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可知论”作为与“不可知论”相对立的哲学认识论范畴,已为我国哲学界普遍接受。我认为,可知论范畴的提出,对于推进哲学研究,特别是对于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是有积极意义的。秦淮沙同志在《晋阳学刊》1985年第2期上著文对此提出了否定性的意见,这有助于人们去进一步思考可知论范畴成立的依据和意义,而以前我们是很少作这种思考的。但是在基本的意见上,我与秦淮沙同志不同。现就可知论范畴成立的依据谈些看法,与秦淮沙同志讨论,并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2.
列宁指出:“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列宁全集》第38卷第357页)。对于列宁的这一著名命题,在我国哲学界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意见认为,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这三者(以下简称“三者”)是指同一个东西的三个方面。第二种意见认为,“三者”是指具有统一关系的三个不同的东西。第三种意见认为,上述两种看法在不同意义上都可以成立,前者是指辩证法和广义的认识论、广义的逻辑学三者的同一,后者是指辩证法和狭义的认识论、狭义的逻辑学三者的同一;这两种看法并不相矛盾。我们认为,这三种意见都包含一定的合理性,但作为对列宁“三者”同一命题的理解则都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3.
论相对谬误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认识论命题:“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那种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26页)如何理解恩格斯这一命题?有必要对相对谬误这一范畴进行探索和研究。 相对谬误是人类认识过程的 必然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人们的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从而日趋一致的过程。人们的认识成果表现为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理论、思想、观点等等。我们把这些成果叫做真理性的认识或真理。但是,人类无限的认识过程是由各个不同时代、不同环境的个人的有限的认识过程组成。这种个人的、有限的认识,由于受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双重限制,认识的结果既有可能达到主观和客观的一致,表现  相似文献   

4.
相对主义和一元论的客观主义直接对立,它有着在二元论和多元论两种哲学基础上的差异性理解。相对主义认识作为一种历史的产物,其进步性甚是明显;但这仅是相对主义这一历史中的哲学观与批评观的一个方面的表现,其局限性也是明显存在的。唯物辩证法的相对的认识论是一种科学的认识论。我们反对的并不是文学批评或其他思想文化中的相对性认识,而是把这种合理性的相对认识无限夸大的哲学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5.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哲学上两个对应的派别。它们的对立,源于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的不同看法。恩格斯指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1]恩格斯在提出这个问题后接着指出:“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2]这一派哲学家我们称之为可知论者,尽…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在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中理解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指出:只有个别的东西才能独立存在,一般的东西只能在个别的东西之中存在;在个别的东西之外不存在所谓一般的东西。同时,由于亚里士多德对辩证法和认识论统一的认识并不是自觉的,所以他在个别和一般的关系问题上是动摇的混乱的,有不少糊涂思想。  相似文献   

7.
目前流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讲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时,大多这样说: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在认识论部分,常常出现三个标题,要求划清三条界限: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三、能动的反映论和机械的反映论的原则区别。近年来,“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这一命题,辗转相传,似乎已成中国哲学界的定论,而且还被当作报考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标准答案。其实,这种说法是大可怀疑、很成问题的。  相似文献   

8.
庞长富同志在《国内哲学动态》一九八一年第九期发表题为《物质与意识不是对立的统一》的文章中,主要的观点,就是认为物质与意识只有同一,没有对立,所以不是对立统一关系。我觉得不仅这个根本观点值得研究,而且他的全部论据都是值得研究的。第一,错误的理解经典作家的原意。庞文引证了两段主要语录。一段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判杜林的语录。一段是列宁在《唯批》中批判马赫主义的语录。以此来说明经典作家“否认”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统一,主张物质与意识“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它们之间不存在对立的关系。”其实恰恰相反。恩格斯这里不仅批判杜林  相似文献   

9.
把实践观点导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这是认识论之所以科学、之所以能够成为科学的两个根本之点;这两个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中是统一的。正确地理解认识的真理性标准问题,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考察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对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对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都有重要意义。一人类认识的全部历史,就是主观和客观、思想和存在的矛盾运动的历史。在思维和存在的矛盾运动中,实践是沟通两者之间关系的桥梁。认识始于实践,又反转来服务于实践。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而且是全  相似文献   

10.
弄清哲学物质概念的内容和特点,对于正确评价“两变”命题关系极大。在我看来,物质概念不只是世界本原的抽象,而且是人们认识对象的概括。而就“两变”本来的意义说,它只是一个认识论的科学命题,是不能从物质的本原意义——“本体论”的意义来理解的。 (一) 有些同志从“人的认识来自物质性的实践活动”“就是关于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在认识论上的表现”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这一观点出发,推论“物质变精神也是属于唯物论问题,包含有世界本原和认识来源的”,①从而把认识论意义上的唯物论同“本体论”  相似文献   

11.
人的认识在本质上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命题。然而,近年来在关于认识本质问题的讨论中,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这一基本命题受到了挑战。人们提出了选择论、建构论、评价反映统一论和信息反映论。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反映仅仅理解为人脑对于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体的模写、摄影和  相似文献   

