互补则陶铸了传统的隐逸文化。让我们从孔子讲起吧。《论语·泰伯》: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相似文献   

10.
清淡是孟浩然诗歌的主要风格特色,历代论者无不以\  相似文献   

11.
论文论述了孟浩然诗歌的词汇、造句、修辞和语言的艺术特色与创造。认为孟浩然诗的语言风格是平淡而新奇,大巧若拙,善于运用词性的搭配和句式变化,使诗的语言随思想情感的跌宕起伏而出现舒缓紧凑平和激烈的变化。孟浩然诗的语言是以自己时代的诗的语言为基础,吸收唐代的口语和唐以前的优美语言为特色,抒情语言中带有鲜明的叙述性,将平淡型的语言与豪放型和婉约型等多种类型的语言相结合,达到了自然高妙的境界。孟浩然是一位语言大师,他是盛唐前期诗人,对唐诗语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一 孟浩然在五十二岁的一生中,奔走于京洛、漫游于吴越湘汉之间共约八年,先后客张说、张九龄幕府共约六年,其余时间均居住在故乡襄阳,后人称他为隐士、山人,是有历史根据的。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在孟浩然的思想上的确沾有许多世俗的尘埃。然而,我们不能因这种思想上的矛盾现象,而称他为“假隐士”。应该说他是“开元盛世”所特有因而还带有时代色彩的隐士。  相似文献   

13.
王维、孟浩然是唐代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诗既有相似的精神和风貌 ,也有二人不同的个性特征。从对他们诗歌的对比研究中 ,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时代和个性对他们诗歌的影响 ,有助于对他们诗歌的深入研究。同时 ,从后人对他们的争论也可以看出 ,不同的流派和诗人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 ,对他们的诗歌有着不同的反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孟浩然因仕迸无望而毅然走向山林田园隐居的独特生活经历和由原先“济苍生”、“功名遂”的用世之志到最终摆脱对功名的追求,走向超然的思想演变,以及前代诗人陶渊明,谢灵运等对其的深刻影响等方面,探讨了形成孟诗“冲淡、清旷、浮健”艺术风格的原因,并就此分析了孟诗的艺术风格及其相互间的紧密联系,在肯定孟诗所取得的艺术成就的同时,指出其题材与思想内容不够丰富和深刻的缺点。  相似文献   

15.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位大量从事近体诗创作的诗人。孟浩然的五律,不仅数量多,名篇多,并且因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与审美价值,而获得了"盛唐最上乘"的称颂。就风格言,孟浩然的五律既有阳刚之美的佳构,亦有阴柔之美的杰作;以技法论,孟浩然五律各"体"兼备,形式多样,为唐诗百花苑中一朵奇葩。同时,孟浩然的五律还给李白等人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皮日休和孟浩然是唐代文学史上同属襄阳籍的大诗人。皮无疑对孟作过努力的学习。孟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风格以清淡见称。皮入吴以后亦大量创作山水诗,并也有清新的特点。但将皮孟诗两相映照,则会发现境界高下之别。本文就两位诗人的创作现象作一小结,并探索其流变的轨迹,以期发现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17.
隐逸,是郁达夫最典型的人格特色,几乎囊括了现代隐逸的各种形式。他"隐于自然",认为欣赏自然,欣赏山水,就是人与万物调和,人与宇宙合一的一种谐合作用。他"隐于酒色",几乎把"酒色"当成了他的精神家园。他"隐于书斋",读书、买书、藏书、著书成为他终其一生的爱好。他"隐于宗教",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淡泊出世、放达超俗的佛道意识。他"隐于死亡",在"杀身成仁"的民族大义中实现了生命的完满与超越。在郁达夫的"隐逸"中,"隐于自然"和"隐于酒色"是其最突出的表现。爱欲和自然构成了郁达夫小说中人物生命的两极。  相似文献   

18.
论朱敦儒的晚期隐逸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敦儒是以隐逸词人“世外希真”扬名于世的①。一部《樵歌》正为其隐逸风致写照。朱敦儒先后曾有过两次隐居生活,南渡前隐于洛川,致仕后隐于嘉禾。与此相适应,他的隐逸词也可以分作早期隐逸词和晚期隐逸词。不过,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讲,他的晚期作品都大大超过他的早期作品。本文试对他的晚期隐逸词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9.
晚唐小品作家陆龟蒙在长期的隐居生涯中创作出大量隐逸题材的小品。综观其内容,或借评价历代隐逸高士的事迹表达自己的高洁人格与隐逸情怀;或展现自己饮酒、读书著述、品茗、探胜、垂钓等高雅的隐逸生活情趣;或通过影射利令智昏、堕入统治阶级欺骗罗网无力自拔的利禄之徒,以彰显自己坚守洁品的隐逸之志。陆龟蒙的这类小品,兼具犀利冷峻、疏淡自然与沉郁哀婉等多种风格,不仅丰富了陆龟蒙自身小品的内容,也拓展了晚唐小品的题材领域。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很大一部分诗作都流露出了隐逸思想。这种思想的表达主要借助于两种模式,一是叙述模式,即通过直接的叙述来表达隐逸的思想。二是意象模式,即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意象,融入自己的感情,抒发对隐逸的向往与归隐后的欣喜。二者往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难以割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