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解释优秀村干部的角色身份与绰号的关系,采用以案例分析为主的质性研究方法对2013-2014年两届CCTV"最美村官"公开媒体资料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发现:(1)村干部因其个人禀赋、工作能力、组织身份、业绩表现等获得来自村民或社会其他群体的绰号,而且,每个村干部可能同时获得两个及以上种类的绰号;(2)这些绰号大体可以归为五类:脾气、个性类,品行、德性类,行为、特殊事件类,财产、职业类,学识、技能类;(3)村干部绰号与身份建构间存在良性互动关系,绰号是村干部村内身份建构的结果与形象化标识,而且,绰号可以通过对身份的反馈机制而强化身份认同所具有的内在激励效果。 相似文献
2.
莫莉莉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17(1):79-82
任何形式的话语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语境,同时在不断的话语活动过程中又产生新的语境.语境决定着交谈的话题和内容,决定着角色的体现和转变,同时,话语方式及话语语境又是话语参与者身份构建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师生身份确认与角色转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紫馨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3):99-102
众所周知,在整个20世纪,对知识的不同看法隐藏在教学理念后面,制约着、影响着人们对教学的认识以及实践。建构主义以其核心思想"建构、协商、提升"赋予知识新的特征。新的知识背景下,在合理身份的确证中,师生承担着多元角色。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一直处于一弱一强结构态势的中日两国,在21世纪开始出现"两强并立"局面。按照现实主义逻辑,"两强并立"的中日之间只能建构为对手(甚或是敌人)关系。但从建构主义视角来分析,中日两国在互动实践中形成的共有知识既可以是合作性质的,也可以是冲突性质的,因此中日之间可以建构"朋友"的角色身份,也可以建构"敌人"的角色身份。中日两国能否建构积极的角色身份认同,取决于中日之间在互动实践中能否加强相互之间的共识。中日关系的前景主要取决于双方积极性角色身份能否得以再造和加强。 相似文献
5.
清华大学在南京政府初期短短几年间崛起为世界级学府,其高速近代化进程始于罗家伦而成于梅贻琦。梅贻琦洞悉中国社会发展战略需求、瞄准国际发展潮流,对接世界杰出大学的办学思路和水准,整合各种资源,完成了办学体制的重大创新,建成了多科型综合性大学,迅速实现了各界期待的"建设杰出大学"的夙愿。作为后起的新兴大学,清华不仅在国内遥遥领先,而且超过了一些欧美名校。这是中国学人创造力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6.
教师职业认同作为教师发展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在学界往往界定不清。这与以往研究者在概念结构分析中重"归纳"轻"演绎"、重"认同"轻"职业"有关。从职业社会学视角来看,教师职业既指教学情境中的工作角色,也指社会生活中的阶层身份。因此,教师职业认同包含了工作角色认同和社会身份认同双重内涵。区分教师职业认同的工作角色与社会身份内涵,有助于推动教师职业认同研究及教师教育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黄娟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6(4):56-59
通过对湖北农村“接姑娘客”仪式的描述和分析,反思英国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的仪式过程理论。笔者认为特纳的观点偏重人们在仪式过程中地位的变化,较少关注其中身份角色的转换。笔者在湖北农村观察到的“接姑娘客”仪式中,仪式的主体——出嫁的姑娘经历了身份和角色的转换:从媳妇到姑娘,从主人到客人。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身份角色并不是固定的,所以仪式过程中的交融状态的获得不一定以反结构的形式出现,而可能是将日常结构的某些方面放大或强调,以区别于日常生活,达到净化结构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富康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4,20(5):48-49
身份可以分为第一身份和第二身份。第一身份是人的职业 (职务 )身份。第二身份是指人的文明身份。第二身份具有直观性、不确定性、光环效应和易感性等特征。每个社会成员都应注意第一身份和第二身份的协调一致发展 ,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东亚合作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不少东亚国家感到担忧,加上国际上"中国威胁论"的频频掀起,对东亚合作带来不利影响。为此,中国必须进行身份建构,正确认识和定位自身的战略利益,并通过积极地互动实践,促进东亚各国对中国的认同,从而减轻他国的担忧和误解,提高东亚地区国家之间的信任与合作。中国在东亚合作中需要建构三种身份:其一,自我身份;其二,角色身份;其三,集体身份。 相似文献
10.
