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国——巴黎对于陈学昭来说,是一个梦,一个终生难舍的梦;在她的心中,在她的作品中,缠绕着一个“巴黎情结”。本文试图透过陈学昭本人的经历和她的作品,来把握她的心灵历程,特别是与法国的精神联系,进而从她的身上了解一代先进知识女性的理想与追求。  相似文献   

2.
1作为 192 0年代文学现象当中明显的特点之一 ,我们可以指出许多女作家在文坛上大量出现的事实。在 1910年代末 ,“新文学运动之第一个女作家”陈衡哲 ,和“爱的哲学家”冰心登台以后 ,进入 192 0年代初 ,以“悲哀的叹美者”庐隐为首 ,石评梅、凌叔华、冯沅君、苏雪林、丁玲、谢冰莹、陈学昭、白薇和袁昌英等时前时后登上了文坛。她们大体上在小说创作上获得了成果 ,此中 ,白薇和袁昌英在戏剧创作上 ,而陈学昭在散文创作上发挥了各自的才华。她们以纤细的感受和美丽的笔调开辟了女性文学新的一页 ,而且更重要的是以女性自己的观点提出妇女问…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鲁迅、周作人、孙伏园等人在北京、上海两地接续编办文学周刊《语丝》。在周氏兄弟的带领下,“语丝社”聚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作家、学者和评论家,“语丝社”和“语丝文体”因此得名。冯沅君、苏雪林、陆晶清、石评梅、陈学昭等女作家在《语丝》发表了一批优秀的散文作品,具有“语丝文体”的审美意蕴,但在文体研究中尚未得到充分重视。本文拟以苏雪林、陈学昭的创作为例,分析探索《语丝》中女性散文的风格,从古典诗蕴的意境美、多彩色调的绘画美、匀称整饬的句式美三个方面加以总结,以期丰富“语丝文体”的艺术特色和性别意蕴。  相似文献   

4.
陈学昭的散文是其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其散文,会发现孤独的流浪者这个主题一直贯穿在她的创作之中。其早期散文,是对个人情感经历的记述,充满深切的悲凉。后来,陈学昭的散文从表现个人情感转向了劳苦大众,但是依然保持着之前已有的风格。  相似文献   

5.
说明:本年谱以记录谱主生平、交游、创作专集以及在谱主文学生涯中具有转折意义的单篇创作为主,谱主全部著译请参阅《陈学昭研究专集》中《陈学昭著译系年》[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12月1版,丁茂远编。]对系年中舛误之处,笔者据谱主意见略加辨证。 1906年 1岁农历3月24日,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盐官镇北门外陈家埭。陈学昭,原名淑英,又名淑章。祖父是清宋丝行职员,爱好昆曲、绘  相似文献   

6.
第一个化工女博士——酆云鹤。生于1899年,16岁上学读书,高等师范毕业后,1927年赴美留学,一年后,在美俄亥俄州州立大学化工系获硕士学位,又经三年苦读,获得博士学位。 第一位文学女博士——陈学昭。生于1906年,浙江海宁人,1923年于上海爱国女学文科毕业,1927年5月赴法留学,1934年获得法国克莱蒙文科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7.
本文所谓新文学初期,指从1915到1925这大约十年左右的时间;所谓女性文学,亦仅指当时女性作家的文学作品.以冰心、冯沅君、石评梅、白薇、庐隐、绿漪(苏雪林)、凌叔华、陈学昭等为主要成员的当时一批著名女作家,虽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社团、流派而且创作风格和作品的艺术韵致各  相似文献   

8.
解放区是个崭新的天地,其创作队伍由本土作家和外来作家组成.与男性作家不同,女性作家中,本土作家奇缺,几乎全是来自国统区的“外来户”.虽然有的已成共产党人,但其思想基本上仍属小资阶级范畴.姓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与文学修养,有的还出洋留过学(如陈学昭曾留法),一般都已取得一定的文学成就,有的在文坛享有盛名(如丁玲),她们到延安时,创作已形成一定的路子和模式.面对全新的生活,她们有着调整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审美认识与审美创造的矛盾统一关系问题,亟待解决,但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较长的时  相似文献   

9.
本文为笔者2009年发表的学术论文《六十年文学话土改》的续篇。着重解读1949年以后的有关土改题材的文学作品:陈学昭的长篇小说《土地》、萧乾的特写集《土地回老家》、秦兆阳的短篇小说《改造》以及沈从文在土改背景下的家书,构成一组相同主题下的不同书写文本——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以及私人通信,来探讨1950年代大陆文学中的土改题材书写。与此同时,也选了一组台湾1950年代有关三七五减租、耕者有其田为题材的文学创作,针对海峡两岸文学对于土改题材的书写作进一步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世纪、年代的起始之年应为“0”年还是“1”年,学术界有不同观点,一派学者主张0年,另一派学者主张1年。本文认为应该始于0年,还进一步指出,关于“零”,人们一般想到的是数学意义,但“零”还有语文意义。学术界关于“世纪”、“年代”起始时间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也与用“零”的数学意义还是语文意义看待这个问题分不开。否认“零年”是“世纪”、“年代”的起始时间,是以“零”的数学意义看待“零年”的。事实上,“零年”用的是“零”的语文意义。  相似文献   

