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美是什么?“美是真与善的统一”。这是古今许多美学家探讨美的本质时据以立论的前提,也是他们对美的本质作理论探讨之后所得到的结论。然而,美本身究竟是不是真与善的统一?却是美学理论中很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杨明明 《理论界》2009,(2):34-35
近代以来,发展真理论和发展价值论在发展观上各有偏重,但都因割裂事实与价值的统一而给人类发展带来损失.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从事实和价值的双重维度解释历史发展.科学发展观突破传统,把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相统一、科学视野和人文视野相统一,真正实现了事实与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徐学鸿 《兰州学刊》2008,(10):169-171
艾青对诗歌理论“真”的内涵阐释,一方面从现实真实、艺术真实、思想真实三者辨证关系入手进行观照,另一方面从价值判断上进行拓深,将真、善、美即诗歌的现实来源、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三者有机统一起来,较为完整、系统地建构了中国现代诗歌理论关于“真”的价值坐标体系,为我们研究诗歌,特别是对当今诗歌发展与创新提供较为丰富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红色文化是实现了真善美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综合体。红色文化之“真”揭示的是“必然”,追求正确性、科学性,体现在扎实的实践基础的合客观性与深厚的理论基础的合科学性相统一;红色文化之“善”揭示的是“应然”,追求目的性、伦理性,体现在倡导人民立场的合人民性与彰显党性的合伦理性相统一;红色文化之“美”揭示的是“实然”,追求规律性、价值性,体现在文化发展的合规律性与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合价值性相统一。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充分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的真理维度、价值维度和生态维度的统一,是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也谈真理论的视界郝立忠高清海先生和林源先生分别于《哲学研究》1995年第8期和1996年第8期发表文章,谈真理论视界问题。笔者研读两文后,认为关于这个问题,仍有许多方面值得探讨。现以此文求教于学界同人。一、真与假真理论视界直接关注人的求真活动。真理论...  相似文献   

7.
翻译批评的合理化追求使翻译批评分别向语言学和文艺学寻求理论支持,从而导致实践批评和理论批评的分化.两种翻译批评的划分割裂了译事与译作间的内在联系,也割裂了译者的实践活动与其结果间的联系,从而使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对立起来.然而,"真"与"善"可以在译者的身份及社会对其行为的规定性中获得统一,从而使实践批评和理论批评统一于伦理批评,并使翻译批评在社会伦理关系中获得自身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8.
不能仅从客观性和可知性方面理解真理问题,传统的符合真理论和认知真理论是旧哲学和机械论的真理观,不能反映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本质精神。从实践出发,在实践的意义上理解客观真理,建立实践真理论的新形态,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理论的重要途径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科学与哲学是人类理论思维的两种不同形式.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分别集中地表现着人类理论思维的两个基本维度,即科学集中地表现着思维和存在高度统一的维度,而哲学则集中地表现着哲学反思思维和存在的维度.科学作为一种重构方法,单纯"求真",是一个事实判断;而哲学作为一种建构的方法,在批判与选择的基础上,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它是事实判断、价值判断和审美判断的完美统一.因此,科学与哲学是人类理论思维的两种不同形式.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历史真理论与历史价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历史观在本质上也是历史真理论与历史价值的统一、它意味着,在对人必须吃喝住穿基本事实的理解中包含着对人的本质和价值的关注;在对资本主义现实状况——“实然”的分析中包括含着对共产主义的价值理想─—“应然”的追求;在对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揭示中包含着对人的活动的价值规律的评价和理解。割裂这种统一次会陷入机械唯物主义历史观或抽象人道主义历史观。  相似文献   

11.
“真”以及表达“真”的词所蕴含的文化观念,在中国文化的历史演进中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在“诚”、自然等向度上,“真”渗入于道德追求及日常存在的过程;从主体间交往中的以“诚”待人,到直面自我时以“真”律己,“真”的观念内在于生活世界的各个方面,并构成了人的日常存在的范导原则。与“俗”及此岸世界相分而又相合,“真”表现了其在终极关怀这一层面上的独特意蕴,以真俗互融、摄俗入真为前提,终极的关怀与现实的关切往往呈现统一的趋向。作为深层的文化观念,“真”既留下了历史的印记,又制约着现实的文化创造  相似文献   

