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晋(字康侯,号戒庵)是清初甘肃有影响的诗人,今将有关传本与著录情况,考述如下。 一、张晋诗的编印流传情况 据孙枝蔚《张戒庵诗集序》张晋至丹徒之次年,即有人敦促他编刻自己的诗集。李楷序则说:“豹人孙子已刻其诗,又为之次其概略如此。”又乾隆已酉刻本前附有“原刻校订姓氏”十五人。则孙枝蔚所编张晋诗集当时是刻了的。然而临洮人李苞于嘉庆三年编刻的《洮阳诗集·凡例》中说:“康候仅存写本”,可见至少在甘肃并无原刻本流传。孙枝蔚《张牧公得树斋诗序》云: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民间流传着两句话:“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意思是说,年轻人血气方刚,读了《水浒》易受梁山好汉造反精神的感染,激发起叛逆行动;老年人饱经世故,读了《三国演义》难免不被谋臣策士的言行所熏陶,变得阴险谲诈。当然,这是封建卫道士者害怕群众争强斗胜,识破反动统治者的假面具和打乱旧秩序的一种看法,完全是错误的。另一方面,我们却能从这两句话里体会到《水浒》和《三国演义》两部名著取得的成就和产生的影响,不仅仅在于它有着曲折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成人的艺术魅力;还  相似文献   

3.
所谓“札闼洪庥”原出自宋朝欧阳修之手。据说欧阳修与宋祁在一起编撰史书,宋祁喜欢用诘屈聱牙的古怪冷僻字。一次欧阳修未去上班,在自家门上书写“宵寐匪祯,札闼洪庥”八个字。宋祁上欧阳修家探访,欧阳修对此向宋祁解释说:“这是夜梦不祥,书门大吉”。宋祁明白这是欧阳修在讽刺他好用古怪冷僻字。针对当今社会上出现的类似古怪难懂的语言文字现象,语言学家俞敏提出一个新的修辞格──“札闼洪庥”格。如今““札闼洪庥”现象又复出现,请看:社会上时兴使用散发着复古霉味的古怪冷僻字,乱用可引起语言混乱的五花八门的词汇和修辞手…  相似文献   

4.
越国富中大塘和吴塘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富中大塘和吴塘是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0年自吴获释归越后,为雪国耻,以图霸业,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发动越民治水筑塘、广辟田畴而出现的,是越国重要的粮食基地。富中大塘,传称大塘筑成,农田肥饶,粮食丰稔,越国炽富,故谓之“富中”。难怪左思《吴都赋》曾追赞云:“富中之畈,货殖之选。”那么,这个富中大塘在哪里呢?《越绝书·外传记地传》载:“富中塘……去县二十里二十三步”。宋施宿嘉泰《会稽志》引《旧经》所记,说在“富中里”。清代陶元藻大《广会稽风俗赋》据左思《吴都赋》“富中之畈放马涧”,认为“在新昌县东支道林放马之所”,又引顾母“山阴富中塘”云云。其实从《越绝书》的记载度之,决非新昌乃不辨自明。《管子·八观》曾辩证地阐  相似文献   

5.
浙江素称“人文荟萃,著述斐然”之邦。地方史志源远流长,种目繁多,在中国方志学上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浙江方志的发展状况如何,有无独到之处,本文拟就此作些粗浅的考索。浙江地方志始于何时?一般的看法是把《越绝书》(东汉袁康、吴平编撰)当作浙江乃至全国的第一部方志。清人洪亮吉说:“一方之志,始于越绝。”近世多数学者亦宗尚洪说,认为此书是“国内现存最古的地方志”。我们则持不同看法。《越绝书》并非方志,把它归入地方史之林更妥。理由有三:其一,《越绝书》现存十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渗入到各行各业。老龄事业也不例外,而与老年人息息相关的自身居住环境,更应该做到“以老年人为本”。笔者通过从事为老工作十多年的体会,结合国家建设和民政部颁布实施的《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认为为老服务,应重锤老年居住环境这面大鼓。  相似文献   

7.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敬老年人是古今中外社会崇尚的美德。   老年人是人类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入老年期是每个正常人的人生旅途必须经过的一站。特别是对于中国这个进入老龄结构的国家而言,养老体制“关乎国运,惠及子孙”。 老年人更应受到保护   “本人现年 66周岁,生死早已轻看,只想通过我,和我的不幸家庭,为老年人讨个说法,为中国千年来的‘孝道’讨个说法,我就不相信在首都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能轻易被否定,我多么希望,能够在本世纪的最后一个国庆节前看到法律的真正的公正性、严肃性…  相似文献   

