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鲁迅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祖”.《狂人日记》是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写成于一九一八年四月,发表于同年五月十五日出版的《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上,后由鲁迅收入《呐喊》小说集.鲁迅将这篇小说的主题概括为“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并说《狂人日记》同《孔乙己》、《药》等一起,因“内容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震动了当时的文坛,显示了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相似文献   

2.
鲁迅与《新青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一八年五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狂人日记》。从此,他加入《新青年》阵营的战斗行列,投入了新文化战线上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在所向披靡的战斗中,成为中国文化革命最伟大的旗手和主将。《新青年》杂志,是鲁迅五四时期向敌人冲锋陷阵的第一个思想阵地。鲁迅与《新青年》的关系,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3.
近日,于北京大学图书馆查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刊物,在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出版的第二号《每周评论》上,发现了一篇署名庚言的短文,题为《美术杂志第一期》。这篇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接着,又在该刊一九一九年三月三十日出版的第十五号上,查到同一署名的《随感录》三则。根据文章的署名、鲁迅与《每周评论》的关系和文章的内容风格,我断定这四篇短文是出于鲁迅的手笔。  相似文献   

4.
《狂人日记》写成于一九一八年四月,发表在同年五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上。《狂人日记》是鲁迅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第一篇。它是作者向纣建营垒发起进攻时次响的第一声号角,是向吃人社会投出的意在轰毁封建礼教的第一颗炸弹。虽然它是作者最初的向罪恶制度投出的一击,但却是沉重的、猛烈的。给封建的统治造成了不可愈合的永久性的裂痕。“《狂人日记》形象地、真实地揭露了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制度吃人的本质,体现了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厦门通信》最初发表于《波艇》月刊创刊号。由于该期刊物未注出版年月,这篇通信的发表时间也就成为悬案。一九五六年七月出版的《鲁迅全集》第三卷作过注释:“本篇最初发表于《波艇》月刊第一号(原刊未注明出版年月,应为一九二六年末)。”一九五六年十月,俞荻在《文艺月报》上发表的《回忆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一文中说:“十一月间,草绿色封面的、精致可爱的《波艇》月刊创刊号,终于在鲁迅先生的支持下出版了。”一九五八年八月出版的《鲁迅全集》第九卷对此又作注释:“《波艇》……一九二六年冬出版两期后即因鲁迅和负责撰稿的学生陆续离开厦门而停刊。”(《两地书·七三》的《波艇》注)此后,这问题似乎就没有人再探讨了。一九七六年九月,内部印行的《鲁迅在厦门资料汇编》(第一集)中的《培育两株文艺幼苗——<鼓浪><波艇>》(以下简称《幼苗》)一文,重新考证出《波艇》的出版日期:“创刊号出版是在一九二七年一月十五日左右。”以后,内部印行的《两地书》(征求意见本),《鲁迅手册》(试编本)中的《鲁迅著译系年》,丁言昭同志的《鲁迅和<波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狂人日记》最早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对其作初步的探讨,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 一九一八年,鲁迅发表的《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篇空前的划时代的作品。《狂人日记》出现以前,国内的文苑无论是期刊或报纸还基本上是文言文一统的天下,还没有出现过从内容到形式具有崭新意义的新文学创作小说,还没有出现像《狂人日记》这样,  相似文献   

7.
一九一八年五月,作者第一次署名“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说:“当时还没有第二个同样惹人注意的作家,更其找不出同样成功的第二篇创作小说”。《狂人日记》的主旨不在于写下层人物之受迫害,而是要借着主人公之口抨击几千年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教,所以,这篇小说具有巨大的批判力量,起到了前无古人,后启来者之作用。当时在《新青年》  相似文献   

8.
日本青年增田涉,1929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三年后,一鸣惊人:1932年4月日本很有影响的《改造》杂志发表了他撰写的全世界第一部综合研究鲁迅生平思想的《鲁迅传》。接着1933年改造社出版的《世界幽默全集》第十三卷“中国篇”,1935年6月岩波书店出版《鲁迅选集》,1936年9月得出书房出版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一九三五年,鲁迅以史家手笔对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做了如下的概括: “凡是关心现代中国文学的人,谁都知道《新青年》是提倡‘文学改良’,后来更进一步而号召‘文学革命’的发难者。……在这里发表了创作的短篇小说的,是鲁迅。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陆续的出现了,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孔乙己》的写作年月,有的论家根据鲁迅在《孔乙己》篇末注明的写作年月,确定为一九一九年三月,(冯雪峰论文集》下集,《孔乙己》)有的依据鲁迅在发表这篇小说时,写的一则附记中提供的时间,确定为一九一八年冬天。这两种意见并存于鲁迅小说研究领域中,从未引起过争论。似乎人们认为研究这篇小说的写作年月这类无关紧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复旦学报》1978年第1期上刊出了《“夜来香”》,同时发表了胡奇光同志文,考证此篇当是鲁迅佚文.陈福康同志在该刊同年第2期上发文对此提出异议.我在1979年第6期该学报上发表了《<“夜来香”>应是鲁迅佚文》,不同意陈文中的种种有疏误的说法.福康同志又在《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第6辑上发表了《<“夜来香”>是鲁迅佚文吗?》一文,其中对拙说作了批评.但我读了此文后,感到陈说的纰漏愈来愈多,因而愿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课文《琐忆》曾经写到文章作者(唐 )第一次与鲁迅见面的情景。唐 当时是署名作文以抨击时弊,因而累及鲁迅,所以见面时内心疑虑重重,惴惴不安,非常矛盾。互通姓名之后,鲁迅一句“唐先生写文章,我替你在挨骂哩”更添作者的窘态。此时,鲁迅却话题一转,故意重问姓氏,然后不无幽默地说:“我也姓过一回唐的。”一解作者窘状。 鲁迅所言姓过“唐”,这是指其发表于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之新诗《梦》的首用笔名“唐俟”,同时发表的还有新诗《爱之神》和《桃花》,杂文《我之节烈观》。 鲁迅用“唐俟”为笔名,其…  相似文献   

