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深入到我国大多数民族之中。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以及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蒙古贵族也逐渐与喇嘛教发生了关系。但是,喇嘛教在蒙古族中广泛传播,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完全占据支配地位,则是在明清之际,黄教传入以后的事。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信仰喇嘛教。喇嘛教分为红帽喇嘛教和黄帽喇嘛教。早在蒙古汗国时期,红帽喇嘛教传入,到忽必烈建立元朝,喇嘛教已在蒙古宫廷以及蒙古贵族中受到尊崇。当时一切宗教活动由吐蕃喇嘛主持,还没有形成蒙古喇嘛贵族阶层。自元朝灭亡后,明朝控制甘肃、青海等地,蒙藏之间往来的道路受阻,红帽喇嘛教在蒙古的活动随之衰减。到明朝中期,宗噶  相似文献   

3.
藏汉自古是一家!唐代的文成公主和藏王松赞干布的美满姻缘,成为佳话传诵千古。而西藏正式纳入祖国版图、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始于元代。此间,促成西藏归顺祖国的藏族有识之士,是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的帝师、西藏萨迦派第五代祖师八思巴。研究八思巴对祖国统一的贡献,弘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直贡噶举派和直贡万户在西藏中世纪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元代,萨迦派虽然依靠八思巴与忽必烈的特殊关系,在元朝的支持下,建立了萨迦派领导的西藏地方政权,但是,萨迦派的宗教影响及政治控制,并没有能够遍及全藏。元初在卫藏建立十三万户,萨迦实际能控制者仅为夏鲁、曲弥、拉堆洛、拉堆绛四个万户,即今年楚河流域到昂  相似文献   

5.
元代西藏佛教领袖与蒙古皇室的交往中,萨迦派及款氏家族诸人的活动自然是占据首要地位的,无论是从对皇室的影响力、权势的显赫、在西藏占有的地位等各方面看,萨迦派在当时都是首屈一指的。不过,要想全面地研究元代西藏佛教与元朝皇室的关系,其他各教派与元朝的交往也是不能忽略的重要内容。噶举派中的止贡、蔡巴、达垄、噶玛、帕竹等支派都曾与元朝皇室有过重要联系,它们与皇室的关系以及它们与萨  相似文献   

6.
公元一二六○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即大汗位,建元中统。过了四年迁都燕京(改称中都,1272年改称大都,今北京)登上皇位,建立了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的封建王朝——元朝。元朝的建立和发展,是我国各民族联合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元世祖忽必烈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制定并实行了许多改善民族关系、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起用大批外族人担任中央王朝的高级官职。当时在中央王朝的高级官员中有花剌子模人,回纥人,维吾尔人,契丹人,女真人,西夏人,汉人等。有没有吐蕃人(藏族)?人们自然首先想到八思巴。  相似文献   

7.
一、蒙古军队进入青海人命之王成吉思汗的时代,统治了世界许多地区,蒙古得以全面振兴发展。当时,大汗和萨钦·贡噶宁波在宗教上建立联系,使蒙藏关系揭开序幕。后来,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和信主法王八思巴先后被忽必烈奉为上师,并让人思巴创制了蒙文,佛教在蒙古地区开始传播。此后,忽必烈将西藏的十三万户赐给萨达派,使蒙藏关系进一步加深。尤其是蒙古首领俺答汗尊奉遍知法工襄南嘉措(三世达赖)为上师以后,这种佛教的法缘更为深固,到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合撒尔的后裔固始汗的时期,蒙古地区由却图汗发动了察哈尔部和喀尔喀部之间的…  相似文献   

8.
元朝时期,南宋末代皇帝赵显被遣送到西藏萨迦寺,这一历史凸显了西藏地方萨迦政权在统一全国进程中的作用及宋元时期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赵显在西藏学经、译经过程中,足迹遍布今西藏、青海、甘肃等地,并与元朝尊崇释教的国策,忽必烈、八思巴、桑哥、胆巴、达尼钦波等著名历史人物的活动密切相关。文章力求研究和挖掘与此相关的历史,以丰富宋元时期西藏与祖国内地密切联系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鲜为人知的内蒙古阿尔寨石窟遗址及其壁画的现状、历史沿革、风貌、题材内容、表现形式、色彩构图、写实风格、艺术特色等作了简要的评述。着重对与元朝国师、帝师、藏传佛教萨迦派第五祖八思巴相关的以史作画、以画记史的历史壁画的渊源、重大现实意义及其审美特征等作了较深入的论述,从中折射出了蒙元时期藏族文明东向发展进程中,对周边地区及其他民族的政治、宗教、思想文化等方面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萨迦派尼僧及尼僧教团组织是随着萨迦派的形成及其影响的逐步扩大渐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 1 3世纪起 ,萨迦派尼僧不仅建有自己的僧团组织和专门从事宗教活动的道场 ,而且曾出现过许多有成就的尼僧和女大师。在教义教规方面也具有自己完整的教法体系和法事仪轨。目前 ,萨迦派尼僧及尼僧教团组织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藏自治区境内和南亚的印度、尼泊尔等国。位于萨迦县的仁钦岗尼寺 ,是国内最有影响、最为著名的萨迦派尼寺 ,自古以来是萨迦派最主要的尼众道场。  相似文献   

11.
萨迦派是西藏佛教后弘期初期形成的一个重要教派.与西藏佛教的其它教派相比,它有许多独具的特点,其它暂且不论,仅在所重教义上它也有独到之处。宁玛派的教义重在“大圆满法”(vdsog chen);噶举派的教义重在“大手印法”(phyag rgya chen po,梵文为Mahamudra);格鲁派的教义重在“缘起自性空”;而萨迦派的教义则重在修明空无执生死涅槃无别之“道果”(lam vbras)见。对于其它各派的教法,国内外学者多有  相似文献   

