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汉初的分封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封制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称做“封建”,即封土建国的意思。分封制曾经是周代盛行的政体。到了战国初年,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起来,各国先后变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建立起封建君主集权制政体。秦始皇灭掉东方六国,把封建君主集权制推广到全国,从而确立了封建皇帝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分封制被历史否定,代之以皇帝集权制,原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事。可是到了汉代,分封制又在全国相当大范围内实行起来。《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说:“高祖子弟同姓为王者九国,唯独长沙异姓,而功臣侯者百有余人。自雁门、太原以东至辽阳,为燕、代国;常山以南,大行左转,度  相似文献   

2.
秦始皇攻灭六国之后,按照“大一统”的思想全面推行了以郡县制为基本制度的中央和地方关系体制,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皇帝制度。秦汉时期,分封制和郡县制之间的斗争依然存在,并左右着西汉王朝国家政体的构建。经过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和汉文帝之后诸帝的削藩,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成为中央治理地方的根本体制。郡县制及其不断发展,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秦汉时期,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斗争对后来中国政治制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实现政治统一并不断发展、巩固、维护统一成为历代中央王朝的最高奋斗目标和最终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假皇帝与代管家──朱元璋废相后的明代阁权之争及其批判谢景芳研究明代政治制度的一个最突出和关键的问题,便是朱元璋1380年废除宰相制度。因为此后明代政治制度的一系列变迁及各种政治势力的相互排挤与权力争夺并进而造成的政局紊乱和社会动荡,均与此密切相关。故...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中日两国封建政治体制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日本是双轨制政体,中国是以皇帝为中心的单一政体;日本是分封制,中国是郡县制;日本实行的是世袭制,中国实行的是可以变动的等级制;日本是以上层本百姓为主的基层统治机构,中国是以地主士绅为主的基层统治机构。由于中国的封建统治较日本组织得更为严密,统治基础也更为广大,所以中国要完成推翻或改良旧制度的变革更为困难。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史上的分封制早在商代已开始实行。周灭商后,继续推行分封制。分封制在西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曾对国家统一、政权巩固起过积极的作用。春秋以降,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强大,分封制遭到破坏。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弃分封制而推行郡县制,但秦仅至二世就灭亡了。而作...  相似文献   

6.
任士英 《云梦学刊》2004,25(1):53-56
唐玄宗时期的“三庶”之祸,是开元中枢政局中发生的重大动荡。但它何以发生,是否果如旧史所谓皇帝听信了宰相李林甫之言那样简单?何以李林甫之态度前后效果不同?诸如此类,各旧史均语言隐晦。研究唐玄宗时期中枢政局的调整和变动,可以对三庶之祸进行合理的解说。  相似文献   

7.
受"灾害天谴说"影响,明代皇帝往往在灾后要求臣下上言寻求修省弭灾之道,大臣也借机以"己意"解"天意",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灾害作为一种手段或工具而被充分利用,无论是成化间西厂的罢而复设、嘉靖间的首辅之争,还是万历初张居正柄政、万历间罢矿税使之争等都有灾害的因素。但是,灾害对政局的影响随政权兴衰而消长,灾害谴告内容的诠释具有很大选择性,弭灾修省措施的选择取决于皇帝态度,这些都对灾害对政局演进的推动作用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王朝摹仿汉晋制度,根据政治形势偶设的相国和丞相,多选皇帝的同族宗室成员担任。宗室就任相国或丞相的背景大相径庭,授予相国可视为立储的先兆和准备,旨在提升皇太子的声威和权势,削减游牧行国时代兄终弟及制的影响。丞相的选任则根据政局需要进行。北魏多以宗室担任相国和丞相,与拓跋的传统习俗和特殊统治结构有关,透射出北魏皇族政治之特质。  相似文献   