李岩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4(1):140-147
在全球化过程中,每一个民族如何在坚持自己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的同时,又使自己在全球化的文化场中获得认可,这是一个十分诱人的当代问题.美国总统布什的清华大学演讲事件是一次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实践,也是全球文化认同的场域.① 相似文献
11.
许建平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文章对清华大学人文的译学历史渊源进行了梳理,通过对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朱自清、闻一多、金岳霖、贺麟、钱钟书等8位清华代表性人物的开拓性翻译研究,论述了清华早期人文学科从各个不同方面对我国译学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韩跃红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4
在法西斯统治之下,人被异化为国家实现权力集中的手段,进而成为被独裁者操纵的暴力工具,“国家尊严”“民族尊严”成为践踏个人尊严、实现独裁统治的道义力量和煽动口号。在当代法治中,“人的尊严”是人类汲取战争教训的积极成果,并已成为国际法准则和许多国家的宪法原则,成为所有人权的价值依据和伦理基础。国家尊严与人的尊严之间是一种既相得益彰、又相互拮抗的辩证关系。这种关系对法治国家和公民行为都具有指导意义,警示我们既要维护国家尊严,也要严格保护个人尊严。 相似文献
13.
清华大学被称为全球最美的大学之一,考察清华大学100年来校园景观环境的特点与传承,可以为今日校园环境建设提供借鉴。通过对清华大学校园园林景观、植物景观、纪念景观、小区景观、建筑景观、交通景观特点的调查分析,认为大学校园具有美化环境及文学、历史、教育作用,彰显大学校园环境育人的重要功能。同时提出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应注意景观和谐、功能分区、自然融合及可持续性,为建设绿色大学校园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4.
北大、清华校园文化探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鼎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4):26-31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是中国最早创办的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学府 ,是国内最负盛名的大学 ,在近百年的办学实践中积淀了丰富厚实的校园文化。从教育目标、办学理念、治校原则、学术精神、学习风气、学术社团和校园的建筑风格等方方面面探究两校校园文化的历史渊源 ,对建设我国大学校园文化 ,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梁晨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6):22-29
20世纪30年代的清华大学历史学系,在数年之内汇聚了陈寅恪、蒋廷黻、雷海宗等硕学名师,确立了具有特色的教研方向,亦培养出邵循正、王信忠、何柄棣等一大批日后的著名学人。清华历史学系一度成为国内学坛之领风气者。清华历史学系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与时任系主任蒋廷黻的个人努力密不可分。蒋氏依照个人之史学观,结合当时中国社会之实际来树立清华史学研究的方向,同时精心选拔可造之才以备教研,促成了清华历史学系的发展与繁荣。朱延丰出国案恰能体现蒋氏的此种努力和用心。 相似文献
16.
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制度的特色及其发展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清华大学“双肩挑”的政治辅导员制度既是一种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又是一种培养人才的特殊模式。50年来,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制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当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出现了一些不适应与问题。文章简要地总结了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制度的特色与基本经验,并就继承与发展辅导员制度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在生命伦理学实践中,没有对个人自由、自主、权利的保障,人的尊严价值观将形同虚设。自由不仅是人之尊严的依据,也是规避尊严受侵、提升尊严水平的前提条件。人的各项权利均根源于人的尊严。权利是实现尊严的基本手段。要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应当在无害于他人和国家尊严的前提下让他们拥有更多的自由,向他们提供更加广泛而有效的权利保障。 相似文献
18.
张玲霞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4):34-37
早期清华的校园文学极为发达。自省与批判意识、人性关怀、理性思维是清华文学的意义和特点 ,开放的校园氛围对现代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郑家鑫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69-71
一般人格权,是指作为民事主体的自然人基于维护自身人格独立、人格自由、人格尊严、人格安全等和人相关的最广泛的人格利益所享有的一种基本权利。一般人格权具有权利主体的普遍性、权利客体的高度概括性、权利内容的不可穷尽性等法律特征。一般人格权制度具有解释具体人格权、产生具体人格权、补充具体人格权等功能。法人不应该享有一般人格权,一般人格权保护制度只能适用于自然人而不能适用于法人。 相似文献
20.
幸福与尊严的心理和谐之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是"为人民服务"在当代的最为直接、具体的表达和体现,也是建立和谐社会应实现的目标。由于心理和谐是幸福与尊严的基础和源泉,因此要使人幸福、有尊严,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和提升人的心理和谐,包括自我心理和谐、人与事的心理和谐、人际心理和谐、人与自然的心理和谐、个体与群体和社会等的心理和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