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悄悄地问语文:“语文,美是什么?” 语文回答说:“‘漫步花草中’,是一种浪漫之美;‘游戏雪地里’,是一种欢乐之美;‘帮助孤寡老人’,是一种奉献之美;‘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是一种精神之美……语文之美无处不在,无所不有。”  相似文献   

2.
张志公先生曾说:“语文教学在普及教育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尤其是近几年的话题作文,由于这类作文题面上一般不含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体裁上自由选择,给学生写作带来很大的自由,因而往往会放松训练的要求和针对性。这就要求必须打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习作是一种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心理过程.是学牛语文素养的综合外观。创造性与综合性因素的存在,就意味着小学生的习作既是展示言语智慧的一方平台,又是生发言语智慧的摇篮。李维鼎先生指出:“‘言语’作为‘行为’,是‘言’与‘意’的转换。作为‘作品’,是‘言’与‘意’的统一体。即转换后的成品。”那么,如何实现习作中言语的有智慧的表达。对提升习作素养,达成习作有效地促进小学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这更是小学习作教学令人神往的目标。现笔者整理自己的思考,与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中文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指从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出发,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和现有的知识经验,对语文教材中的文本进行“教学化”处理,使之更有效地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容。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中文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得到了重视与实施,但由于理论认识的不到位和操作技术的不成熟,  相似文献   

5.
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侧重点,或者说核心,应该是发展思维能力。语文教学,正是思维训练的一个必要而有效的途径,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就必须充分认识语文本身的特点,并由此出发,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叶圣陶先生曾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种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这就是说,语文课是要教会学生听语、说语、读文、写文(这里的“文”,  相似文献   

6.
文本解读应是语文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渠道,它是以“文学、经典”为核心,让学生“摸索到通向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一条道路,让学生与人类最优秀的心灵进行对话”,“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的心灵对话”(钱理群语),这是塑造心灵,激发生命力、创造力,实现生命健康成长的过程。但是,在最近几年语文文本解读却遭到严重的削弱,课堂一味追求热闹,忽视文本,不善解读,成了语文课最大的心痛。前不久正好赶上了一次市级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我听了40多节课,其中不乏有许多优质课,但也有许多课是严重得变味了,成了“班会主题课”、“才艺展示课”…  相似文献   

7.
关于“语文”,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一封书简中解释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①。叶老的话,不仅解释了“语文”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合称,而且阐明了“语”和“文”的内在关系。既然“文本于语,不可偏指”,就必须“合言”,即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其实,这里的“合言”,并不单指“语文”的称谓,它内含着“听、说、读、写”的完整意义。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语文能力的整体性进行探讨。首先,语文能力的整体性体现在听、说、读、写的辩证统一上。听、说、读、写各具特性…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语文教育界里,作为阅读的一个重要环节文本细读已经越来越不受师生应有的重视,这对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和审美判断造成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只有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仔细分析文本语言和结构,提供具体的文本细读方法,并通过某些经典中学语文课文的分析,让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细读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在思想和行动上有所落实,取得一定的效果。“新批评”的文本细读作为当前一种阅读分析作品的方法,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品教学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育有如下阐述:“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语文素养的形成要靠学生的体悟,整个语文教育贯穿一个‘情’字”。因此,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仅是一名会“教书”的“书师”,更应当成为一名会”育人”的“人师”,这体现了语文教学对象由“书”向“人”的转变,蕴涵着丰富情感的人性化内容,  相似文献   

10.
吕叔湘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作文,是学习语文综合训练的主要手段。作文水平的高低,也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那么,如何选择有效的途径在“学法”上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呢?我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收效还是不错的。  相似文献   

