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深层审美心理对于人类关于艺术本质的认识具有深刻的影响。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的审美无意识,审美潜意识使得人们逐步认识到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艺术的“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艺术的生产性;艺术的现实反映性。这些都在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中得到了如实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论席勒的历史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勒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剧作家,而且还担任过历史学教授,在历史哲学问题上发表过重要的见解。席勒从康德出发,把人类社会的历史看作是一个连续的、不断进步的过程,把审美状态看作是实现人类理想社会的必经阶段。同时他又对历史认识进行了批判,探讨了历史的功能,阐明了把哲学思维引入历史认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十五大提出的党在现阶段的文化纲领,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既深刻反映了人民的现实文化要求,改革开放对社会环境的文明要求,人类自身全面发展的提升要求;又深刻反映了党立足现实,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科学理论、先进文化武装人,加强社会价值观整合,应对西方文化挑战,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政治前瞻。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必然形态,是世界各国一直以来的共同追求。西方凭借现代化的先行占据现代化理论的先机,其目的是把其他国家引导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于现代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探索社会进步同时对于西方现代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中国现代化由被动到主动,从工业化的认识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从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开拓,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  相似文献   

5.
人类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已是非常深刻了,但是随着人类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语言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化.还有许多问题还需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美学是围绕“美是上帝的名字”展开的。其中通过三位一体、创世、道成肉身、救赎和永生等基本教义的讨论,深刻揭示了美与真、善的关系,爱、与信、望的关系,认识、意志、情感的关系,以及从对事物的美的欣赏到静观上帝--美本身的心路历程,不仅充分反映了中世纪人们的审美理想,也概括了人类某些共同的审美经验。  相似文献   

7.
萨特的实践观经历由个人实践向社会实践的转变,这一转变表明,人类对实践的认识是处于不断地深化与发展之中。实践美学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学科。在人类审美的社会性与个体性的关系等问题上,实践美学仍具有解释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论波德莱尔现代性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波德莱尔的现代性含义复杂而深刻,其基本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关于现代性的思考是在审美层面,区别于社会、历史、人类学等层面;瞬时性与永恒性的统一;强调主体的目光和主体的自觉主动性。  相似文献   

9.
一、对象化劳动与人的审美感受力的生成人类对自然美的感受和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孕育和发展的过程,而这个漫长的孕育和发展过程,又正是人的生成的过程。人对自然美的感受和认识,是随着人的逐渐生成而萌芽、生长的。人类对自然美的感受和认识,是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关系中产生的;而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一经产生,它就又成为人和自然相互关系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所以,人对自然美的感受和认识问题,必须在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这个总问题中才能得到正确而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美术创作的过程,实质上是通过美术家的审美意识来反映社会生活,它所反映的是美术家所感兴趣的、关心的、认识的社会生活,也就是美术家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从现实到本质的认识,即审美认识;它是通过创作中的构思过程、传达过程、制作与技巧来实现最后的物态化的完整作品。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高校题材小说的创作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以来高校题材小说在繁盛的背后存在诸多不足:一是物塑造的扁平化、浅薄化、符号化;二是小说情节的庸俗化;三是作家审美创新能力的弱化。这些都是窒碍当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进一步发展的阻力,不仅反映作家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对高校知识分子现状的认识存在偏颇,更显示出当代作家在叙事能力和审美创新方面的无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孟子哲学思想的基础"性善论"入手,从审美观、人格美的塑造、美感的普遍性规律及艺术美特征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孟子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体现,文学功能系统与价值系统互为表里。各种文学功能不单独存在,而是具有混融性和整体性。文学认识、教育、娱乐和审美功能的统一,源于文学在真、善、美等价值倾向上的一致。审美功能是其多种功能有机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波德莱尔因其批评才力和感受力被称为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批评家之一。波德莱尔所持的美学观点,深受爱伦·坡文学理论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波德莱尔认同坡的美学观点。但他对艺术自主性、灵感理论、美等问题持有自己的理解。与坡的美学观相比,既有认同之处,也不乏修正延伸。  相似文献   

15.
从小说《白鹿原》到改编成电影《白鹿原》,时间相隔19年。在电影《白鹿原》中,由于改编者的急功近利、理解偏差与原作者迁就、失语,因而出现忽视原著精神内核、审美价值的非良性互动现象。电影改编应坚持对文学原著精神内核的尊重与借鉴,文学也应坚守以保有艺术独创性为前提的良性互动方式。  相似文献   

16.
教育创造的本质是人的创造,而人是艺术和诗意的存在,人不可以对象化,也不可以客观化,因而人的创造也不同于知识创造和技艺的创造,人的创造只能是诗性的、艺术的创造,只有审美性的创造才是教育创造的最高境界。这种最高境界的教育创造最终要依托于教师的审美创造力,从这一理解出发,教师创造力的培养,关键不是培养教师的知识创造力和技艺创...  相似文献   

17.
气的描写是吉奥诺作品中的重要特征之一。吉奥诺不关心气的概念作为气体状态物质属性的原始含义,却钟情于气概念发展为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哲学含义。这种美学倾向源于作家生命的感悟,吉奥诺的艺术就是人类灵性之气的表现,生气就是灵性之气。换句话来说,灵性之气就是艺术家与天地万物心有灵犀的观物,这就是中西审美观照不谋而合之处。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艺美学思想不仅要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狭义理解,而且要“研究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人自身处于平衡的审美状态”的广义的理解。从自然生态到生命生态、心理状态,春天的诗交融着自然、生命、人性、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等关系上形成了一个动态和谐的生态审美存在。  相似文献   

19.
禅宗以一个关于“梵我合一”的精致周密的世界观理论,一套“自心觉悟”的解脱方式,一种“以心传心”的直观认识方法,对中国文学产生全方位辐射,渗透和影响到审美及其他各个文化领域,直接推动了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趣等审美心理诸因素的发展和完善。也直接铸就了与以伦理为中心的“诗言志”审美心理传统相区别甚至是相对立的另一种审美心理建构的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20.
迟子建散文通过感伤的审美意象,独特的艺术感觉,新颖的构思,艺术地表达了蕴藏于内心的感伤情绪,营造了一种忧伤中的诗意氛围,描绘出一种令人神往的伤怀之美;迟子建散文重要的美学价值在于其对感伤之美进行审美体验的同时,使人获得了一种忧郁的快感,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