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国晖  吴伟 《统计与决策》2013,(5):126-129
关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文章从产业升级的角度出发,实证检验政府规模对工业行业要素结构变动的影响.构建面板数据综合分析政府消费与投资的产业效应,结果表明政府规模对不同产业的影响效应差异明显,总体来看对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发展的影响比较明显,对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影响相对较弱,并且政府消费的作用相对政府投资更加积极.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多层次LMDI方法,分解2002-2013年安徽省工业用水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规模以上工业及其部门用水强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而规模以下工业用水强度远远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并且居高不下;(2)规模结构效应、部门结构效应和行业结构效应对工业用水强度的下降起到正向促进作用,而技术进步效应阻碍了工业用水强度下降,主要由于规模以下工业用水强度太高,拉高了工业用水强度,但是规模以上工业的技术进步效应有利于工业用水强度的下降;(3)规模以上工业技术进步效应反转是规模以上工业用水强度出现反转的主要原因,除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之外,剩下36个行业的用水强度全部下降,对工业用水效率的提高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通过运用上海制造业27个细分行业1997~2009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对上海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具有积极效应.更具体地,生产性服务业对上海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程度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异质性相联系.交通运输、邮政和信息传输业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贡献较大,金融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对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影响显著,而房地产业的发展对于三种要素密集型制造业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都是负面的.  相似文献   

4.
FDI对浙江产业集聚影响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浙江制造业27个细分行业的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了输入型FDI对浙江产业集聚的作用。计量结果表明浙江制造业在产业集聚过程中,本土民营经济的表现优于FDI。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内外资企业相对较好的融合与渗透,使FDI的产业集聚作用及技术溢出效应均为显著正向,但在资本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中,FDI的作用并不显著或有益。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2006-2015年我国服务型制造业的面板数据,运用σ收敛和β收敛检验,从时期、产业和地区三个角度对服务型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收敛性检验,并通过建立动态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TFP变动的因素.研究发现:服务型制造业的TFP指数、技术效率指数呈绝对β收敛趋势,但技术进步指数具有绝对β发散性;细分产业间的绝对β收敛性明显;服务型制造业在区域上具有明显的俱乐部趋同性,东、中、西部地区内部的绝对β收敛速度均明显高于总体水平;条件趋同研究表明,行业规模、盈利状况、研发投入、人力资本水平、政府支持、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度等是形成服务型制造业TFP行业差异的主要原因,但影响力度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相关数据,采用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方法对其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测算,分析制造业整体的TFP变动率、技术进步率以及技术效率及其变动率的趋势;并且将制造业各行业按照影响因素进行分类,深入分析不同类别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  相似文献   

7.
杨振兵 《统计研究》2016,33(1):26-34
现有研究对创新技术进步要素偏向关注甚少。本文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了中国制造业部门创新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指数,进而通过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考察了创新要素结构、科研人员工资扭曲等因素对创新技术进步资本偏向的影响效果,我们发现:创新资本的产出弹性远远大于科研人员的产出弹性,制造业创新技术进步整体偏向于资本,且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创新投入要素结构的资本化程度、政府资助行为削弱了创新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科研人员工资扭曲、企业自有资金对创新活动的支持强化了资本偏向。优化创新方向、提高科研人员工资待遇对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分析2000—2013年中国29个省份(海南、西藏除外)制造业TFP技术进步,探究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对制造业TFP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与多样化集聚带来的马歇尔和雅各布斯外部性是引起制造业技术前沿推进的重要原因;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经济对区域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作用具有异质性,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集聚的溢出效应对西部制造业TFP技术进步的影响明显,而信息技术产业、金融业以及科学技术服务业集聚产生的雅各布斯外部性对东部制造业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中国制造业1990~2011年分行业和区域的Ellision-Glaeser指数系统考察中国产业转移与扩散趋势的现实规律.结果表明,以2004年为界,我国制造业总体上呈现出先集聚后扩散的基本趋势.规模经济效应强,资本密集度高和技术含量丰富行业的产业集聚度持续提高,而消费导向性和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从2002年开始最早出现扩散趋势.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仍然是现阶段我国制造业集聚度最高的地区,但近年来江苏,上海,浙江和广东等省份产业集聚度有所下降,中部省份和个别西部省份集聚度逐渐上升,部分行业呈现出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扩散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方法的高新技术产业R&D绩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采用非参数的DEA-Malmquist指数方法计算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效率指数、技术进步指数和TFP指数,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R&D绩效。进一步以高技术产业的五类制造行业作为研究重点,建立面板数据定量分析不同行业的R&D绩效。结果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平均技术效率为0.864,存在13.6%的投入资源浪费;现阶段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制造业资源配置的提高快于技术进步的提高,R&D绩效总体增长主要受技术进步的影响。应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引进竞争机制;加大产业自主研发和创新,加快技术的转化;进一步合理配置资源。  相似文献   

