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针对法律衡平与劳权保障中的现代劳动法的价值理念及其实现探析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相对于用工者所处于弱势地位,与其用工者在订立与履行劳动契约过程中,存在着实质上是以法律形式平等掩盖了双方的实际不平等地位。这就要求现代劳动法应以约束和规范用工者劳动用工行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立法价值取向,要在法律上形成劳动基准制度、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和劳动监察制度,运用法律手段衡平劳动者与用工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对于当代中国的劳动法制建设、劳动立法、司法与执法工作并举,为有效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法律机制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派遣劳动者与派遣机构、要派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形式与实质内容割裂而成的双重劳动关系,这种有别于传统的、复杂的劳动关系,使派遣劳动者承受双重的约束,其权益难以得到现行《劳动法》的有效保护.双重劳动关系的不规范运行、法律的相对滞后和缺失、制度的不完善,是派遣劳动者陷入劳权困境的主要原因.建立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立法规范派遣机构和要派企业的行为,是保障派遣劳动者劳权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着不签劳动合同的事实劳动关系现象,严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要根除或减少这种严重的违法用工现象,主要靠进一步完善劳动法律制度,防止用工者钻法律空子.此外,政法、工会、社会有关团体、组织也应协调一致,建立健全一套有效的制度,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真正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完善的劳动合同专门立法,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条件之一.无论从企业所有者的角度看,还是从经营者以及劳动者的角度来分析,调整劳动关系的劳动合同法是<劳动法>顺利实施的保证,是保障企业正常经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以及维护劳动与经营秩序的最有力保证.在实行市场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今天,在<劳动法>实施数年之后,制定单独的<劳动合同法>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兼职劳动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非标准劳动关系。我国现行立法中有关兼职劳动的法律制度并不完善,在法律上明确兼职劳动的合法性地位,对兼职劳动行为进行法律规制,保障从事兼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劳动合同法》首次规定了劳务派遣制度,使劳动派遣复杂法律关系的调整有法可依,但由于立法准备不足,存在先天的制度缺陷。本文从保障劳动者在劳动派遣中的合法权益人手。借鉴别国立法经验,从多方面探讨完善我国的劳动派遣法律制度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劳动法律制度不完善是导致劳动者合法权益大量受损和合法权益受损后难以救济的重要原因。应该制定和完善劳动用工登记制度、岗前培训制度、劳动行政监督制度和劳动纠纷案件司法建议制度,以加强劳动权益的法律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8.
就业市场竞争的加剧,劳动者权利保障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在制定对应的预防措施和法律时,既要强调倾斜保护劳动者的价值取向,又要重视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辞职是解决劳动冲突的一种有效形式,预告辞职权是劳动权的具体表现和基本内容。辞职权作为劳动者权利的一种体现,已经成为基本人权的组成部分。该项权利的行使由劳动者通过提前预警来积极主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纠正失衡的劳动关系,矫正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弱势地位,能够保障劳动者获得充分的择业自由,实现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平衡。但是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中,为防止预告辞职权的滥用还需要对劳动者预告辞职权做出合理的限制。  相似文献   

9.
劳动合同制度是我国重要的法律制度,劳动合同的订立确立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法律地位。劳动合同的后合同义务是劳动合同解除、终止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根椐法的规定或原劳动合同的约定负有的作为或不作为义务。实践中人们常常重视劳动合同义务的履行,忽视了劳动合同后合同义务的履行,产生了劳动争议,影响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劳动立法的目的是保护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为了实现法的这一目的,应加强劳动合同后合同义务的理论研究,完善相应的立法。  相似文献   

10.
我国劳动争议救济制度由于其本身制度设计的缺陷及法律规定的不健全,给劳动争议案件的及时有效处理和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维护带来诸多困难。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重新确立劳动申诉时效与诉讼时效、仲裁与诉讼、工伤保险赔付与民事损害赔偿等相互关系;明确规定劳动诉讼时效;改革裁审合一的单轨制救济模式,实行裁审分离的双轨制;赋予劳动者更多救济途径,以有效保障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劳动基准是法律规定的用人单位必须保障劳动者享有的最低劳动权利、劳动条件和劳动待遇,具有强烈的公益属性。我国对于劳动基准实施艰难的现状表明,通过传统诉讼已不能有效地解决劳动基准纠纷,而劳动基准与公益诉讼之间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这呼唤着将公益诉讼程序导入到劳动基准纠纷的解决过程。我们应当构建完善的劳动基准公益诉讼理论与制度,从而维护不特定多数劳动者的劳动基准权利。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 ,首先是一种用来说明商品经济中“劳动的社会关系及其表现形式”的理论 ,而不是专门的关于“交换价值或价格的量的决定的理论” ,也不是专门的“收入分配”的理论和“剥削理论”。在私有制商品生产条件下 ,人类劳动采取了“私人劳动”的形式 ;私人劳动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和关系” ,采取了“劳动产品的价值性质和价值关系”的形式。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价值” ,就是人类劳动的这种“异化形式”。它是“私有财产对私有财产的抽象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仍然是适用的 ,但在具体应用上应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劳动价值论中所说的“价值规定的内容” ,是“劳动时间的调节和社会劳动在各类不同生产之间的分配” ,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下它应当更多地用来解决生产方面的问题。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劳动价值论仍然是一元的 ;但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理论 ,则可能是多元的。应当允许和鼓励在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前提下 ,进行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理论的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与生产劳动理论是两个不同的理论。在“生产劳动一般”中 ,包括了“脑力劳动”和“一般管理职能”。在“使用价值”中包括了“服务”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突破和发展一直是经济理论界争论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从揭示劳动的智能本质和劳动时空特性为突破口进行研究,可将劳动价值论区分为宏观劳动价值论和微观劳动价值论。这一区分的重要意义在于揭示宏观上正确的劳动价值论回到微观的物质生产企业时,就必须承认物化脑力劳动也创造价值,这是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突破和发展。进而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物化脑力劳动创造价值进行了论证。还从劳动模型的数量分析中得出了创新性劳动才是劳动创造价值真正源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论科学劳动和经营劳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按劳动的复杂性为标准的分类,是与创造、形成价值有关的重要分类标准.文章指出,社会劳动大体上可分为简单劳动、一般复杂劳动、创新劳动和天赋劳动四类.科学劳动和经营劳动是创新劳动中的两种典型劳动,在创造价值和生产财富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特点及作用.  相似文献   

15.
脑力劳动与劳动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天荣 《东方论坛》2003,(3):106-110
本文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出发 ,提出一种计量各种劳动的复杂程度的建议 ,并给出一种适用于各种商品的价值计量法 ,从而得出结论 :劳动价值论也适用于脑力劳动的产品。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研究和认识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为基础。首先要弄清楚劳动力、劳动、物化劳动、活劳动和生产劳动的含义,从而认识到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是创新劳动,管理工作者的劳动是组织性劳动;第三产业劳动者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  相似文献   

17.
我国劳动法制正面临许多挑战。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我国的劳动法制需要在理论、方法和各项基本制度方面尝试作出完善和改革。文章在劳动法适用范围制度、协调机制和劳动标准等方面提出了若干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劳动价值理论研究是现实赋予的重要课题。为了从理论上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 ,我们必须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与社会必要劳动区别开 ,把社会财富生产与价值财富生产区别开 ,把价值源泉同生产要素重要区别开 ,把价值创造同收入分配区别开 ,把决定价值的依据同生产要素分配依据区别开。只有这样 ,才能为推动和充实劳动价值理论提供研究框架 ,寻找劳动价值理论研究的切入点和理论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