8.
江西省广丰县各社区在加强“星光计划”项目的硬件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广开门路拓展为老服务的渠道。日前,他们采取向老年人发放《老年人活动卡》和《老年人求助联系卡》的方法努力为老年人服务。凭《老年人活动卡》,老人可在活动中心及社区老年活动室享受免费服务,  相似文献   

9.
张正学 《求是学刊》2012,39(4):107-113
长期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鼓子词与话本都是有说有唱的说唱文学,而主要依据就是《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与《刎颈鸳鸯会》两篇作品.然而,这两篇作品是“合并而成”的,因此无论是从鼓子词与话本本身看,抑或是从众多的与之相关的文字记载看,鼓子词都是只唱不说的,而话本则都是只说不唱的.如果要笼统地说鼓子词与话本是说唱文学是可以的,但要说它们都是有说有唱的说唱文学,却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0.
<正> 自刘鹗(1857--1909) 的《老残游记》问世以来,有人以“谴责小说”目之,有人以“反动小说”批之。《老残游记》究竟是怎样的一部小说,人们似乎都忽视了刘鹗在《老残游记·自叙》中对《老残游记》所作的自我说明。他在《自叙》中认为,“盖哭泣者,灵性之现象也”;哭泣分两类:一为“无力类”;一为“有力类”。“有力类之哭泣又分两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尚弱;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甚劲,其行乃弥远也”。他说,他的《老残游记》则是后一种“有力类”哭泣:“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吾知海内千芳,人间万艳,必有与吾同哭同悲者焉!”这一说明,应该说是符合《老残游记》的实际的。那么,刘鹗又是为着什么而“哭泣”呢?  相似文献   

11.
会稽涂山考     
会稽涂山考朱元桂朱元桂,男,1943年生,绍兴市文联主席。《尚书·夏书》说禹“娶于徐山”,《春秋左氏传》曰“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吕氏春秋》、《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等都有关于禹与涂山的记载。所不同的是涂山是禹娶妻之地还是会诸侯...  相似文献   

12.
於越,也称于越、大越、内越,是百越的一支。最早的首领叫无余,《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说:“无余始受封,人民山居,虽有鸟田之利,租贡才给宗庙祭祀之费。乃复随陆陵而耕种,或逐禽鹿而给食。无余质朴,不设宫室之饰,从民所居”。经过若干年代后,才“稍有君臣之义”①。传至允常时逐渐强大,开始称王,并与句吴交兵。允常死,勾践立,公元前494年为吴王夫差所败,与吴构和,勾践入吴为质。返越后,重用文种、范蠡,实行社会改革。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相似文献   

13.
释hua     
金文的“■”字,目前尚不能确识。 《说文》:“■,击踝也。”这解释乍一看颇为荒诞不经,因此为诸家所不取。我看《说文》的说法不可轻易抛弃。 第一、“■”与踝有关。 《麦尊》有这样一句话:“侯易者■臣二百家剂。”“易”是“锡”字,即 “赐”。“侯”指井侯。“侯赐”,就是井侯受赐于王的意思。“剂”:券书。 《周礼·天官·小宰》:“听买卖以质剂。”注:“质剂,谓两书一礼,同而别之,长日质,短曰剂,今之券书也。”“者”字,郭沫若认为是“赭”字,“■”是“踝跣之臣”①。“者”是“赭”,这一说法甚确;“■”释成“踝跣之臣”,这一说法…  相似文献   

14.
《楚辞·九歌》果真是原始戏剧吗?不少文学史著作、论文认为《九歌》是原始歌舞剧,是为巫师祭神表演或修改的脚本,其实这是不符《九歌》之实际的。 诚然,《九歌》描述的是民间祭神、乐神、降神的仪式。在这种仪式上,是由群众演员、特别是巫觋来扮演神 的。朱熹说:“楚俗祠祭之歌,曾不可得而闻矣。”(《楚辞集注》)他认为《九歌》只是模拟祭神乐歌。戴震说:“屈赋就当时祀典赋之,非祠神所歌也。”(《屈原赋注》)他们都已看出《九歌》不过是在描述巫师迎神的祀典,而不就是祀典上巫祀所用的歌词或脚本。 闻一多先生认为《九歌》首尾两章是祭神…  相似文献   