11.
殷平 《南都学坛》2009,29(5):F0003-F0003
语感就是一种特殊的言语能力,是对文学语言的敏锐的感受力,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种语文能力的心理学表达不是别的,就是语感。于是,语文能力目的论就转化为语感目的论。它的逻辑是这样的: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语感是语文能力结构的核心要素,所以,语感教学也就成为语文教学的轴心。王尚文先生指出:“语感是语言能力的‘纲’,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先生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可是,传统的作文教学要求:对于学生的作文,教师要精批细改。目前,许多学生家长和学生仍以这种标尺要求教师。遗憾的是,这把衡量作文教学的“标尺”实际上是套在作文教学上的枷锁,既约束老师,又危害学生。请再听听叶圣陶先生的谆谆告诫吧:“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秉承叶老的教导,笔者从作文教学的实际出发,找到的答案是:让学生批改,把作文的批改权交还学生;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积极发挥在作文评改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直接参与评改,并从中体会“文章不厌百回改”、“精自改中来”的真味。  相似文献   

13.
词义札记     
嚇《庄子·秋水》:“……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耶!”四十年代,有人批评1936年版《辞海》给“嚇”立“惊恐”义不该引《庄子·秋水》“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嚇我耶”作为书证。说:“《庄子》里的‘嚇’字只有一种意义,就是‘怒其声’,也就是一个拟声字。‘嚇’就是拿这种声音来对待我,也就是以为我  相似文献   

14.
史峰 《阅读与作文》2007,(11):48-48,46
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个“度”,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同样存在一个“适度”的问题。要在教学中对文本进行有效且准确的解读,就要做到四个“尊重”,否则会造成语文教学的混乱和无效。  相似文献   

15.
凸显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语文味越浓,越是回到了语文教学的本源,越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的"语文味"就在于以语文本体特征观照下的课堂上的"书声琅琅,议论纷纷,笔尖沙沙,情意浓浓。"语文教学应注重开掘文本意韵,玩味关键语词,夯实圈注练笔,触摸文本内核。  相似文献   

16.
朱丽娟 《新天地》2011,(9):153-154
本文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重视语文的实践性,阐述了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意义。并结合笔者语文教学实际从两大方面,对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进行了探索:在生活中理解词语、在生活中学习生字、在生活中品味美句;在生活中感悟情感、将学校活动“语文化”、将课余生活“语文化”、将社会实践“语文化”。将语文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未来走向社会具备得心应手的语文能力。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位各色别样人生。  相似文献   

17.
文本细读,是深入解读文本的技术,是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只有掌握了文本细读的技术,才能正确、全面、深入地处理教材,游刃有余地应对课堂生成资源。只有掌握了文本细读的技术,才能落实语文课程目标的达成,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一、微观细读———穿行在文本之中(一)在词语中品韵味词语,是语言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细读文本,就要细读到最小的意义单位。用南帆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要沉入词语,与文本来个全身心的亲密接触”。要一个词语一个词语地咀嚼,品出其中的韵味。如,《小珊迪》中有这么一段对话描写———他对我们说:“先生,请买盒火柴吧!”“不,我们不要。”我的同事说。“买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孩子可怜地请求着。我们可以留意珊迪的请求,也可以关注珊迪的可怜,可是我特别注意了“只要”这个词儿。“只要”说明什么“只要”说明火柴的价格已经很低很低了,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在英国的货币当中,便士、先令、英镑,都是基本的货币单位。十二个便士等于一个先令,十二个先令等于一个英镑。所以,我们可以留心一下后面的一个细节,“我”给了珊迪一个先令,而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那么,珊迪应该找给“我”十一个便士。而且是由珊迪的弟弟来找到了“...  相似文献   

18.
让语文学习的过程充满发现,让学生的心里充满了发现的“惊喜”与“激动”,这就是语文课堂的“发现之美”,是学生灵性的彰显,是对文本的二次创作,鉴赏能力也在此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引导学生对教材文本的语言进行感知、理解、欣赏、评价,更应注重文本内部各项训练项目之间的链接。引领学生对文本的语言进行加工、整合,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写结合不仅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学生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抓住阅读教学最核心的东西,真正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同时力求处理好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两者间的关系,读写结合,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语文新课标》强调了语文教学对话的重要性,指出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次在厦门马巷中心小学召开的生命化教育研讨会上,孙绍振教授指出语文课堂教学的对话有“文本内的对话”和“文本外的对话”。给了我们极大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