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句样”,可算是《管锥编》里最为重要的概念。也许可以这样说,“句样论”的建立和实践,才实现了人们将义理、词章、考据三者打通的愿望。“句样说”在这部发轫于经史子集古代文献的具体考订,复达于艺术哲学之“道原”的巨著里使用得非常繁夥,诚可谓《管锥编》的大关目,为读《管锥编》一书不可不首先明了的最紧要处。“句样”,同“句型”等说法一样,《管锥编》  相似文献   

2.
王治理 《阴山学刊》2001,14(3):15-18
钱钟书谈艺衡文,往往是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把文艺对象放在系统中加以研究.整体优于部分的总和、整体不可分割、局部依赖于整体、整体的结构极为复杂--整体思维的种种形式都体现于钱钟书的<管锥编>中.  相似文献   

3.
并行分训、背出分训之同时合训一词多义,其各义有并行不背,或歧出相背,但词一旦进入句中,只有一个意义起作用,其他各义排斥句外,“体”、“用”是有别的。这类词的词义不同亦不悖、或词义相违亦相仇,但因用时只取一义,这种词义现象,钱钟书先生称之为“并行分训”、“背出分训”,此类词义现象,为古今学者所习见。”但当一词进入句中后,竟可同时兼有相并行或相背出的数义,这个词表达了丰富的内涵,把古代作品中,这种特殊的用词现象揭示出来,钱先生整理归纳成“并行分训之同时合训”、“背出(或歧出)分训之同时合训”两条规律…  相似文献   

4.
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五卷中,对民俗进行了详尽细致的论述和钩沉,见解精辟独特,材料翔实丰富,在中国民俗研究领域独树一帜。其文化研究理论体系中传统与现代相沟通。由此可以探寻中华文化的内在规律,把握中华文化精神的脉动  相似文献   

5.
钱钟书先生在其文化巨著《管锥编》中 ,对中国古代语言细心爬梳 ,探寻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汉语充分表现了中国文化中的人本观念、民族意识、伦理观念、认知观念 ,钱钟书先生的语言研究为整体把握中国文化精神提供了新的途径 ,具有意指未来的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6.
“道可逆,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管锥篇·老子王弼注》(下称《管》)论云云,基本属“名可名,非常名”,未属“道可道,非常道”.按如以《道德经》而论,则道与德对;道客观,德主观.如以本章而论,则道与名对;道为实,名为虚.全书论道文字,除本章而外,宜重视二五章与一四章. 二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云云描述“道”,一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云云描述“道纪”,皆可解“道可道,非常道”,非仅解“名可名,非常名”也.二五章“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马王堆帛书本无”周行”一句,似有重视圆心更胜于圆周之象.如以四章“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参之,则“独立而不改”甚是,周天法非究竟也.一四章之“执今之道”,马王堆帛书甲乙本皆作“今”,河上公、王弼诸本作“古”,当以“执今”为是,执今御今而能知古始,是即“道纪”.知“道纪”则古今时空,皆可变化,“迎之不见其首,随之而不见其后”,首尾皆消解,通古今也、严复评首章曰:“常道、常名,无对待故,无有文字言说故,不可思议故.”《管》谓“道”为言辞,名为文字云云,且悬搁象数格物  相似文献   

7.
天瑞“用之不勤。”《注》:“王弼曰:‘无物不成而不劳也。”’《管锥编》引《老子》五二章:“终身不勤”,王弼注。“无事永逸。”按《列子》称《黄帝书》,实际所引为《老子》,称《黄》而不称《老》,既为托古之法,亦与所依据之时代思潮相关。全书数处征引《黄帝书》(张注:“古有此书,今已不存”),如本篇引“谷神不死”云云,又引“形动不生形而生影”云云,《力命》篇引“至人居若死”云云,所征引或《老》或非《老》,颇可见战国秦汉黄老思潮形成后,《黄》与《老》亦分亦合状况。汉时托名黄帝之著作颇多,观《汉书·艺文志》…  相似文献   

8.
陈复兴 《社会科学战线》2006,143(5):118-125
《管锥编》是钱钟书一生学术终结之著,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一部经典。其中对《毛诗正义》的批评,以连类共贯、阐释循环、参互比较之法,精妙地揭示出《诗经》美学内涵的丰富性、原创性;管指窥深地追寻出《诗经》的思想意蕴与艺术技巧乃后世文学的祖构,后世各体文学皆在非自觉自知之中存留其遗意;又从《诗经》及其《传》、《笺》和《疏》的考辨与赏析中,顺理成章地抽绎出独具思辨色彩的理论。这两个方面,皆具有文学史的意义,而且其对文献的博综精取、求端讯末之法,也为文学史料学提供了足资尊崇的范式。  相似文献   

9.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具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和方法论要求的独立学科,一般史家认为形成于十九世纪末端及二十世纪初间,当时执其牛耳的是以致力于各国文学间的渊源、流变、媒介、文类等影响关系的论证和研究为能事的法国学派。从我国现代文学史观念说来,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早期,即1920年,我们就通过译介日本学者本间久雄《新文学概论》,输入了这一名词,并介绍了两部主要的比较文学理论著作波斯奈特的《比较文学》(1886)、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1904)的内容;翌年,我国学者吴宓著文介绍了这一学派的要点,他在《论新  相似文献   

