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江汉论坛》1984年10月号发表了王献永同志的《论鲁迅杂文艺术的演进》一文,王文对于鲁迅杂文的分期提出了一个新的论点,他说:“鲁迅杂文的分期问题,一般的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似乎早已解决.其实这种分期方法,完全是以作者思想发展为依据的,也就是说,是以其杂文的思想内容为划分标准的,显然是不科学,不妥当的.因为鲁迅杂文是一种艺术,那就应该按其艺术的特性作为分期的主要标准.虽然,文艺作品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密不可分,又都同时受制于作家的主观思想,但作家的思想决不能等于作品的艺术思  相似文献   

2.
一杰出的作家都有自己的声音,都有自己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都在创造美艺术。他们之中有的追求富丽华美的色调,作品以其错彩镂金的雕饰美吸引了读者,有的却喜爱质朴无华的笔墨,作品以其芙蓉出水的天然美而赢得了好评。不同风格各领风骚。我们既不能限制作家只能用某一风格来写作,也不能因为赏识、偏爱某一风格而贬低、排斥其它风格的审美价  相似文献   

3.
高尔基说过:不懂得民间文学的作家不算是一个好的作家。可见民间文学与作家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民间文学千百年来哺育了千千万万优秀的作家,例如在希腊神话的土壤上就孕育了诗人荷马、萨福、阿尔克瑞翁、品达,寓言作家伊索,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喜剧家阿里斯托芬,等等。中国屈原的《楚辞》,司马迁的《史记》,李白的乐府诗,也都体现了民间文学与作家的密切关系。可以说,没有民间文学,就不可能有今日如此繁荣的世界文化,也不可能产生如此之多的烂如群星的伟大作家和作品。  相似文献   

4.
一个成功的作家(或者优秀作品),在修辞方面,必然有其独到之处。目前的修辞学著作或专论,就某个作家或某一名篇作专门的研究还不多。我认为,研究某一作家或作品的修辞现象,研究其惯用的修辞手段或修辞系统,研究这些修辞手段或系统在形成作家、作品独特语言风格中的特殊功能,是当前推动“修辞学”向纵深发展的重要课题。正如张经绂先生在《努力开创修辞学研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的抒情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和评论者的注意和重视。人们交口赞誉作品中浓郁的抒情性和人物身上表现出来的人性美,人情美,但是,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小说的思想基础和作者的创作动机,以至于认为“沈从文是个没有思想的作家”(贺玉波:(《沈从文的作品评判(下)》),或把他贬成“说故事的人”(苏雪林:《沈从文论》),或对某  相似文献   

6.
序跋作为阐述著作经过,出版意图,评价作品内容特点,介绍作者简况的特殊文体,在我国历史十分悠久;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序”,当推公元前239年成书的《吕氏春秋·序意》。长期以来,序跋受到人们重视。近几年一些著名的现代作家的序跋相继结集出版,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如《郭沫若集外序跋集》、《巴金序跋集》、《朱自清序跋书评集》等.这些序跋集的出版,为研究作家作品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同时也开辟了现代作家作品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序跋研究。  相似文献   

7.
古人用“一空依傍”的评语来称道作家或作品的独创性,是极高的评价。对于学术研究来说,本来不应当提出这样的要求或作出这类的评论,因为学术研究必须以前人的全部研究成果作为基础,才能有所超越,有所前进。但是因为近年来看到不少论著特别是博士论文过度依傍别人,便逐渐将能否努力摆脱依傍看作一种评判论著质量的标准了。这里所说的“依傍”,不是指了解和把握前人研究的成果,而是指思考和论述过分依赖他人成说的启发。较常见的有这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8.
老舍是满族作家,并不只是因为出身于满族,而是他确实写过反映满族生活的作品。但老舍又跟其他少数民族作家有一个显著的不同,他的全部作品,反映汉族生活的占绝大多数。因此,使研究者碰到了一个难题:如果把老舍只作为满族作家的代表,实际上降低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果因为老舍跟汉族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而否认他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满族特色,也不完全符合实际,为许多少数民族同志所不同意。老舍的作品题材多样,形式多样,古今中外无不涉及,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有卓越成就的多产作家。我们选择了《茶馆》和《正红旗下》两部满族特色最鲜明的作品,探讨一下老舍作品中满、汉文化交融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一、独创性作品是最美丽的花朵在文学发展的长河中,具有独创性的作品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和喜爱.英国著名诗人杨格,曾把独创性的作品赞喻为“最美丽的花朵”,具有独创性的作家“是人们极大的宠儿”、“极大的恩人”,“因为他们开拓了文学的疆土,为它的领地添上了一个新省区.”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作家在总结其创作经验时,都十分重视文艺独创性的作用,并把它作为评价作品的一个重要美学标准.他们说:“艺术家要有自己的声音”(屠格涅夫语)“独创为贵”(鲁迅语),“随人作诗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黄山谷诗).  相似文献   

