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西方汉学界对开封犹太人调查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从利玛窦于1605年在北京会见中国开封犹太人艾田之后,西方认为在中国发现犹太人是民族学史上的一大奇迹。西方入华传教士、西方犹太人、官吏和学者,争相对开封犹太人进行调查研究。直到当代,西方汉学界仍在研究这一问题,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本文试对这段历史作初步探讨,对某些历史事件略作钩沉。  相似文献   

2.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6月24日,来自河南开封府的艾孝廉在北京慕名造访了耶稣会士利玛窦,西方社会首次发现了开封犹太社团的存在。在随后的三百年间,隶属于不同教派的西方传教士多次来中国访问,各类有关开封犹太人问题的调查报告、访问记录及研究著述纷纷问世。西方传教士的遗存文献留下了许多独一无二的珍贵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开封社团的兴衰浮沉,也折射了开封犹太人族群心理的变化。开封犹太人对待传教士态度的变化,也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他们自身的心态变化,预示了这一民族团体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对历史上开封犹太人的来历与定居时间、宗教生活与历史现状、被自然同化的原因及开封犹太人与西方传教士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推进了对这一历史问题研究的新进展。但对历史上开封犹太社团的历史全貌及主体民族相融合的内在演变过程及与少数民族尤其是穆斯林的关系等问题研究较少。目前的研究缺乏从犹太历史的客观视野并以犹太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流放心态来考察历史上的开封犹太社团。因此,此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应建立在中外学者相互交流和共同提高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4.
古代犹太人大约在宋代入住开封,一直享受与主体民族平等的社会地位和自由发展的文化环境;但由于开封城市经济和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以及战乱的打击,开封犹太人不断外迁,社团规模萎缩;其职业构成也发生了一些渐进但重要的变化,由商业文化向科举文化嬗变.社团规模、职业构成和社会生存环境的变迁,使开封犹太人社团在不断萎缩中走向了消亡.  相似文献   

5.
作为开封犹太社团的重要成员和犹太教传承的首要参与者,掌教是探究开封犹太人同化进程的重要线索。由于社会和历史等诸多原因,开封犹太社团中熟悉犹太教经典教义和希伯来语的人越来越少,犹太教的传承逐渐集中于掌教等少部分人之中。掌教对犹太教的传承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开封犹太人被同化的进程。但是掌教作为开封犹太社团的一部分,随着社团被同化程度的加深,掌教自身对犹太教也越来越陌生。这极不利于犹太教信仰在开封犹太人中的传承。最后一任掌教离世后,开封犹太人的犹太教信仰便彻底瓦解,开封犹太社团也迅速融入到中国社会之中。  相似文献   

6.
1605年,开封犹太人艾田前往北京拜会利玛窦,利玛窦随后派遣使者到开封实地调查.之后至开封进行考察的耶稣会士还有艾儒略和龙华民,他们坚信能够归化开封犹太人.真正实施归化开封犹太人夙愿的人,是后来首位来豫开教的意大利教士毕方济;延续其事业的人,主要是葡萄牙教士费乐德、奥地利教士恩理格;真正完成对犹太人古教古经系统考察、撰写出最有价值著述的人,是清初葡萄牙教士骆保禄、法国教士孟正气和宋君荣.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关于中国开封犹太人古教古经的追寻,是为其在华传教活动寻找提高权威性的重要依据.可以说,耶稣会士早期在河南的地方性传教活动,是与寻找开封的犹太历史追忆相呼应的.  相似文献   

7.
开封犹太人清真寺是开封犹太教众举行礼拜、诵经、祷告等宗教礼仪的场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先后经历11次重修、重建,面积从556.1㎡增至8196.2㎡。清真寺的格局也相应发生变化,由起初"一进院"扩至"四进院",从独尊上帝进而增添了尊崇民族祖先、社团及家族先人的宗教设施,清真寺的文化功能益加丰富。考察开封犹太人清真寺,不仅需要结合犹太宗教文化进行研究,而且需要关照开封犹太人所处的儒家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 渊源流长的犹太人历史,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散居在外的犹太人创造的。所谓散居在外的犹太人,是指寄居在古以色列国之外的犹太民族。犹太人最先为人所知的地方在古以色列。在两千多年向外散居的生存过程中,好几种杰出的散居文化得到了发展。譬如:在西班牙发达起来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犹太人,取名为希伯来语名字的西班牙Sephardic Jewry。通过移民,西班牙和葡萄牙犹太文明传播到了土耳其和中东,传到了欧洲南部的一些地区,以及非洲北部。散居在外的犹太民族也产生了“东方”犹太人,他们寄居在阿拉伯地区和其它一些地方。在中国,开封的犹太人社团就有一个悠长而又丰  相似文献   

9.
在现存史料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对开封犹太人的认识与态度。宋朝时期,犹太人以朝贡的方式与宋政府建立了友好关系,宋政府同意其"留遗汴梁",从而开创了两个民族友好交往的新篇章;元朝时期,犹太人属于色目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其某些习俗和生活方式与主流社会发生了冲突,元政府在尊重其社会地位的前提下,对犹太人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习俗进行了干预和调整;明清时期是开封犹太人的变革时期,开封犹太人采用"适应性"策略融入主流社会,并得到主流社会的充分认可,他们逐渐被中国的主流文化所同化。  相似文献   