10.
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对传统文学中美女描写进行大量的系统的探索与研究 ,尤其对美有时代标准 ,外形的正面描写 ,外形的效果描写等取得辉煌成果。天地间的灵秀 ,造物者的杰作 ,人类的女性可跻身其中 ,女性作为人类的审美对象 ,在各艺术门类中 ,独据重要地位 ,文学 ,音乐 ,雕塑 ,绘画等艺术的发展历史 ,无不如此。他们都不遗余力的歌颂 ,塑造女性形象 ,可谓各门类艺术永恒的题材 ,并与时前进 ,是世界的普遍规律 ,我国的传统文学发展过程亦说明了这一规律。现在我们把钱钟书先生揭示中国传统文学在此领域中的成就 ,依次介绍如下。《诗经》是…  相似文献   

11.
<管锥编>对古代经典的诠释实际就是对人生的诠释,是通过诠释经典中有关人生内容的方方面面来解读人生之谜;因而它诠释经典的方法,也因为人生的复杂多变而是辨证的、循环的.本文讨论了这种循环诠释方法在主体的多边对话方面的表现,认为<管锥编>诠释经典时引证材料非常广泛,所引作者毋论古今中外,所引书籍不限学科体裁,在充类至尽的引证中打通学科、语言、地域、时间等各种界限,由于每一条引证材料都代表一个说话的人出场,许许多多说话的人形成了一种多元对话的局面;<管锥编>将经典的诸多诠释文本和相关著作组合为一个意义整体,在经典文本与这一意义整体之间循环往复,使得经典文本的意义得到充分圆满的诠释.  相似文献   

12.
体用范畴来自中国。在文学评论和审美上的轻体重用,表现在诗、文、戏曲、小说和艺术上。就美的效果反映美,从客观反应上审定美:从属主、两雄争斗、见妒、失态反应上审定女美。  相似文献   

13.
报刊广泛传播文学,见证文学的发生、发展与演变,它作为比较文学传播通道,非一朝一夕的冲动行为,而是一种理性的被选择。《新青年》更为比较文学的华丽出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体现的是传播者与近代出版机构一起彻底打破传统文学的生产、传播通道的决心。  相似文献   

14.
物一无文,物无一则无文。一与多的哲理与艺理。主旨、主线在文学作品中的贯一作用。中心意象的贯一作用。一在艺术门类上的体现。(物,可译作元素。单一元素不成文,元素虽多无一元素统贯也不成文。)  相似文献   

15.
《江苏社会科学》2004,(3):240-240
苏州大学方汉文教授承担的200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外比较文论和批评的历史阶段与类型学研究”,在发表多篇重要论文的基础上,推出重要中期成果《比较文学高等原理》,由南方出版社出版。该书入选2003年江苏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该成果全面总结中国与世界比  相似文献   

16.
迄今为止,我国出版的比较文学教材、手册等在介绍近代以来的比较学者时,都只字不提胡适。然而,胡适不仅象近代所有比较学者那样翻译过作品,或在文学研究中运用了比较文学的方法,而且还是寥寥可数的自觉提倡比较文学的学者。因此,胡适与林纾、鲁迅、茅盾、吴宜等人一样,是我国比较文学的先驱者。 胡适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发难者,但他的新诗、话剧创作却并没有多少艺术  相似文献   

17.
所谓“君为天子”,故由怨君而遂怨天。人逢疾苦、冤屈、灾难、丧乱而无救,身心陷于绝境,往往呼天怨天诅天问天。从《诗经》起就有了怨天的文化元模式传承下来。从敬天与怨天思想、《诗经》、《史记》、柳宗元等的祭文、为国为民、激于个人等六个层面,可以分析“怨天”的母题。  相似文献   

18.
哲理对待范畴:变常。诸种艺理变常模式:水月世人、园宅易主、花新人故、像驻人移、仙驻世移、朝代更迭山河依旧、"苏秦还是旧苏秦"、作品还是旧作品、文学史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9.
张之洞(1837~1909)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早年简放湖北、四川学政,创建武昌经心书院、成都尊经书院,着意培养科举文士.后在湖广总督任上,极力倡办新式学堂,派遣大批学生赴日本留学.  相似文献   

20.
比较文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百年,中国文学由古典型向现代型转化,发生了深刻复杂而巨大的变化。各种文体的、语言的、题材的、手法的、美学的、文学观念的变化是如此显著,而对“人”的不断发现,“人”的观念的不断发展,是百年中国文学发生的最根本的变化。这是对世纪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核心内涵。由这一枚。动观念的变化演进为文学观念的变化,激发了各种创作方法的相继登场,推进着对世纪中国文学由现实主义走向现代主义的路径。而这种变化又是同外来文化所给予的强烈刺激分不开的。自晚清“西学东渐”以来,一个新颖奇异、生机勃勃的西方文化景观展示在中国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