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培永 《兰州学刊》2013,(7):11-15,57
萨特所建构的生成的、历史的人学辩证法以个体积极的自由实践为开端,描绘了实践个体—群—集团的历史人学的三个阶段。"群"是众多个体由外在无机自然物决定形成的惰性存在方式,是众多个体的无能集合。作为群的否定形式的"集团",在从聚合群队、誓愿团体、组织团队、制度集团的演变过程中,也从积极的共同实践堕落为否定个人自由实践的外在惰性集体。自由个体实践不仅经受外在自然定形物的奴役,也在各种人群共同体中遭受这些社会定形物的奴役。萨特的历史人学辩证法注定是一种悲观消极的社会历史观,成为个体被奴役的历史现实的悲观图景描述。  相似文献   

2.
刘寒 《北方论丛》2016,(4):112-117
萨特“人学空场”的基本含义是:以苏联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在研究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时,采用抽象的教条主义的方法,忘记了具体的、实在的人,把人吞没在抽象的观念中.萨特认为,其根源是理论和实践的分离,主张用存在主义方法补充马克思主义.这意味着萨特这一时期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的转变,其理论实质是历史的辩证法.这一理论至今仍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其存在主义方法也存在一定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从非理性视角看萨特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特的存在主义强调人的自为性,追求人的自由,带有浓厚的非理性主义气息。萨特认为马克思主义存在“人学空场”,企图用存在主义“补充”马克思主义。他主张用“存在第一性原理”代替“物质第一性原理”;用内省体验式的认识论取代能动的反映论;用非理性意识活动的人学辩证法代替唯物辩证法;用以“匮乏”为发展动力的“历史人学”代替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存在“人学空场”。当萨特把脱离生产方式的人的非理性主观因素当作历史发展的绝对基础时,就注定了他“补充”马克思主义这一梦想的破产。  相似文献   

4.
历史总体化的人学辩证法——萨特《辩证理性批判》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萨特的最著名的哲学理念,莫过于他的新人学。这是一种建立在生成性个人实践基础之上的历史辩证法,即在承认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现实的前提下,凸现个人超越既定存在的谋划。萨特的人学辩证法拒斥自然辩证法和现成性的总体性,而将历史总体化与个人存在的关系视为历史哲学的核心命题。  相似文献   

5.
对人及其全面发展问题思考的二重路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特和福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读解,给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思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我们重新思考“人的解放”的内涵,及其个体与类能力发展的逻辑、马克思历史理论本身的逻辑和现实人的发展的实践逻辑的检讨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有助于坚定确立“每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6.
"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出发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逻辑起点和主要对象.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现实的个人"首先是"有生命的个人",一种自然存在物;其次,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现实的个人"还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性;再者,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现实的个人"还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一种精神存在物;此外,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现实的个人" 同时也是实践存在物,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在实践中不断生成的开放的人;最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现实的个人"还是具体的历史存在物.  相似文献   

7.
法兰克福学派将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中隐蔽的人学逻辑加以拓展和深化,形成了“综合性的人学观”.这种“综合性的人学观”以马克思的“社会性的人”的理论为其基本底色,对以人的意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传统人学进行了批判和补充,深入探讨了潜意识在人的行为和社会文明中的功能,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社会的学说,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革命新理论”.此外,哈贝马斯将传统人学所理解的个人的凝固不变的“自然理性”的本质,创造性地转化个体之间所共有的“交往理性”,并赋予人学理论更为具体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等著作中,一方面承认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另一方面又认为这种哲学是一种存在主义的人学。他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早就把人“丢掉”、“抛弃”或“消溶”了,“马克思主义今天是个无人地带”,①出现了“人学的空场”,②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失去了生命力。只有用存在主义的人学来“补充”、“纠正”马克思主义,才能“医治”马克思主义的“贫血症”。这就是萨特宣扬的“人学空场论”。  相似文献   