12.
有限和无限,是辩证法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几千年来,哲学和自然科学在两条战线上同时进军,试图征服这个古老的辩证法难题,但即使象黑格尔那样善于辩证思维的哲学家,也未能真正科学地揭示有限和无限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诞生以来,把这个有限和无限的辩证法概括为“物质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以及“无限由有限所构成”等主要命题。我们认为,这种概括总结和吸取了前人的思想成果,标志着人类对有限和无限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它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片面之处,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和补充。本文拟就唯物辩证法关于有限和无限的三个主要命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不当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在哲学界,对于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一致公认的。那么,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否也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人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地统一从愚昧和野蛮的原始社会,发展到今天这样具有高度的文化科学的时代,人类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中,充满着艰难险阻和流血牺牲。野蛮狂暴和瞬息万变的大自然,给人类带来致命的威胁。人类为了活下去,只能联合起来,向自然进行斗争。环境逼迫  相似文献   

14.
有限与无限的关系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等先哲都曾作过深入的探讨,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资料。但以往人们多从本体论、认识论的角度去探讨具体事物的有限性和整个宇宙的无  相似文献   

15.
《晋阳学刊》1985年第二期发表了秦淮沙同志的《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之不能成立》一文(以下简称秦文),看后受到一定的启发,但我认为根本否认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是不妥的,现谈点粗浅的看法,就教于秦淮沙同志。一,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理解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论述秦文在“立论的根据何在?”这部分中写道:“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究竟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能不能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提供论据?”我认为问题提得好,抓住了关键所在。秦文认为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所阐明的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其含义“有两层意思”:“第一,说的是思想对世界的认识”;“第二,说的是思想对世界的改造”。因此,把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说成只是世界“可  相似文献   

16.
哲学论摘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虎世和著文说,怎样理解“真理是在斗争中发展的”?第一,这是把一个认识论的命题当作政治命题来对待,把哲学意义上的矛盾斗争作为政治斗争概念来理解。这是严重的曲解。我们知道,哲学上讲的“斗争”,是指列宁讲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凡是表现矛盾双方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倾向,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都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范畴。对阶级敌人、敌对思想体系的斗争是一种矛盾斗争,人  相似文献   

17.
对于否定之否定的认识论意义,恩格斯曾经作过高度的评价,他指出:“在思维着的头脑中”,“最高级的辩证的问题正是借助这种方法才能得到解决。”他进一步解释说:“真正的、自然的、历史的和辩证的否定正是一切发展的推动力(从形式方面看)——对立之划分,对立的斗争和解决,在这里(历史上是部分地,思维中是完全地),在既得经验的基础上,重新达到了原来的出发点,但这是在更高阶段上达到的。”在这里,恩格斯把否定之否定和对立统一规律结合起来考察自然、历史和思维的发展过程,揭示否定之否定规律在认识论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为我们探讨否定之否定的认识论意义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感性认识包含理性认识”,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时至今日,传统观点(现行的哲学教科书、哲学工具书及有关的认识论论著)把“感性认识包含理性认识”仅仅解释为:感性认识是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取得的;感性认识要用概念等理性认识的形式来表达。笔者以为这种解释是不全面的。本文就此作些探讨。首先说明,本文的出发点是从个体认识的角度来谈“感性认识包含理性认识”的。因为,有无限认识能力的整个人类认识主体对无限发展的整个物质世界的认识,只能通过现实中的有有限认识能力的个体认识主体对一个个有限的具体事物…  相似文献   

19.
认识论与解释学是两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视野。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哲学理论,研究认识的对象、源泉、真理性问题等。解释学是关于文本理解的学科,研究理解的对象、源泉、真理性问题等。在认识论的视野中,一切从本本出发、把本本看做认识的源泉和真理性标准的本本主义是一种主观主义的认识理论,必须反对。在解释学的视野中,一切从本本出发、把本本看做理解的源泉和真理性标准的本本主义,是一种客观主义的解释学理论,应当坚持。回到马克思的口号,在提出者的本来意义上,是一个解释学的命题,表现了解释学上的本本主义而不是认识论上的本本主义,是一个正确的命题。  相似文献   

20.
西方“马克思学”从“马克思恩格斯对立”的预设前提出发将马克思恩格斯在俄国公社问题研究上的差异扩展为对立,主要围绕着在俄国社会发展道路上恩格斯的“单线论”和马克思的“多线论”的对立,在俄国社会发展前景上恩格斯的“悲观”与马克思的“乐观”的对立,恩格斯扩展“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应用范围背离了马克思等三个方面.持这种“对立论”观点存在三个认识误区,没有考虑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辩对象的不同,忽视了在1882年《共产党宣言》俄文第二版序言里两人已经达成统一的认识的事实,没有看到两人产生不同论述背后的资本主义发展变化这一因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俄国农村公社性质和定位的分析、对公社“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可能和坚持社会主义革命的立场等重要问题上都有一致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