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2.
谷海慧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3(2):46-51
1990年代以来的话剧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主流话剧开始"由圣人凡",通俗话剧致力于开发市场,新历史主义剧作钟情于戏说历史,先锋话剧则进行了突出导演个人意志的实践.它们价值取向、审美标准不同,彼此间未构成对话,安然走向了分流.在日渐强劲的消费主义潮流与大众文化的裹挟下,消闲、娱乐、搞笑产品成为1990年代以来剧坛的新宠,可供反复搬演的剧作却寥若晨星.艺术的实验虽不断在进行,思想的缺席却导致"剧本荒"的尴尬.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初世界潮流的汹涌激荡中,西方话剧以迅猛之势登上了中国戏剧舞台.作为"舶来品”,中国话剧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都受到外国戏剧的深刻影响.因此,学术界对中国话剧" 影响源”的研究,长期以来也大都将眼光放在国外,尤其是致力于探讨古希腊戏剧、莎士比亚、莫里哀、易卜生、奥尼尔、高尔基、契诃夫等对中国话剧的影响.从中外比较研究的角度,深入考察中国话剧在外来影响与民族现实生活的双重作用下不断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固然是重要课题,但是,如何看待中国话剧的发展进程与传统戏曲的审美联系, 并对此进行深入、切实的系统研究,却一直未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现在,胡星亮教授的新作 <中国话剧与中国戏曲>的出版对这一重要的学术课题作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填补了中国戏剧学的一个空白领域,也深化了20世纪中国戏剧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曾经经历过两度繁荣的当代中国话剧及其文学,如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经济利益的决定性影响、新兴传媒的冲击、缺乏传统的保护与自身改革缓慢等因素共同造成了时下话剧与话剧文学空前寂寞的状况。而改革开放趋势的持续强化正是话剧与话剧文学虽然沉寂却绝非趋于消亡的根本原因,话剧与话剧文学仍将顽强地生存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5.
赵琪琪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2):131-135
泰国华语教育经历了由兴到衰、再复兴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前,泰国政府将华语视为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问题;80年代后,则将其视为可以促进国家发展的资源。一是国家安全危机解除。泰国政府对华人实行同化政策,解除了国家的安全危机。二是国家经济发展需要。80年代起,泰国政府重视经济发展,华人是两国经济合作的桥梁。三是国家形象建设需要。泰国的国家安全需要和经济发展需求均得到满足后,政府开始通过关注和保护少数族群来塑造自身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6.
库慧君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8(4):37-42
在主流的话剧史中,编者或作者似乎刻意地在忽略南开学校所进行的话剧活动。恰恰就是这个被主流的话剧史所“忽略”的南开学校却培养出了曹禺这位话剧大师。南开的话剧活动者分别从改编、改译的西方话剧作品、进行了大量的戏剧舞台实践活动、进行了话剧理论的建设等方面展开戏剧活动。他们逐渐形成了成熟的话剧意识。他们一直为主流的话剧史所“忽略”的事实则表明,至今学界主流的研究方法依然是庸俗社会学的,而非艺术审美的。学界主流的研究者实际上没有真正理解“话剧意识”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华语大片与中国电影工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饶曙光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6):60-69
摘要: 大陆华语电影,尤其是华语大片存在的种种问题,都与中国电影工业的结构不合理分不开。而中国电影工业的结构不合理,则与中国电影人对中国电影工业的认识,以及决定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乃至产业化政策分不开。因此,从电影工业角度重新梳理、阐释中国电影的发展,是摆在当今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界的一个极其迫切的课题。通过从新中国电影事业体制与电影工业布局、新时期与中国电影工业、电影机制改革与中国电影工业、电影产业化推进与中国电影工业的变化、华语大片与中国电影工业、中国特色电影产业化与中国电影工业等方面梳理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变化,可以总结相关历史经验,并展望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健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
中国的话剧艺术是在本世纪30 年代明显走向成熟的, 其成熟的标志主要体现在戏剧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塑造和戏剧语言创新四个方面。从情节的发展意义上说, 以《雷雨》为代表的戏剧创作显示了综合性情节悲剧的多方面特征, 并在多种情节因素的融合方面做出了民族化的改造; 而以《上海屋檐下》为代表的一批作品, 则是以创新性的具有生活实感的结构样式表现了特定时代中国都市下层民众的真实生活, 并在尊重中国观众欣赏习惯的前提下创造了中西合璧的结构形式; 戏剧人物塑造上, 《日出》、《原野》等作品, 开创了中国现代戏剧艺术注重人物内心冲突和心理刻画的性格描写方式; 而在戏剧语言领域, 30 年代中国现代戏剧的最大成功在于新的对话机制的建立, 即它的叙事主体和受体都直接表现为剧中人物, 而作者和读者、演员和观众则处于一种内隐的地位。正是在上述几个方面, 体现出了中国本世纪30 年代话剧艺术的成熟特征。 相似文献
9.
