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昆酬唱集》是宋初杨亿编选的一部著名的唱和诗集,是"西昆体"的代表著作。本文从《西昆酬唱集》编选的外部条件、宋初唱和诗的大量创作与唱和集编辑蔚然成风的文化背景和编选者的主观目的等三个方面分析和讨论杨亿编选《西昆酬唱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西昆派杂说     
西昆派是宋初最著名的诗歌流派之一。它一经产生就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不管是褒是贬,大家不能不承认西昆派曾对文坛产生过重大影响。 西昆派亦称西昆体,以杨忆编《西昆酬唱集》一书而得名。集中选入杨亿、刘筠、钱惟演等17位作者共250首诗;杨、刘、钱为西昆派代表人物。他们作诗以“更迭唱和、互相切劘”为目的,以“历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芳润”为方式,追求“尤精雅道,雕章丽句”的艺术风格。(《西昆酬唱集·序》)  相似文献   

3.
《西昆酬唱集》是宋初杨亿编选的一部唱和诗集,是“西昆体”的代表著作,在唐诗向宋诗的转型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题材内容看,《西昆酬唱集》中的感事述怀诗、咏物诗和言情诗等比唐诗更广泛深刻地描写日常生活,使诗歌更趋通俗化;从艺术功能看,《西昆酬唱集》开启了宋诗“以才学为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等特点;从传承和影响看,《西昆酬唱集》既充分学习和吸收了几位唐诗大家的创作成就,又发展和影响了一批宋诗大家的创作倾向,在“唐音”向“宋调”转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西昆酬唱集》卷上《汉武》唱和诗与真宗封禅无关,更无讽喻真宗西祀东封之意。《汉武》唱和诗及《西昆集》中的其他咏史之作,是杨亿等秘阁文人在编修《历代君臣事迹》(后改名《册府元龟》)时,在披览典籍、分类部居、采摭铨择之际对历史典故的感怀之作,也是对传统题材的再抒写,不必作"过分诠释"。整部《西昆集》离不开《历代君臣事迹》的编纂,从诗歌内容上看,近似一部创造性的、文学化的《历代君臣事迹》,这对宋诗特征的形成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西昆酬唱集》的代表作家杨亿、刘筠、钱惟演,著述都很多。杨亿八集,仅存一部《武夷新集》;刘筠七集(《册府应言》、《荣遇》、《禁林》、《肥川》、《中司》、《汝阴》、《三入玉堂》)全佚,今存《肥川小集》诗一卷已非《肥川集》之旧;钱惟演著有《典懿集》三十卷,《枢庭集》、《拥旄前集》、《拥旄后集》、《伊川集》、《汉上集》若干卷,亦皆失传。因此,我们今天已很难了解统治宋初文坛达三四十年之久的西昆派的全部文论主张。好在《武夷新集》尚  相似文献   

6.
从道教和具体历史背景来研究西昆者并不多见。“西昆”一名,虽取自《山海经》、《穆天子传》,但在北宋初年的崇道背景下,有浓厚的道教意蕴。整部《西昆酬唱集》从缘起,到诗人背景、诗歌内容,都有或隐或现的道教底色。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宋代社会文化背景及文学发展的特殊规律两个角度来论述西昆体这一诗歌体裁的产生的合理性及其在诗歌发展史中的意义,以此来证实《西昆酬唱集》在文学史中也应有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西昆诗派与李商隐的诗歌创作有着深刻联系,不仅有继承,更有自己的突破。本文通过对《西昆酬唱集》中杨亿、刘筠及钱惟演等西昆诗人创作的分析与归纳,以阐释西昆诗人对李商隐诗歌创作的继承与变革。这主要体现在整体风貌上的深情绵邈、典丽精工、勤于用典使事以及精于遣词造句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宋初诗歌有“三体” ,其中西昆体影响最大 ,它分为前后两期。要深入地了解西昆体在宋代文坛上的地位和影响 ,就很有必要探讨后期西昆派诗人对前期文学思想的因袭和创变。而在后期西昆派诗人中 ,宋祁的文学思想是最为丰富的。本文拟通过探讨宋祁文学思想中对前期西昆派的继承和发展的一面 ,来看后期西昆派在宋代文学思想发展史上所起的过渡作用。  相似文献   

10.
西昆体在宋初与白体、晚唐体鼎足而立,但是三者之中,对前者的研究最为不足。本文通过对西昆体代表诗人杨亿、刘筠、钱惟演和《西昆酬唱集》中其他十四位诗人的具体分析得出:杨亿最早宗李商隐,但是首先进行西昆体风格创作的却是钱刘二人,并且三人对西昆体的形成与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其余十四位诗人在西昆体的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不一样,但都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王先谦(1842-1917),字益吾,晚号葵园,湖南长沙人。四十七岁告归后,即潜心撰述,一生著作宏富,以治学严谨、涉猎广博、撰著辑集丰赡而著称。《诗三家义集疏》(以下简称《集疏》)即是王氏潜心集辑撰写的一部研究《诗经》的学术著作。《集疏》初名《三家诗...  相似文献   