9.
孙一萍 《东岳论丛》2006,27(4):150-154
萨特的人学观点是以其存在主义哲学本体论为基础的,根据意识的意向性原理,意识为存在所支撑,并由此对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进行了深刻阐述。就人而言,存在先于本质。据此,萨特早期的人学观点认为人的存在即人的自由。随着对“处境中的自由”的更加深入的认识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可,萨特发展了历史的人学理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虽然萨特的人学理论总体上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违背,但也体现了某些合理的成分。  相似文献   

10.
萨特是法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存在主义者都以人道主义自居,而萨特则更以马克思主义者自诩。一九五七年后,他著书立说,声称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很“接近”,并认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的“会合”,必须用存在主义去“补充”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才会使马克思主义获得“重生”。萨特肆意歪曲马克思主义,抹煞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人道主义内容,说什么马克思主义存在着一个“人学的空场”,“马克思主义今天是无人地带”,(《给伽罗弟的一封信》)因而造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贫血症”。他认为,正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的这种缺欠,所以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了,它已经“不再同历史一道生活下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落后于实践了,它典型概念的实在内容“是一些过时的知识”。(《辩证理性批判》)他主张只有把消失了的人恢复起来,把“主观性”的因素加入现代马克思主义之中去,才能“补救”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所以能担负这一重任,因为它重新肯定了人的实在性。存在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的一块“飞地”。萨特的这些观点,在西方舆论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有人认为这是西方思想史上发生的一次由黑格尔、特别是马克思开始的“决定性变革”,是为各种人道主义的“一切形式的集体化奠定了基础”。近几年来,萨特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西方现代“主体性”道德教育理念在20世纪经历了三次历史嬗变,由个体主体性理念经由认知主体性理念发展到价值主体性理念。在这个嬗变过程中,不仅主体性的内涵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而且“主体性”道德教育理念也越来越趋向于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关于“个人”的观念,即个人“主体性”的实现是有边界和限度的,其边界和限度就是人的“类”本质和“群”状态,并且个人只有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与客观的物质世界和社会存在相互作用,才能实现自身完整的“主体性”。因此,这种嬗变中彰显出真理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人学是21世纪的显学。它是当代哲学热点的概括和对未来哲学发展的展望。但是,现代西方哲学历来就是用人道主义来同马克思主义作对的,并由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制造了所谓的“以科学名义”“抛弃了道德方面的东西”,“否认人类的价值具有推动的力量”的科学和价值的对立等。这是他们对准马克思主义的炮弹,也几乎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如果这一障碍不扫除,我国人学研究的科学性就有一个是否可能的问题。因为把人学叫显学,有的误以为马克思主义果然缺“人学”,最终还是要用“人”、“道德”、“价值”来补充。拙以为,此乃大谬也。马克思主义决非缺人学。问题起因,主要是人们在研究马克思新世界观时,仅仅局限于世界观上的划界,而忽视了由于世界观不同,而引起的人学研究方法上的重大歧异。随着马克思新世界观的确立,当马克思运用它去研究人时,批判和改造了德国哲学论人的错误方法,发现和制定了论人的道德哲学化方法,从而把辩证唯物主义应用到社会生活,建构了以现实的个人为前提的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所谓道德哲学化方法,即从“个人行为”的道德评价出发,揭示隐藏在个人行为背后真正的历史动因和目的的科学方法。因而,  相似文献   

13.
在系统论证了以实存主义补充马克思主义的可能性、必要性与可行性之后,萨特展开了一种“实存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话语;从实存主义到实存论马克思主义,虽然出现了两个萨特的形象,但萨特“把握具体”的致思取向并没有发生改变;而从萨特实存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后果来看,他以实存主义补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努力并不成功,其实质还是一种意识哲学的历史构图。  相似文献   

14.
超越人学     
新时期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最重要成果之一是对于人的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大量研究。在这种背景之下,“人学”这个有些古怪的名词,不仅已经成了我国当代哲学词汇中的常用词之一,而且可以堂而皇之地和“马克思主义的”这个形容词构成一个复合词。即使毫不了解萨特或者坚决反对存在主义的人,也完全可能承认“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的合法性;在马克思主义之中,大概不再有一个所谓“人学的空场”了。  相似文献   