11.
立足于中国成人教育事业 5 0年的历史 ,特别是改革开放 2 0年中国成人高等教育的辉煌成就 ,适应 2 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提出 :“巩固”、“改革”、“发展”是 2 1世纪中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和面临的重大课题 ,也是适应新世纪、新形势 ,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巩固”是前提 ,“改革”是动力 ,“发展”是根本。“巩固”是为了“发展”,“改革”也是为了“发展”,“发展”才有出路  相似文献   

12.
略论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几种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5 3年开始实施“一五”经济发展战略 ,核心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中国自主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最早尝试起自“大跃进” ,其方针是高速度的赶超战略和工农业并举的全面增长战略。三年“大跃进”之后 ,经济发展进入“调整”时期 ,其战略是“一五”模式的复归 ,也有一定的体制创新 ;“文革”时期是回归“大跃进”发展之路的经济新“跃进”战略 ;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徘徊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为“洋跃进”。  相似文献   

13.
学校简介建校34年,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环境人才的摇篮。学校连续10年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现设“环境治理技术”、“生态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与监测”、“环境监理”、“环境艺术设计与制作”、“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汽车运用与维修”7个专业。2007年上海市招生680人。  相似文献   

14.
教育战线,是我们党及其领导下的广大革命人民群众同“四人帮”进行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一条重要战线。在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中,教育战线到底是红线主导,还是“黑线专政”?这是我们同“四人帮”斗争的根本焦点之一。“四人帮”为了他们篡党夺权、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的需要,于一九七一年,背着毛主席、党中央,处心积虑地炮制了臭名昭著的“两个估计”。竟胡说什么十七年来“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黑线专政”;教师队伍中的大多数和十七年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臭老九”、革命的“蛀虫”和“挖社  相似文献   

15.
论“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及其所受苏联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十七年”电影创作中,“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时的主流观念认为,“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的“历史的真实”,主要不是指具体历史事实的真实,而应该是历史“本质的真实”或“革命的真实”。“十七年”对“革命历史题材”电影题材内涵的这种理解,深受苏联同类题材电影的影响。而且,“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学习、借鉴的主要是苏联“解冻”之前的同类型影片,而“解冻”之后出现的“新战争片”则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16.
《今日南国》2009,(23):5-7
“数”说经济 固定资产投资:预计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700亿元左右,超过“十五”时期5年总和,是“九五”时期的2倍、“八五”时期的4倍多,是1950~2000年50年总和的1.2倍。  相似文献   

17.
胡安康同志《“漫道”质疑》(贵刊83年第一期)一文,对“雄关漫道真如钦,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句中之“漫道”认为应是“漫漫征途”或“漫长的道路”之意。这是不妥的。因为:第一,若把“漫道”解作“漫漫征途”,与“雄关”构成“一对并列的偏正词组”,那么“真如铁”则必是对“雄关”和“漫道”的共同修饰语。用“真如铁”修饰“雄关”,形容其坚固,是可以的;若修饰“漫长的道路”,则准成立。第二,据我所知,对“漫道”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枉然说”或“徒然说”,如周振甫《毛主席诗词讲解》、《语文学习讲座》1965年28期中的有关解释、长春1967年刊印的《毛主席诗词讲解》的补注均持此说。这种解法,完全可以。另一种便是解作“莫说”、“不要说”。“十年  相似文献   

18.
“2004年是一个回迁年。所谓的回迁年,就是要让拆迁户,陆陆续续地搬进盼望已久的新居。”旧城改建指挥部党委书记、副指挥吴权书说。据介绍,温州的拆迁安置经历了这样几个发展阶段:2000年是“大拆年”,2001年是“大建年”,2002年是“大抓进度年”,2003年是“安置年”。在经历了旧城改造的阵痛之后,2004年拆迁户回迁的速度大大加快了。据介绍,去年旧城建设指挥部继续建设了95万平方米的安置房,新开工建设46万平方米的安置房,3925户居民得到安置,2159户落实了安置方案。  相似文献   

19.
五年、六年琱生簋中的“妇氏”“君氏”分别指的是召伯虎与琱生的母亲、父亲。五年琱生尊中“召姜”即谥号为“幽姜”的“妇氏”,为召虎之母;“君氏”即六年簋铭之“宗君”死后谥号为“幽伯”,为召虎之父。琱生三器中“公仆庸土田”“公厥禀贝”“其兄公”之“公”都可以作“公家”解。其他如“召公”“烈祖召公”应是指召伯虎之祖父。作为宗子身份的祖先死后可以被谥称为“某公”,宗子在世时族内可以他称为“公”,“其兄公”与“召公”之称“公”非以职官故,而是宗子身份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20.
今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8周年纪念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个名称是怎样来的呢?1927年南昌起义时,起义部队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番号。当年11月秋收起义后改称“工农革命军”。第二年,根据共产国际的建议,改称“红军”,不久统称“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合作,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1944年10月,中央军委致电新四军第五师:“从陕北派两个老团并大批干部进入河南活动,建立河南人民解放军。”这是中央军委首次使用“人民解放军”这一名称。1945年8月抗日战争大反攻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