12.
[摘要]西昆文风除了表现在诗歌、四六文以外,还风靡于科场律诗、赋当中。太宗、真宗朝“贪才”、“佑文”的风气,加上日渐严密的取士制度,使得作为学者宗师的馆阁词臣与科场之间以“文”为中心密切互动。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文士频频担任各级贡举考试官,并利用其在文学上的话语权大量奖掖后进、编选文集,使西昆文风在科场中风靡一时。以律赋为例,其西昆风格表现为形式上的精工律切,内容上的博雅典赡。馆阁与科场间的互动,实际统一于宋初文教政策重心由“佑文”向“崇儒”的风气转变中,一方面,“崇儒”之风气已启,另一方面“佑文”之余烈尚存,由此形成了具有西昆风格的科场文章“以儒饰文”的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王传龙《“九僧”生卒年限及群体形成考》一文以为,九僧群体形成于京师,形成于馆阁,《九僧诗》是类似《西昆酬唱集》一样的馆阁吟唱结晶,其清邃淡泊的诗风并非真实山林景色的映现。实际上,从《九僧诗》之结集与诗歌内容考辨可知,九僧诗人群体的形成于九僧四处云游期间,且其周围有一个庞大的诗人群体。九僧所结交之名卿也非达官显贵,而多为文士词臣,彼此是基于文学互动的交游。  相似文献   

14.
李商隐《锦瑟》诗是中国诗歌史上争论最大、解人最多的一首诗。早在金代,元好问就有“独恨无人作郑笺”的感叹。清吴乔在《西昆发微》中说:《无题》《锦瑟》之解,“七百年有如长夜”。吴乔至于今,又三百多年过去了,千年《锦瑟》之谜究竟何在?《谒山》、《玉山》诗正是解开《锦瑟》之谜的两把钥匙。  相似文献   

15.
以杨亿、刘筠以及钱惟演为代表的西昆诗人在宋初自觉地学习模仿李商隐,他们的诗歌整体风貌与李商隐颇有相似之处,其创作方法如用典使事、遣词造句、设色用墨等也受到李商隐的影响,他们创作的各个方面都或多或少地继承与沿袭了义山家法。  相似文献   

16.
杜牧的诗,现有《樊川文集》四卷,《外集》、《别集》、《樊川诗补遗》、《樊川集遗收诗补录》各一卷,共八卷,五百二十四首。在这五百二十四首诗中,除本集二百六十七首可确定是杜牧的作品外,《外集》、《樊川诗补遗》,疑信各半,《别集》和《樊川集遗收诗补录》,讹伪的情况更为严重。《外集》以下各  相似文献   

17.
西昆体与江西诗派是宋代两个重要的诗歌流派.清代以来,论诗者往往以为这两派的创作和理论针锋相对、判若水火,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诗歌风格,如《四库提要·李义山诗集》就说:自宋杨亿、刘子仪等沿其流波(指李商隐)而作《西昆酬唱集》,诗家遂有西昆体.……元祐诸人起而矫之,终宋之世,作诗者不以为宗.后江西一派渐流于生硬粗鄙,诗家又返而讲温李.《提要》的作者显然认为: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派与宗尚温庭筠、李商隐的西昆体为宋代诗坛中两个对立而交替的流派.故于黄庭坚之父黄庶《伐檀集》的提要中说:“庶当西昆体盛  相似文献   

18.
明清海南本土对苏轼海外诗文选本的整理尤为重视,先后形成了《居儋录》《海外集》两个版本体系。清代临高县令樊庶自发编纂的《宋苏文忠公海外集》(康熙四十三年,1704)上承“居儋”,下启“海外”,是迄今所见唯一一部评批本《海外集》。其价值有二:一是樊庶本《海外集》在戴熺本《海外集》(万历四十七年,1619)域内失传的背景下,作为后世《海外集》的实际母本,在东坡海外诗文选本的编纂史上厥功至伟;二是樊庶本《海外集》对海南风物的注释、对东坡诗文(特别是和陶诗)的评点别出心裁,在清初诸多注苏、评苏选本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9.
杜牧的诗,现有《樊川文集》四卷,《外集》、《别集》、《樊川诗补遗》、《樊川集遗收诗补录》各一卷,共八卷,五百二十四首。在这五百二十四首诗中,除本集二百六十七首可确定是杜牧的作品外,《外集》、《樊川诗补遗》,疑信各半,《别集》和《樊川集遗收诗补录》,讹伪的情况更为严重。《外集》以下各卷中,见于许浑、赵嘏、张祜、薛能、刘得仁、李商隐、王建、李白集的诗作,达六十四首。还有一些诗,也大可疑伪。前人和当代的学者作过一些订正。现就樊川《外集》、  相似文献   

20.
黄宗羲与《明史》编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宗羲与《明史》编纂赵连稳清朝“定鼎燕京”伊始,即于顺治二年(1645年)下诏开馆修(明史),中经康熙、雍正两朝,至乾隆四年(1739年)刊行,历时90余年。万斯同以布衣身份参与编修、审定、总揽其成,“阴操总裁之柄”,梁启超评论此事时说:“现行的《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