10.
犹太人流散在伊斯兰世界的模式和特点能够对入华犹太人的相关历史记载有所照明。开封犹太人所戴的蓝帽,历史渊源深远,属于伊斯兰教强调的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的"区别标记"之一种。而伊本.白图泰游记中提到的杭州"犹太门",其实是杭州不说汉语的穆斯林按照伊斯兰世界的通用语对犹太区的称呼,不应按字面意思理解为当地真有一座名为"犹太"的城门。以往对古代中国犹太人的研究关注的是他们的华化或儒化,而忽略了他们与当地穆斯林的可能更为密切的互动。  相似文献   

11.
西方学者对开封犹太社团史研究开始较早 ,也有系统 ,并对有关史料进行过归纳 ,先后出版过这方面的文献目录。到目前为止尚无中国学者对已有的涉及开封犹太社团的史料 ,特别是第一手文献资料进行系统梳理 ,致使不少对此问题感兴趣的学者 ,或因对此课题的研究现状不甚了了 ,或因对有关文献情况不明而感到无从下手。开封犹太社团史的主要研究文献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有关的遗留文献 ,如石碑及碑文、经书、牒谱、楹联、匾额、信件 ;二是其他中文史料 ,如正史之记载、地方志、个人著作 ;三是有关来访者的记录 ;四是《圣经》、《塔木德》目录及草图 ;五是中外学者的研究书籍  相似文献   

12.
论犹太家庭与社会观念的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家庭与社团观念从圣经时代以来一直是正统犹太教信徒乃至全体犹太人心目中最重要的社会观念,成为犹太宗教和犹太意识的基础.从社会、历史、宗教、文化等方面来研究犹太家庭和社团作为犹太社会两大柱石的意义,反思斯宾诺莎、马克思、马丁·布伯、卡普兰等现当代学者对犹太家庭与社会观念传统的研究和批评,有助于认识犹太宗教的本质意义和犹太人身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This study determined the victimisation rate among Amsterdam Jews and socio-demographic differences in surviving the Holocaust. After linking a registration list of over 77,000 Jewish inhabitants in 1941 to post-war lists of Jewish victims and survivors, the victimisation rate lies between 74.3 and 75.3 %. Differences in survival chances and risk of being killed are examined by using multivariable logistic and Cox regression analyses. While male Jews had a reduced risk of death, in the end their survival chances hardly differed from females. Though Jews aged 6–14 and 31–50 initially had a lower risk of death, in the end compared with Jews aged 15–30 they had lower survival chances, just as Jews aged 50+. For Jews aged 0–5, it was the other way around. Immigrants showed better survival chances than native Jews. German Jews showed better survival chances than Dutch Jews, but Polish and other Jewish nationals showed highest survival chances. Jews who had abandoned Judaism had better survival chances than Jews belonging to an Israelite congregation. Divorced, widowed and unmarried adult Jews had better survival chances than married Jews and their children; Jews married to non-Jews, however, had one of the highest survival chances. Jews in the two highest social classes had better survival chances than jobless Jews.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survival was not random but related to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This sheds light on demographic consequences of conflict and violence: Nazi persecution reduced the Amsterdam Jewish community drastically, and socio-demographic differences in survival impacted the post-war Jewish population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nalysis of the mortality data of British Jews. Not much was known about mortality of British Jews until recently. Recent availability of mortality data of British Jews represents a remarkable development in Jewish demography. The study reported in this paper employs multiple comparisons of mortality schedules and places the discussion of findings within the larger analytical framework offered by the existing tradition of research into Jewish mortality across the world. This paper addresses three principle empirical questions: (1) how does the mortality of British Jews compare to the mortality of the total British population and of different subgroups within this population?; (2) how does the mortality of British Jews compare to the range of mortality schedules of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3) how does the mortality of British Jews compare to those observed among Israeli Jews?. The analysis is concluded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results in the light of other available evidence from the literature on Jewish mortality. Specifically, the concept of Jewish pattern of mortality and its appropriateness within the context of British Jewish demography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寻找自我的民族家园"是犹太民族恒定的文化母题之一,伯纳德·马拉默德的小说《伙计》对这一犹太文化母题进行了移位运用和艺术阐释。从犹太文化角度上说,承载马拉默德犹太观的小店是主人公的精神家园:莫里斯的精神隔都(Ghetto)①和弗兰克的迦南圣地。同时,弗兰克的追寻之旅体现了马拉默德在犹太文化影响下的现实主义创作策略。他对全人类追寻精神家园这一主题颇富见地的哲学思考则表明其文学创作主旨衔接了美国犹太文学中的犹太性与普世性。  相似文献   

16.
犹太民族基金是一个旨在巴勒斯坦及其附近地区为犹太人赎买土地的非政府组织,是犹太民族主义者推行殖民化进程的一种有效的政策工具,其形成有着复杂的政治与社会背景,经历了长期的孕育过程。犹太民族基金的实践活动对现代以色列建国和深层次理解以、巴冲突的根源等重大问题都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13世纪,哲学在西班牙犹太人当中获得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在14世纪末,大批犹太人在暴乱之后改宗成为基督徒。哲学是否是导致犹太人背叛犹太教的原因?由于哲学与信仰之间的内在冲突,一些人确有可能因学习哲学而失去信仰。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大批犹太人的改宗不应由哲学负责。一般民众宗教观念的变化主要是由现实原因造成的,而与少数哲学家的异端思想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