15.
“浙江”原是江名,后来演变成为省名。它出现于秦汉以前,初见于战国时纪录成文的《山海经》,次见于西汉的《史记》及东汉的《越绝书》和《吴越春秋》。《山海经·海内东经》载:“浙江出三天子部。”《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上会稽(今绍兴)祭大禹,“至钱唐(今杭州),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越绝书·记地传》:“勾践与吴战于浙江之上。”《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勾践与大夫种范蠡“入臣于吴,群臣皆送至浙江之上,临水祖道,军阵固陵”(固陵后改西陵,即今萧山西兴)。文中提到的浙江即今之钱塘江,尚不是政区的名称。钱塘江古称浙江,据《方舆胜览》说:“浙江,取其曲折以为名。”《大明一统志》又说:“江口有山,居江中,潮水投山,十折而曲,故云浙江。”《读史方舆纪要》引卢肇的话也说:“浙者,折也。取潮水出海屈折倒流也。”三说雷同,都和江道曲折有关,折加水为“浙”,故浙江又有“之江”、“曲江”等别称。  相似文献   

16.
吴、越先民的精神信仰,明显地保留着氏族社会蒙昧野蛮状态图腾崇拜的遗俗。《尹文子》、《韩非子》、《越绝书》等文献都记载着越王勾践礼敬青蛙的故事,《尹文子·大道上》说:“越王勾践谋报吴,欲人之勇,路逢怒娃而轼之,比及数年,民无长幼,临敌虽汤火不避”。在越人那里,青蛙为什么具有如此神奇的效用? 这一点对于当时的华夏族文人来说,也是颇有些离奇而难以索解的。近代以来民族学、考古学研究的深入,为我们揭破“越王敬蛙”之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实际上,“越王敬蛙”的传说,恰恰透露了古代越人及其祖先图腾崇拜的历史之真像。在蒙昧野蛮的远古社会,人类的祖先受一种虚幻的、超越自然力观念的影响,认为自己的每个氏族都与自然界的某种动植物有亲属或其他关系,先民们感到这些动物或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与本氏族的兴衰繁荣有  相似文献   

17.
再论越族的鸟图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越族的图腾崇拜,学术界大多引《说文》“闽,东南越。蛇种”和“蛮,南蛮。蛇种”等史料,认为越族是蛇图腾。有的同志还就“几何形印纹陶同于蛇身上的纹饰”作了很有创见的论证,阅后深受启发。不过,我认为在偌大的百越地区,还有其它的图腾崇拜,就浙江而言,当时的於越还有一种鸟图腾。(一) 古籍中,对于远古时代地处海滨的“大越”,常见载有一则“鸟田”神话,说的是天下悉属禹时“麒麟步于庭,百鸟佃于泽”,至禹崩后“众瑞并去”,后来“天美禹德而劳其功,使百鸟还为民田”。无余始受封时,有“鸟田之利”,宗庙祭祀之费乃复,无余传世十余代后,“末君微劣,不能自立”,因而“禹祀断绝”。至有人生而言语,说要“修前君  相似文献   

18.
《诗经·魏风·硕鼠》中有这样两句诗:“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对其中的“之”,古今都有不同的解释。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说:①“之”是动词,此说源于郑玄。《郑笺》:“之,往也。”此说影响甚大。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就将“之”解释为“往”,并将此句串讲为“谁去了还长叹呢?”②“之”是句中语气词。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之,其也。谁之永号犹云谁其永  相似文献   

19.
《关睢》是一首有争议的诗。当今持汉儒旧说,认为它是讽喻康王君妃“晏出朝”或领“后妃之德”进行美刺的,几乎没有了。但是还存在“婚礼诗说”与“爱情诗说”、“贵族诗说”与“民间诗说”的分歧。本文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并就教于大方。一、《关睢》不是婚礼诗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里论《关睢》。“此诗盖周邑之咏初婚者。”今人高亨、李长之、郑振铎、余冠英、吴小如诸先生也都持此说。1980年第二期的《文学评论》《〈关睢〉章臆断》一文也认为:“《关睢》  相似文献   

20.
李卓吾首先指出,《水浒》也是“发愤之所作也”。过了半个多世纪,金圣叹又进一步在《水浒》批文中,指出《水浒》是“托笔骂世”之作,而且把《水浒》与《史记》作了许多分析比较。他说:“《水浒传》方法,都从《史记》出来,却有许多胜似《史记》处。若《史记》妙处,《水浒》已是件件有。”他对施耐庵和司马迁都极其佩服,称他们是“真正才子”、“非常之才者”,说施耐庵“如是手笔,实惟史迁有之,而《水浒传》乃独与之并驱也。”不独如此,金圣叹评点《水浒》,也用了许多《史记》的笔法。只要我们将《水浒》和《史记》的曲笔手法稍加比较,就会发现两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