13.
<正> “鲁迅”这个笔名是一九一八年发表《狂人日记》小说时取用的,初见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鲁迅取用笔笛不是随手拈来,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每一个笔名都有着深刻的含义。鲁迅这个笔名的本意是什么呢?先生曾向他的好友许寿裳谈过:“(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同时还谈了取用这个笔名的动机及缘由,他说:“鲁迅就是承迅行而来的,因为《新青年》编辑者不愿意有别号一般的署名,我从前用过迅行的别号是你所知道的,所以临时命名如此。”(《亡友鲁迅印  相似文献   

14.
《儗播布美术意见书》是鲁迅先生的早期文章.最初发表在一九一三年二月《教育部编篡处月刊》第一卷第一册上,后收进《鲁迅全集》(七)《集外集拾遗》(一九五八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一二年元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设立了教育部,蔡元培先生任教育总长.鲁迅经许寿裳介绍,于二月底或三月初到教育部任部员.四月临时政府迁北京,鲁迅也随部到京(实际上是五月初到北京).蔡元培在四月发表了《对教育方针之意见》,主张“共和时代,教育家得立于人民之地位”来制定教育方针,提出了五育.五育中引人注目的是以世界  相似文献   

15.
鲁迅发表于一九一八年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了几千年阶级社会的吃人本质,戳穿了形形色色吃人者的丑恶咀脸,它象一面镜子,也照见了“四人帮”的狰狞面目。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愤怒揭发批判“四人帮”滔天罪行的今天,重读这篇小说,使我们仍然感到它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狂人之口,高度概括和生动描绘了吃人者所共有的本质特征:“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我们只要对  相似文献   

16.
1918年,鲁迅发表了他在新文学史上的第一部作品《狂人日记》,这是一部以“吃人”为主题的小说;1936年9月,鲁迅发表的最后一篇作品,又是以《死》作为篇名的。也许是巧合吧,鲁迅在新文学史上的创作历程就这样以死亡(“吃人”和“被吃”)始又以死亡终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一生,始终同教育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其中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有十九个春秋。他第一次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是在他做教育工作的第十个年头——一九一八年《狂人日记》,最后一次呼吁“救救孩子”又是在他离开教育工作岗位后第十个年头——一九三六年《立此存照》。这个历史“存照”不能不令人想到:“救救孩子”正是伟大思想家鲁迅教育思想发展的主线。鲁迅是从正在溃败的封建社会冲杀出来的。在那“长夜如盘”的旧中国,他深切地感到中国人民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剥削压迫,灾难深重。旧礼教“吃人”,旧家教  相似文献   

18.
《牧羊哀话》是郭沫若所发表的为数不多的小说中的“短篇处女作”,写于1919年2—3月间,同年11月发表于北京刊行的《新中国》杂志第一卷第七期。从发表的时间看,它是我国现代文学最早的白话小说之一;从题材上看,它开创了新小说写异域生活的先河;从主题上看,它首先揭起了鲜明的反帝旗帜;在风格上,它是新文学创作中抒情小说的滥觞之作。应该说,这篇小说是可以毫不逊色地摆在以鲁迅的《狂人日记》为代表的、显示了文学革命实绩的作品之列。倘若从中国现代文学反对封建主义和反对帝国主义这两大根本任务而论,如果说《狂人日记》是新文学反对封建主义的第一声呐喊,那么也可以说《牧羊哀话》是新文学反  相似文献   

19.
一、跋涉者的精神绿洲一九八二年,在彭定安五十四岁的时候,他的力作《鲁迅评传》出版了。他送走了自己风华正茂的年华,却迎来了自己学术上的风华正茂的岁月!是的,在鲁迅研究领域,彭定安既是一个新人,又并非一个新人。说他是新人,因为在我看来,《鲁迅评传》是他研究鲁迅的第一部有影响的学术著作;说他并非新人,因为他不但于一九七九年出皈了《鲁迅诗选释》,而且早在一九五四年就发表过学习、  相似文献   

20.
鲁迅和戏剧     
鲁迅先生在他的《呐喊·社戏》上说:“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这是只指旧戏而说的。《呐喊》写在一九一八年以后,照《鲁迅日记》,鲁迅先生于一九一二年五月五日跟教育部到达北京后,只过了一个月另五天,就“与齐君宗颐(寿山)赴天津”,“夕赴广和楼考察新剧。”齐宗颐并不研究戏剧,鲁迅先生要他同行,因为他在天津有亲戚可以寄寓;鲁迅先生和他友谊之深和久,是仅次于许寿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