15.
伴随社会实践和人自身的发展,人学研究已日益凸现出来,人们的注意力也将牵引到对人学的历史发展和重大事件的关注。人们期待着对“文化大革命”和“人道主义”大讨论从哲学层面上作出认真的诠释与反思,以便从中获取对我国人学研究的许多重要启示:人的问题的研究不可遏止;人学研究必须以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为依托,恰当而谨慎地处理理论与现实、学术与政治等诸多关系。放眼我国人学研究发展的未来,一定会在深厚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在批判继承各种人学理论的过程中,经过“文化大革命”的阵痛和“人道主义”大讨论的准备,必将在内容和方法上发生转换、在更深的学术层次上和更广的理论范围内展开。一个真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在学科意义上的人学理论正在孕育诞生  相似文献   

16.
萨特人学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分歧主要集中在方法问题、异化问题及历史研究的出发点问题上 ,本文将对这些分歧作一全面的辨析。并通过对萨特人学理论的主观主义、个人主义及非历史主义立场的评述 ,指出它在理论上的非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讨论萨特的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首先是萨特在20世纪50年代发生的重大思想转向,即有保留地接受马克思主义,以萨特自己的看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现实共同改变了他的思想语境;其次,他又明确反对斯大林式的教条马克思主义,甚至认为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处存在着人学空场,而他的存在主义则是寄生于马克思主义体系边缘,却又补充其人学缺失的重要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萨特的谋划     
南京大学张一兵教授主持的这组笔谈 ,是关于作为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的重要论著《辩证理性批判》第一卷的文本研究成果。在国内学界 ,萨特主要是作为文学家和存在主义哲学家 (195 0年以前作为法国存在主义学者的“第一个萨特”)而被解读的 ,人们几乎完全忽略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萨特 (撰写《辩证理性批判》时的“第二个萨特”)。笔谈讨论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萨特思想转变的特定历史语境 ,并分别讨论了《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一批最重要的学术范畴 ,如作为萨特对所谓辩证理性的独特定位、作为他的存在哲学个人本体论关键的谋划概念、历史进程中的总体性与总体化、构成的辩证法与被构成的辩证法的关系 ,等等。此组笔谈为国内第一次系统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萨特的重要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19.
南京大学张一兵教授主持的这组笔谈 ,是关于作为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的重要论著《辩证理性批判》第一卷的文本研究成果。在国内学界 ,萨特主要是作为文学家和存在主义哲学家 (195 0年以前作为法国存在主义学者的“第一个萨特”)而被解读的 ,人们几乎完全忽略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萨特 (撰写《辩证理性批判》时的“第二个萨特”)。笔谈讨论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萨特思想转变的特定历史语境 ,并分别讨论了《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一批最重要的学术范畴 ,如作为萨特对所谓辩证理性的独特定位、作为他的存在哲学个人本体论关键的谋划概念、历史进程中的总体性与总体化、构成的辩证法与被构成的辩证法的关系 ,等等。此组笔谈为国内第一次系统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萨特的重要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20.
南京大学张一兵教授主持的这组笔谈 ,是关于作为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的重要论著《辩证理性批判》第一卷的文本研究成果。在国内学界 ,萨特主要是作为文学家和存在主义哲学家 (195 0年以前作为法国存在主义学者的“第一个萨特”)而被解读的 ,人们几乎完全忽略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萨特 (撰写《辩证理性批判》时的“第二个萨特”)。笔谈讨论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萨特思想转变的特定历史语境 ,并分别讨论了《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一批最重要的学术范畴 ,如作为萨特对所谓辩证理性的独特定位、作为他的存在哲学个人本体论关键的谋划概念、历史进程中的总体性与总体化、构成的辩证法与被构成的辩证法的关系 ,等等。此组笔谈为国内第一次系统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萨特的重要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