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已有30多家报刊电视台介绍的四川井研县教育局《字族文识字读本》,把小学六年要学的字压缩到只学两年就可完成,并使学生熟悉了形码部件体系,便于电脑打字。该局决定把读本的每个生字加上54  相似文献   

2.
“新”字 ,常作“新鲜”解。但《说文·斤部》云 :“新 ,取木也。”段注 :“取木者 ,新之本义。”然则“新”之新鲜义从何而来 ?陆宗达、王宁《训诂与训诂学》页 6 6提及“新”的新鲜义来自“汛” ,然未考证。今试证之 :《说文假借义证》 :“新 ,取木也…借信。”“新”、“信”音同 ,“信”是“新”的假借字 ,“新”的新鲜义可从“信”中寻。《说文通训定声》 :“讯 ,又为之误字。泛滥之义或借为信亦通。”《汉语大词典》中“”有“洒”和“浸溢”等义。“”又作“汜” ,即泛滥的泛字。“汛”与“”形似 ,许多经籍传抄过程中常误为…  相似文献   

3.
《说文》教部云:敎,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孝。”又云:“攴,小击也。”攴,经典隶变后通作“扑”。由于《尚书·尧典》有“鞭作官刑,扑作教刑”一类话,因此,有的人便以为教之所施的对象是被统治者,甚至在研究《论语》一书时还进一步加以引申,认为教与诲有别:诲的意义是“教育”,其对象为“贵族”;教的意义是“军事教练”,其对象为“奴隶”。这种解释既不符合文字训诂和历史事实,且于《论语》本文亦扞格难通。为此,我拟在这篇文章里专就教字古义及《论语》书中出现的七个教字,提出一些初步考释意见,供关心这一问题的学者们讨论、商榷。  相似文献   

4.
女儿识字     
女儿刚满两岁,我们就买了识字卡片教她认字。可没教几天,她不愿学了。 有一天,邻居家里人在一起玩扑克,女儿在旁边看了也吵着要玩。我们灵机一动,带她回家后,拿出识字卡片,对女儿喊:“咱们也来打牌喽!”女儿兴致很高地问怎么打,我们靠诉她有字的那面是正面,有图案的那面是反面,打出的牌必须是认识的字,而且要说出来,不认识的字可以翻看一下图。  相似文献   

5.
《说文解字》中的“喬”族字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斋"族字的分析,探讨"喬"作为声符在"喬"族字中的音义作用,并在证实"母文表义"的同时,揭示出其与同源字、同源词、形声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从心族字的语义演变看中国父权文化的确立过程──[心]字原义是阳具证李骊明西安市社会科学院一、从“心”字三误解说起我所说的心族字,系指以“心”和“”为偏旁的汉字。在金文和小篆字里“”作“”“”,是“心”字“”或“”的拉长竖写。在汉字中,心族字是一大家族...  相似文献   

7.
钟奇 《学术研究》2001,(3):120-122
本文考证几组方言字族,试图通过确认各方言相关字族的方式,来消解方言本字考中的歧见.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道德建设蔚成风气之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精华,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其中,重提“忠”字,赋予“忠”字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内容,对于倡导文明新风,调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不无积极意义。 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第一  相似文献   

9.
旧时人家儿童五六岁未入塾必先识字。字者,“方块字”也,吾国文字之繁,甲于世界,故治学必先从识字开始,最少亦需三四千字才够用,不然古书无从读也。自学校之制行,此事几废,入学读课本,识字遂有限。如儿童曾入幼儿园者先有所谓“幼师”者教之尚好,现闻全国幼儿园办得不景气,效果也就很难说了。  相似文献   

10.
从汉字尚形表意的特点出发,通过“旗、族”等字的形义分析及其同源词的系联,可以疏理出“族”字本义的由来及意义流变;通过对远古时代礼俗特点的考察,运用文化人类学等方法,指出“族”字意义的产生与先民的箭矢崇拜有关;进行人类文化学、民俗学、礼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研究,可以使汉字研究呈现一种新的局面,并促进汉文化史等相关学科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此文对甲骨文中的三个未识字进行了考释,认为《辑佚》398上的“■”应是“安”字,并通过考察“■”、“■”、“■”三者的用法,认识到在甲骨文中三字应是一字之异体,皆应释为“安”;《辑佚》450上的“”应是“乎■”二字之合文;《辑佚·附录》8上的“■”应是“艾(刈)”之异体。  相似文献   