12.
人类文化的真、善、美的统一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人类文化长久生存、发展的根基所在。综观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做到人与文化发展的统一是主流,但破坏人与文化发展的行为也存在,人类的发展呼唤文化成为人类解放的手段,实现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在哲学史上,几乎所有的哲学家和哲学派别都把解答真、善、美的问题作为各自哲学理论的终极目标和最后归宿,但是他们的研究角度和观点却存在很大的分歧.在中国,真、善、美有时被视为“天人合一”的不同境界(所谓道的精神);有时被视为“知行合一”的不同境界(所谓儒的风范);有时被视为“情景合一”的不同境界(所谓释的禅意).在西方,真、善、美有时被当作外部世界固有的特性或统一于外部世界自身的统一(古代本原论);有时被当作主体的理性、功能、属性或统一于主体自身的统一(近代主体论);有时被当作人与外部世界的和谐或统一于主体与客体的具体统一(现代结构论).虽然真、善、美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哲学派别和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且有不同的内涵或迥异的解释,但是绝大多数的哲学家都认为真、善、美是属于同一个层次的哲学范畴,从而使得真、善、美的界碑混然,关系朴溯迷离.究其所致,我们认为构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在于没有理清哲学真、善、美的研究对象及其逻辑关系.有鉴于此,本文不揣浅陋,试就哲学真、善、美的对象及其逻辑关系问题略谈一己管见,以求教于理论界同仁.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一切有价值的思想文化成果,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以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理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真、善、美”的统一,是迄今人类对“真、善、美”最全面、最深刻的把握,我们要在变化发展的现实环境下,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中发扬光大马克思主义学说。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一切有价值的思想文化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以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理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真、善、美"的统一,是迄今人类对"真、善、美"最全面、最深刻的把握,我们要在变化发展的现实环境下,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中发扬光大马克思主义学说.  相似文献   

16.
吴梅的戏剧理论融汇了中国古典戏剧美学的优秀思想,提出了"真、趣、美"统一的戏剧创作原则,并应用于自己的创作实践。他在曲辞创作理论和表演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本色"论推进了中国近代戏剧文学创作和舞台表演的繁荣,其戏剧批评相比同时代的戏剧理论家更具客观性、整体性和思想性。  相似文献   

17.
宋朝光 《江淮论坛》2007,42(1):76-80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是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产物,其原因,除了历史为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创造了理论前提外,从理论逻辑方面看,那就是马克思始终遵循科学的方法论原则:坚持科学与价值的统一、发展和批判的统一、矛盾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的统一。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方法论对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一明用“先天真一之气”来说明道化生天地人的机制和过程, 同时还用它来阐释金丹修炼的机制和原理。正是先天真一之气理论展示了刘一明修道理论的特色和贡献  相似文献   

19.
自由是主客体的双重双向统一。第一重统一是主体统一于客体,即主体对规律的认识和顺应,也就是知与行的“合规律性”。第二重统一是客体统一于主体,即主体根据一定的目的去改造客体,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也就是实践活动和实践成果的“合目的性”。因此,自由就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对这个观点的详细阐述,可见拙作《自由的结构性分析》,载《厦大学报》1992年第3期)。“合规律性”是主体的认识和行为对客体规律的符合与顺应,因而是“真”。有的学者把真等同于规律本身,这是不妥当的。真是主客观的统一,包含有主观因素,因而不能等同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哲学无论在宇宙论、规律论抑或求“知”活动方面,都具有求“真”的意向或因素,其与以求“真”为指向的科学技术并不隔绝。中国传统哲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求真更求善的哲学,其可以校航科学技术求真而失善的偏差,但又不排斥科学技术。中国传统哲学并不是一个自足而圆满的存在,其需要进行调整与改铸,实现科学与人文、传统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才能成为一种崭新的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