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世致用”思潮与二十世纪古代小说研究的文化沉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的古代小说研究是在“经世致用”和文化──学术两大思潮的作用下进行的,文化一学术思潮出现于“五四”与“新时期”,构成了本世纪文化-小说研究的两大高峰,经世致用思潮风涌了近八十年成为贯穿两个高峰的主线。它将学术的多元扳向单元,将学术文化拉向政治实用,最终走向学术消融于政治的死胡同。经世致用思潮的流变及其政治-小说研究可分四个阶段有五大教训,“实用理性”是产生上述现象的文化根源。还原与阐释是这一学科参与当代文化建设的基本方法,课堂教育、论著出版、新闻报道是实现上述参与的主要途径,而还原的无止境与…  相似文献   

2.
中国史学讲求经世致用,具有优良的传统。早在“春秋”时代,孔子从事教学,就教导学生“以史为鉴”。这种经世致用的史学宗旨对后世影响很大,后来的汉代、唐代、宋代、近代,都继承了这个传统.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更要求史学工作者加强市场意识,使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进入党政各级领导的决策过程,收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拓宽研究领域;使史学著作富有文采,改进研究方法,采用科学的研究手段,写出不同体裁的历史著作。  相似文献   

3.
到了朝鲜朝后期,朝鲜的有识之士为了弥补性理学(朱子学)的弱点和克服其弊端,在“经世致用”、“利用厚生”和“实事求是”的旗帜下,兴起了一种新的学潮,后人们把这一新兴的学问称为“实学”或“后期实学”。大体说来,朝鲜朝的实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其中,...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仁爱”思想是提高个人修养、处理人际关系的优良导向;他的“博学多能”的教诲,是建立在把握了学术文化教育的规律基础之上的,是从“经世致用”的目的出发的;他要求学生要“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不断探索未知,是受教育者成为人才的基本途径,这些思想,对处在“信息社会”的21世纪的人才培养将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和科学家马君武先生,德高望重,才识超群。他三次担任广西大学的校长,不避艰辛,殚精竭虑,对于西大的创建和蓬勃发展,对于培养大批“勤恳朴诚”、“力学救国”的经世致用人才,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是值得后人认真借鉴的  相似文献   

6.
夏德锦 《社区》2010,(23):51-51
古人谓读书有“三上”之说,是说“时光容易把人抛”,劝读书人“莫辜负了好日头”,抓紧一切可用的辰光来读书。白日苦短,黑夜漫长,还得焚香以继昝。似这等读书行状,岂不显得匆忙了一些?目下读书种种:读应考书,为达龙门:读实用书,为强技艺……实是经世致用,目的性明确。  相似文献   

7.
“经世致用”是中国近代开端期先进思潮的代表。作为这一思潮的倡导者和躬行者 ,魏源在从事一些实务性革新工作的同时 ,也创作出了大量体现了他“经世致用”主张的山水诗。这些诗作分别从整治山河、警醒民众和陶铸国民性这几方面表现了他救国救民的愿望。凸现了爱国反帝和启蒙新民的时代主题。体现出了较为明显的近代特征  相似文献   

8.
苏东坡曾自嘲“一肚子不合时宜”,意即自己的书生气太重。所谓书生气,就是指一个人过于认真,再带一点点天真。由于儒家的入世思想在我国根深蒂固,讲究经世致用八面玲珑,书生气不合时宜似乎是几千年来的定论。其实,书生气表现的是真性情。  相似文献   

9.
经世致用,是中国史学的一个重要传统。何谓“经世致用”?“经世”,《辞源》的解释是:“治理世事。《抱朴子·审举》:‘故披洪范而知箕子有经世之器,览九术见范生怀治国之略。’”“致用”,《辞海》解释为:“尽其功用。《易·系辞》:‘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用。’今作付诸实用之意。”按照上述释义,史学经世致用,就是让史学实用于治理国家大事,服务社会。这一思想很重要,它既体现了治史的根本目的,也包含了史学的社会功能。作为史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学术界关于经世致用之学产生子明末清初或唐代中叶这两种传统观点,从孔子编写《春秋》的主观动机和《春秋》作为一部史学著作所体现出的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两方面入手,通过严密而翔实的论证,认为中国历史上的经世致用之学起源于春秋末期孔子修《春秋》,并以此为契机形成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潮。  相似文献   

11.
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家学影响、社会促成及学脉使然三个方向,研究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成因对深入探讨经世致用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钱玄同是一个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极力推崇西方文化的文化激进主义者。他抱着传统原罪心态,在功利主义、经世致用的目的下,要铲除“东方化”,以为“‘东方化’终于是毒药”①,主张“欧化”、“世界化”。文化激进主义作为中国启蒙运动的主导思潮,对20世纪中国的思想文化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文化激进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的钱玄同,其心态、理论和实践,当成为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南宋湖湘学派的学术思想对其文学思想有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湖湘学派情性观、“涵养”,“玩味”的功夫论、经世致用思想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清史稿》说他“独立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人当其冲,……近世所未有也”。他一生有三十多年时间从事于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洋务运动,是公认的这一运动的创始人、组织者和领导者。一、从“经世致用”的新儒...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清初关中学者李因笃的价值观念,认为“经世致用”是李因笃价值观念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天子学圣”的贵真政治观、“取人以人”的重行人才观和“理学以经学为本”的求实学术观三个方面,并指出这些观念至今仍然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青年时期,毛泽东“伟大之器”的潜质已不断显露和淬炼,由此积淀起他超群越辈的人生底色。系统梳理青年毛泽东在湘时期所受思想文化影响脉络,阐发他“伟大之器”的历史形成过程及其思想文化机制,可以发现:毛泽东早年厚植国学基础和历史文化根脉,建立了经世致用传统文化与中外新学时务相融通的自主知识体系,打下深厚政论学养根基;在知识和思想文化的吸纳中,青年毛泽东涵化出立足国家大政、胸怀天下的胸襟,深厚学养转化为探求救世治国真理的伟大主体动能;进一步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资源运用和经世致用湖湘文化的实践化催生中,以《湘江评论》卓越政论实践为集中彰显,毛泽东形成了有着坚定国家民族文化自信和开放包容胸襟的文化主体性。  相似文献   

17.
“人格神”与“神格人”的价值取向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张扬个性的西方“人格神”传统不同的是,中华“神格人”传统崇尚悲天悯人的道德情操和经世致用的献身精神,二者的差异根源于西方商业文明与中国农耕文明的不同路径。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在20世纪初年中国蓬勃兴起的社会主义思潮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的特色表现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中国儒家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它继承了“经世致用”精神;重视道德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提倡社会物质和道德教化协调发展;坚持“和而不同”、“过犹不及”的中庸哲学。这对于我们今天如何继承和发展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曾国藩,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其能提出“学洋务”的原因一直为人们所关注。从其独特的性格特征、家庭教育和湘文化的熏陶,尊崇“经世致用”等文化心理上分析,将有助我们更加深刻理解他做出“学洋务”选择的渊源。  相似文献   

20.
桂萼是嘉靖初期的重要政治人物,由于“大礼议”事件的影响,历史上对桂萼的评价与其事功并不相称。桂萼一生事功以“为学为政,为德为民”为核心,其思想精华重在“经世致用”,他在君德、吏治、民生、财政、科举、教育等方面的一些重要思想,都是对儒家传统的仁政、德治、民本等经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更可贵的是桂萼还针对这些思想进行积极的政治实践,对嘉靖朝革新及明后期改革皆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桂萼可以说是明中后期经世致用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