12.
甘露 《兰州学刊》2009,(11):190-193
《创世纪》是纳西族的创世史诗,它是早期经典的代表,对于研究纳西族的历史、语言、文字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文章对该经典中假借字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了研究。经典中假借字数量占总字数的50%左右,不少假借字已趋于统一和固定,成为一种造字法;被借字多为单音节字,也可以借双音节字的一个音节,还有借双音节字来表示双音节词的;被借字表示的多为具体实在的意义,而假借字意义则主要表示抽象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人文杂志》1996年第5期刊载李骗明先生《从心族字的语义演变看中国父权文化的确立过程──“心”字原义是阳具》(以下称李文),因其所论和笔者兴趣相投,我怀着极浓烈的兴趣仔细拜读。但读完以后,发现李文的论证方法、依据有明显的失误,所得结论──其实是假设定论自然难以成立。不辞浅陋,特提出几点同李君商榷,并请方家指正。一、关于心族字的数量引起李君思考的是,甲骨文中几乎没有心族字,而金文心族字却激增的用率现象,认为“可能属于一种少有的‘文字滞后涌现’现象”。固然,甲骨文中几乎没有心族字,金文中存在大量心族字…  相似文献   

14.
诗苑“立”字风韵捃华赵明德过去有人把“文”看成“言之精”,把“诗”看成“文之精”(杨慎《升庵诗话》)。诗比文更加浓缩,更加精美。因此古代不少诗人词家很讲究诗词的遣诗造句。他们认为:“诗贵活句”(吴乔《围炉诗话》)“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人活则立,用笔...  相似文献   

15.
說文:“男,丈夫也,从田力,言男子力于田也”。段玉裁曰:“农力于田,自王公以下,无非力田者”。呂氏春秋士容論:“古先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是故天子亲率諸侯耕帝籍田,大夫士皆有功业,是故当时之务,农不見于国,以敎民尊地产也”。又开春論:“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則天下或受其飢矣;女有当年而不織者,則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織,所以見致民力也”。我們根据男字的构造及以上各說,可以証明古代凡生为男子的,无論貴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达到适当的年龄,便要担任耕田的职务,由此,可以想見我們的先民对于农业,是何等的重視。按士字与土字,初本一字。其后乃短其下画以示与土分別耳。先秦古籍,士与土通用。这  相似文献   

16.
某个部件既表义又标音的合体字叫亦声字.许慎的“亦声说”是对“六书”理论的完善和补充,它为“右文说”的提出和“因声求义”训诂方法的确立以及现代同源词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明确解释了222个亦声字,但还有更多的亦声字并没有明确解释.分析这些未明释的亦声字对于促进“六书”理论和同源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说文》亦声字而未明释的原因或是许氏故意省称,或因徐铉对原本《说文》的误改,或因许慎囿于字形而产生的对字义的误解.  相似文献   

17.
读《江淮论坛》第三期龚维英《解“兰”》一文,颇受启发。我以为,“兰”字在不少场合还可作赞誉称颂之词,有“美好佳善”之意。 相传春秋时期,郑文公之妾燕姑梦天  相似文献   

18.
“其”的本义为簸箕。《说文》作■,云:“簸也”。盖“箕”为“其”的孳乳字。甲骨文作(铁218.2)■、(乙3400)、■(乙8685反),西周金文作■(盂鼎)、■(仲师父鼎),东周后有■(中山王壶)、■(石鼓)、■((艹皀)■鼎)等形。《说文》箕下所引之古文有■,■文有■,亦皆与上列形体大同小异。可见殷代的■、■是簸箕的象形,至西周始有加声符下,作■,成形声字,东周后始见从竹之箕,乃后起加义旁字。“其”字在殷甲骨文中均假借作语词■,未见用为本义。“其”的用法,早期比较单纯,在殷代,从卜辞看,大多置于动词前,以加强动词之语气,有表示祈使,表示疑惑不定,表示口气之委婉等作用。如:“丙戌卜,今■,方其大出?五月”(前卷一,46页4版)此辞盖卜问与商敌对之方国,是否会大加出扰。“其”字置于动词性词组“大出”之前。  相似文献   

19.
甲骨文中有“巴”字,其形是“妇女怀孕”之状。谷斌、刘雁二同志不同意此说,认为“巴”字与“巴蛇”有关,“巴”之本义为蛇。“巴”字字形与“蛇”形不类,字义上没有共通之处。《说文解字》对“巴”字的解释有误。殷周时代的“巴人”分三部分,即丹阳巴人、巴子国和夷城巴人。丹阳巴人是甲骨文中的“巴方”。“商榷”一文所论的是“夷城巴人”,而“夷城巴人”不是甲骨文中的“巴方”,而是殷末周初的“虎方”。他们崇拜“虎”,而不是“蛇”。故“商榷”一文所论没有中的。  相似文献   

20.
一字之趣     
一字社论 1968年4月,美国《明星晚报》就约翰逊竞选总统失败发表了一篇题为《约翰逊认输》的社论,全文仅有一字;“妙”。鲜明地表明了自己报纸的态度,真是耐人寻味。 一字小说 1984年,美国一记者写了一篇内容只有一个“网”字的小说,揭示了美国错综复杂,形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