9.
自汉以来历代先贤对秦短祚而亡的原因作了诸多方面的评价与探讨,整体而言,多不出严刑役重的"暴秦"说和"废分封,行郡县"的"秦制"说两种归因倾向,但事实上秦亡原因还有进一步挖掘的必要。如果我们从制度变迁视角来考察,秦亡原因可归结于三个方面:一是正式制度设计存在"制度漏洞",皇帝制度下缺乏必要的监督制度,加之秦始皇个人的认知局限,在面对新的国家形势时未能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导致国家整体制度框架失衡;二是秦始皇"急政"强制剥夺了制度变迁进程中的"制度试验"环节,忽略了分封制的路径依赖性需要一定的缓冲周期,未把握好新旧制度转型或过渡的基本规律;三是制度运行机制的失效,导致制度成本不断增加,国家负担日益沉重。不可否认,缺仁暴酷作为导火索加速了秦的灭亡,但其根本原因则仍需从制度设计层面和制度适应性效率等方面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10.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从职卑位贱的才人到大权独揽的皇帝,这在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社会是非常不易的。因此,她为了攫取权力、雏护统治,不得已采用了诛杀政策以打击政敌,对当时的政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纵观有明一代二百八十年的历史,有开明君主的统治,也有宦臣阉人的窃权乱政;有名相垂名青史的政绩,也有奸臣当道的祸乱纪录。政局可谓错综复杂,头绪纷繁。究竟在怎样的条件下政治清明、忠良被用,又在怎样的条件下政治昏暗、奸佞当道呢?本文拟从明朝皇帝、儒臣、宦官三种政治势力的组合与消长,来分析明代政局的变化与得失。一、明代儒臣、宦官势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窪添庆文 《文史哲》2002,(1):124-129
北魏明元帝与太武帝时期的太子监国制度,并非为了皇帝亲征所设置,而是皇帝在京师时设置的。明元帝时,皇帝离京出征时开始置留台,为统筹留台而发展为太子一人监国的制度。以往的研究有皇帝统军事,监国掌内政的说法,但在明元帝时期,重大决策交由皇帝裁断,监国也负担一部分军事任务,皇帝则握有内政上的最终决策权。太武帝时期,监国并未被授予军事权,与军事方面有关的镇也由皇帝亲自处理,皇帝与监国职权分明。皇帝的诏经由监国下达到全国各地,可见监国制度运作极为严谨。  相似文献   

13.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从职卑位贱的才人到大权独揽的皇帝,这在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社会是非常不易的.因此,她为了攫取权力、维护统治,不得已采用了诛杀政策以打击政敌,对当时的政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土地私有合法化进程中的中央集权政体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炜 《晋阳学刊》2005,(5):69-74
分封制、井田制解体的过程恰恰是土地私有、郡县制确立的过程。井田制既是政治分封的基本单位,也是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赋税制度的基本单位。分封制自身所具有的内在张力是井田制解体的根本原因,而井田制自身所具有的二重性又使其自身的瓦解具有现实的可能性。经过春秋战国时代的变革和社会动荡,将土地治权从各级地方权力实体中剥离出去,土地私有合法化,地方政权结构官僚化,源于血缘关系的宗法社会在广泛的政治领域中解体,一种不同既往的新型的集权专制政体在土地私有合法化的进程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5.
陈翠玉 《兰州学刊》2008,29(3):99-101
目前学界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多认为其思维进路主要在于“行”,倡导中庸主要是引导人们行事不可偏颇。但这些观点实有局限,实际上中庸思想的精义远不止于此。在我国封建社会,从整个皇帝制度政治框架的构建到具体的制度设计和具体的政事处理中,中庸之道也被作为总指导思想,得到了充分的运用。文章主要从皇帝与天,皇帝与臣子、皇帝与百姓关系等角度分析了中庸之道对传统皇帝制度构建与运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陆凯 《天府新论》2012,(3):125-128
在中国古代史中,国家政治制度从以分封制为代表的地方分权发端,逐渐向中央集权波浪式变迁,呈现"分久必合"的趋势。本文使用信息不对称理论、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等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指出周代设立分封制是通过配置产权加强激励、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需要,而纵向分权向集权的变迁是由统治者提供保护的最佳规模逐渐增大、统治者谋取国家产权私人化以获取租金最大化以及中国选民退出成本和罢免统治者的成本极高等多个因素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西周分封制与西欧中世纪分封制在推行的背景、内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方面有许多同的所在,也有不少异的特色。同的所在反映了人类的共性,异的特色是导致东西方文明沿不同轨迹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试论秦汉之际的分封制程远(西安政治学院文化教研室)历史发展到秦汉,分封制已成为一种落后的、行将灭亡的社会制度,郡县制必将取而代之,这是历史学界的共同看法。郡县制怎样取代分封制,是象秦始皇那样一次性完成,还是象刘邦那样逐步实现?怎样评价秦汉之际出现的不...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嗜酒成风,皇帝宗亲、 权要大臣、 士庶百姓等社会各阶层都喜饮酒.饮酒为常态,不饮酒反而让人生疑.酒已俨然成为魏晋南北朝生活中的必备之物,以致于须臾不可分离.这种不良风气的形成主要在于老庄玄学思想的影响、 乱世政局的险恶,以及享乐纵欲思想的盛行等.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西周经历了从战争法则的弱化、分封制的产生、宗法等级制的产生等发展环节 ,完成了从礼治的产生到法律制度的产生之间的逻辑承转 ,西周完整地建立了中国传统法律整体秩序精神的价值内核。也正是在此意义上 ,西周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历史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