祝晓宏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海外华语是现代汉语的域外变体。海外华语语法研究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部分,也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视角转换和外延拓展。以新加坡华语为例梳理了海外华语语法研究的现状,提出海外华语语法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1.隔绝期的海外华语语法研究(1950-1990年);2.交流期的海外华语语法研究(1990-)。第一阶段的研究比较零散,偏重应用;后一阶段中外学者通力合作,研究逐步深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随着全球各地华语互动的增加,海外华语语法研究的一些重要议题应该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10.
梁燕丽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81-93
民族寓言是民族叙事的一种独特形式,台湾百年话剧的民族寓言包括原型叙事、历史叙事和乌托邦叙事等。原型叙事作为文化记忆与集体潜意识的民族寓言,体现在《琴韵千秋》《楚汉风云》《和氏璧》等剧目中,知音、君子、英雄等“原型”意象隐藏着文化特质和人格,以新型话剧形式,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和文化精魂。历史叙事作为历史记忆与现代转型的民族寓言,体现在《国姓爷》《阉鸡》《胜利进行曲》《光复进行曲》《牛犁分家》等剧目中,以个人和家庭的故事展现台湾人民在荷占和日据时期集体的反抗斗争和后殖民论述,也展现台湾人民和祖国血脉相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乌托邦叙事作为社会理想与现实指涉的民族寓言,体现在《猪八戒做和尚》《武陵人》《暗恋桃花源》等剧目中,“桃花源”作为中国人理想世界的象征,在台湾剧场重生,创造乌托邦叙事的民族寓言。民族寓言使台湾话剧激活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蕴含集体无意识能量,焕发出更加璀璨的理想色彩和艺术光芒。 相似文献
11.
12.
13.
近年来,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对外汉语教学快速发展,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正在慢慢改进,影视作品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第二语言教学。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口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三方面进行讨论,探索出将影视剧引入课堂教学的方法。通过讨论得出教师应合理选择影视剧题材,并设置任务型的课堂练习,以此提升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4.
黎羌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4,(5):39-44
中华各民族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真实形象的艺术写照。中国少数民族在缔造华夏乐舞戏剧文化、中外戏剧文学与表演艺术交流的过程中,曾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建立过非常卓越的功勋。对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的研究,不能单纯套用西方戏剧与中国汉族戏曲研究固定模式,而应该以先进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文化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实证考察,即理论联系实际的田野调查法,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背景、研究意义与学术价值进行较为详细的实证以及全面、系统、科学、务实的研究。从民族文化、戏剧艺术的视角,以翔实可考的文献资料与理论知识,对中华文明史作出科学描述和总结。以国内外民族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的丰富资料、先进的科研方法,来佐证中国少数民族戏剧艺术在世界戏剧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学术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15.
董国炎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4(2):32-36
推广普通话和简化字工作,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坚实的学理依据.学术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激烈论争,章太炎、钱玄同、赵元任、黎锦熙、蔡元培、瞿秋白、吴玉章等重要人物均卷入其中.文章分析这些学术史公案,欲辨明学理,分清是非,以利推进今天的汉语言文字改革工作. 相似文献
16.
廖敏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28-31
本文从宗教意识对中西戏剧家的创作主体情感的深入渗透入手,剖析剧作家在宗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主体性创作情感,揭示这种宗教主体性视角对戏剧的情节模式和审美机制的强大规约,证明宗教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西戏剧的艺术表现形式并内化为戏剧独特的类型化特征和隽永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7.
葛剑雄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8
谭其骧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是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倾注30余年心血主持编绘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以其内容之完备、考订之精审、绘制之准确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在处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中外关系和疆域边界等问题上,他始终坚持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努力做到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他所确定的关于历史中国、中原王朝、边疆政权、非汉族政权、地方政权、自治地区之间关系的原则,对于中国史、民族史、中外关系史、中国历史政区地理等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吴瞿安先生和20世纪的中国戏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玉峰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4,41(1)
在加世纪中国戏剧研究中,吴瞿安先生无疑是最值得瞩目的学术大家之一。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吴瞿安先生对于20世纪中国戏剧研究的独特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终生专注于戏曲本体研究,对后来有示范导路之功;秉承传统的学术立场和思维方式,在今日启人思维;以栽培后进为己任,为20世纪中国戏剧的研究培养了大批曲学的布道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9.
张祖利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1):34-37
运用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手段,总结归纳某个方言区的普通话等级语音面貌表征,对于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来说其意义主要在于为测试员提供一个便捷的评判依据,对于普通话学习者来说则指出了克服方音的方向。淄博方言有鲜明的语音特征,表现在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等级上则是这些特征的不同程度的流露。一级乙等有语音失误,但是出现的失误都没有形成系统性的问题;二级甲等语音失误增多,韵母的语音缺陷有系统性出现倾向,但不是很明显;二级乙等的语音失误进一步增多,声母、韵母、声调、音变都可能出现系统性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