11.
目前,关于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多数只考虑如增加值之类的"好"产出,从而忽略了环境污染"坏"产出,故对工业发展效率的评价出现失真。鉴此,通过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重新测算考虑环境污染约束的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并寻找行业"创新者",同时与不考虑环境污染约束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实证研究发现:虽然忽略环境约束会低估技术效率水平和技术效率指数,但会高估技术进步指数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行业"创新者"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尤其是环境污染较低的行业。  相似文献   

12.
周晶等 《统计研究》2015,32(4):51-58
本文首次对我国1980-2011年间36个工业大类行业CES生产函数中资本、能源和劳动力之间三种嵌套形式的参数做了非线性计量估计,并以资本/劳动力比率为门限变量,对我国CES生产函数的门限效应做了考察。本文研究表明:①对于三种CES嵌套形式,多数行业能拒绝替代弹性等于1的原假设,这表明目前很多研究在构建模型时选择使用Cobb-Douglas函数形式的做法有待商榷;②对于三种CES嵌套形式,仅有极少数行业不能拒绝规模报酬等于1的原假设,这表明在构建模型时假定规模报酬不变有较大风险;③总体上,多数行业能拒绝把三种要素放在一个核里的原假设,因此对CES函数进行适当的嵌套十分必要;④综合来看,资本与能源先聚合再与劳动力聚合的嵌套形式(KE)L比较符合我国工业实际情况;⑤多数行业门限效应显著,且门限值大多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表明不少行业随资本/劳动力比率增长到一定程度后,要素替代弹性、技术进步参数及规模报酬等的表现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3.
林晨等 《统计研究》2020,37(6):93-105
在国家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背景下,本文将技术结构意义上的“基本”性和技术进步潜力结合起来,归纳出重点产业选择的内在逻辑,并从理论的角度论证了其对经济增长的意义。本文进一步给出了基于投入产出表数据来辨别重点产业的数值方法。基于矩阵三角化方法的数值分析发现,我国的重点产业包含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与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本文也同时计算出了我国重点产业的竞争力水平,并开展了国际比较。测算结果表明:通用与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竞争力相对较强,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中的生产性投入品的竞争力则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4.
2006-2008年中国省际高技术产业效率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军  杨惠馨 《统计研究》2010,27(12):46-50
 采用三阶段DEA分析方法对中国2006-2008年高技术产业的30个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分析,衡量和评价各省市高技术产业运营效率。结果表明,一方面各省市高技术产业运营效率与当地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区域差异明显,东部表现最优,西部次之,中部最差;另一方面环境因素对高技术产业运营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剔除环境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各省市高技术产业运营效率值变化较大,虽然纯技术效率有所提高,但是由于规模效率下降较大导致综合技术效率普遍下降。最后,提出提高高技术产业运营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运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2007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环保行业技术效率进行测度,剔除环境因素和统计噪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环保行业的平均技术效率依然偏低只有0.772,其中规模效率是制约其提高的关键因素;在剔除环境因素和统计噪音的影响后,各城市环保行业技术效率水平有所提高,其中纯技术效率大幅度上升,规模效率略有提高;中国城市环保行业技术效率具有一定的区域差异性,东、中、西部效率值各为0.76、0.838、0.74。为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制造业呈现空间集聚特征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并非所有的集聚都会带来正效应,长三角地区一些产业集聚已出现生产要素拥挤现象,产业效率下降明显。本文采用区位商及其产值所占比例等指标选取长三角地区典型的六大高集聚度的制造产业,通过产业规模指数与利润的相关分析,得出并非所有制造行业生产效率与产业聚集度成正相关关系,依据制造业集聚效率特征把集聚类型定量划分为聚集过度、聚集适度与聚集推进三类,并建立区域制造业空间聚集适度分析与预警模型,为合理指导区域产业聚集、产业转移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develops a model to examine labor-use efficiency associated with the effieciency wage theory and technical effieciency associated with the frontier production model. The generalixed modelcombines these two approaches and derives measures of technical and labor-use efficiency as well as their effects on productivity growth. It also seperates technical inefficiency from industry heterogenity. the model is applied to estimate loss of output due to technical and labor-use inefficiency for 18 two-digit U.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using time series and cross-sectional data.  相似文献   

18.
中国制造业出口国内技术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结合投入产出表,在考虑到加工贸易后,构建并测算了1992-2010年中国制造业出口品的复合技术含量、国内技术含量及国内技术含量的贡献指数;利用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复合技术含量和国内技术含量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复合技术含量和国内技术含量总体上呈现了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而国内技术含量贡献指数总体上趋于下降。(2) 对于复合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而言,其国内技术含量指数即国内技术贡献度普遍较低。(3)FDI对于复合技术含量和国内技术含量的提升均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而进口贸易则显著为负;资本在长期内具有积极作用,人力资本和研发有助于促进行业FDI的技术外溢。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develops a model to examine labor-use efficiency associated with the effieciency wage theory and technical effieciency associated with the frontier production model. The generalixed modelcombines these two approaches and derives measures of technical and labor-use efficiency as well as their effects on productivity growth. It also seperates technical inefficiency from industry heterogenity. the model is applied to estimate loss of output due to technical and labor-use inefficiency for 18 two-digit U.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using time series and cross-sectional da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