12.
与元朝相比,明朝对西藏的政策具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 一、明朝取消了元朝在宫廷中以西藏宗教领袖为“帝师”的制度。因而,在明代,元朝那种以“帝师”为首的西藏宗教团体在中原政体中享有巨大政治影响和宗教特权的情况已不复存在。二、明朝放弃了元朝在西藏所实行的那种独宠和单纯扶持某一教派政治势力以作为自己统治和管理西藏的代理人的做法。相反,明朝在西藏实行了一种“多封众建”的政策,即对西藏的各主要教派和地方势力首领均予以分封,并通过分封以及袭职、替职和  相似文献   

13.
喇嘛教是我国西藏地区地方化的佛教,它传播于青藏高原和内蒙古的广大地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蒙古族与佛教发生关系,始于元太祖窝阔台之子阔端,元代传入的是西藏佛教的萨伽派红教。这第一次传入随元代的逝去而绝迹。喇嘛教的第二次传入滥觞于十六世纪蒙古土默特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主要宗教,即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和道教,都拥有众多的教徒,在各族人民群众中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佛教中的喇嘛教派和小乘教派以及伊斯兰教,在许多少数民族中几乎是全民信仰的宗教。这五种宗教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在社会主义社会甚至在共产主义社会建成  相似文献   

15.
西夏的藏传佛教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藏传佛教对西夏佛教乃至整个西夏文化影响很大 ,而西夏对于藏传佛教的东传又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西夏接受并发展藏传佛教有其民族渊源和历史基础 ,受到西夏和吐蕃两个民族政治关系的影响。西夏的藏族僧人数量较多。现有各种资料表明 ,藏传佛教在西夏的发展大抵以河西走廊为重点 ,并逐渐向西夏腹地延伸 ;藏传佛教对西夏的影响 ,主要是在西夏中后期。设立帝师是西夏僧官制度的重要特点。新发现的文献表明 ,早在元世祖忽必烈封授八思巴为帝师 (1 2 6 9年 )一百年前 ,西夏就开始封设帝师了。西夏时期的文献出土、发现很多 ,其中不乏藏传佛教经典。西夏故地 ,还发现了大量藏传佛教的绘画和雕塑。藏传佛教对西夏的佛教建筑也有显而易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明代藏传佛教对内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主要派系原为宁玛派、噶举派、噶当派、萨迦派。及至15世纪初叶,宗喀巴创立格鲁派(黄教),此后噶当派并入格鲁派。此四大派系一直传承发展至今。藏传佛教的东传经历了一个颇为漫长的过程:先是从青藏高原北向传入西夏,对西夏文化影响甚大。佛教是当时西夏人最重要的宗教信仰,西夏设有管理佛教与僧人的机构,僧人数量很多,据载,仅一次佛事活动即发愿度党项、汉、吐蕃僧人三千。吐蕃僧人很受尊崇,有的被封为“国师”。那一时代,藏传佛教还北传至辽、金,但对内地的影响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17.
唐代佛经大量传入我国。八世纪时,大乘佛教与西藏地方的本教相互融合形成喇嘛教。在逐步传播的过程中,喇嘛教渐次形成了宁玛(红教)、萨迦(花教)、噶举(黄教)和格鲁(白教)四个教派。喇嘛教有两个首领:达赖和班禅。明神宗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蒙古右翼土默特首领顺义王俺答汗将喇嘛教中格鲁派领袖锁南嘉措尊奉为三世达赖喇嘛。其前两世达赖喇嘛以此上溯追尊。此举开始了格鲁教派在蒙古族中的广泛传播。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明神宗册封锁南嘉措为达赖喇嘛,并曾召之进京朝见。五世达赖喇嘛原名是阿旺罗桑嘉措,系前藏穷结人。…  相似文献   

18.
蒙古族与藏传佛教的接触是从13世纪开始的。13世纪前50年中,蒙古诸汗不仅通过回纥人、契丹人和汉人,而且还从包括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和八思巴这样的藏传佛教高僧那里了解了佛教。此后藏传佛教在蒙古统治阶层内不断扩大影响。在元朝最后几位皇帝统治期间,佛教经文的某些章卷已经译成了蒙古文,蒙古族甚至还建  相似文献   

19.
元代的中国人中蒙古人所占的比例还不到百分之一,为了管理好国家,元朝优遇、重用了一些有才干的色目人,他们对蒙古帝国的建设起了很大的作用。世祖忽必烈时代,财政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决定起用精通财政的人,以改变财政困难的局面。有一个叫阿合马的维吾尔人,得到了忽必烈的信任,从1262年开始掌管财政。他不愧为一个财政家。他大显身手,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增加税  相似文献   

20.
张永富 《中国藏学》2022,(5):87-96+213-214
文章首先较为全面地回顾了“元朝帝师制度源于西夏”这一观点的出现和发展,然后通过梳理和分析黑水城文献《天盛律令》《官阶封号表》《杂字》,以及“帝师”一词在西夏文、藏文、八思巴文和蒙古文中的表现和传译过程,认为西夏文献中的■(帝师)只是“皇帝之师”的统称,并不是正式的官职称谓,进而推知西夏并未设置帝师制度,元朝的帝师制度实则源自中原汉地源远流长的“五帝三皇,莫不有师”和“王者必有师”的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