10.
与任何一位伟大的世界性作家一样,鲁迅在以其丰富的文学创作贡献于世界文学宝库的同时,也以其独特的理论性阐述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理论体系。对于鲁迅文艺思想的研究,人们常常止于用一种现成的文艺理论体例或某一美学体例去加以套论,这多少忽略了鲁迅从自身创作实践中提炼出的文艺创作论的独特性。冯雪峰曾经指出,“鲁迅不是象一个理论家似的常常注意到逻辑的完整性,而是更多地注意实际的用处和更多地受  相似文献   

11.
半个世纪前,在《孔另境编<当代文人尺牍钞>序》一文中,鲁迅曾风趣地写道:一个人的言行,总有一点愿意别人知道,或者不妨给别人知道,但有一部分却不然,然而一个人的脾气,又偏爱知道别人不肯给人知道的一部分。谈到作家书信的价值,他提出,因为“随便”、“近于真实”,“从作家的日记或尺牍上,往往得到比看他的作品更其明晰的意见,也  相似文献   

12.
打开电视机,一位主持人手拿着话筒和一位明星在对话。那明星正在称赞某一位作家,末了又说:“人家说他的作品是痞子文学,我看,写痞子文学的不一定是痞子。”主持人连忙附和:“对呀,写痞子文学的作家不一定是痞子,作家和作品是两回事嘛。” 这是个老掉牙的话题了。写小偷的作家不必亲自去行窃,写妓女的作家不必亲自去卖淫或做嫖客;倘要一个写死刑犯的作家亲自去挨一下枪子,那可就更荒诞了。作家可以调动他的独到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和体验,去刻划人物的复杂内心世界,这是文学创作的常见手法。  相似文献   

13.
熟悉鲁迅翻译的人,大概会惊异于他前期的译作非但不是世界名著,而且就作品的性质而论,与其说具有革命性,还不如说具有更多的感伤情调和绝望气息,诸如俄国作家安特烈耶夫、阿尔志跋绥夫、伽尔洵,荷兰作家望·霭(?),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实笃等的作品。荷兰学者佛马克在《俄国文学对鲁迅的影响》①一文中曾引述西格弗里德·贝尔辛的看法说:鲁迅的翻译并不取决于文学价值,而是因以下三个原因,才使他翻译了那样  相似文献   

14.
艾特玛托夫是当今苏联文坛上一位令人瞩目的作家。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作家,以其为数不多的作品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这不能不使我们沉思:在当今苏联文坛强手如云的盛况下,作者何以崭露头角呢? 任何成功的文学作品都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或在形式,或在内容、题材,或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作家各自的艺术功力侧重点不同,作品表现出的魅力所在也不同。那么,艾玛特托夫的成功秘诀又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5.
促进汉语词汇规范化,也可以说是锤炼词语的一个原则问题.人民日报社论《为促进文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曾经指出:“语言的规范必须寄托在有形的东西上.这首先是一切作品,特别重要的是文学作品,因为语言的规范主要是通过作品传播开来的.作家们和翻译工作者们重视或不重视  相似文献   

16.
文学是民族的精神华表。小克特·冯内古特说:“作家不是商品”(《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第三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623页)。当然,作家也不是商人。至于有作家以标榜自己的作品悬商品为荣,那是另一回事。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不奇怪。昆虫世界的苍蝇,蚊子、偷油婆、跳蚤。活得好自在,可是人们讨厌它。“存在即合理”论者毫不顾及“存在不等于价值”这样一个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一个稍有成就的作家,在作品中都表现出或浓或淡的艺术特色,也就是他的个人风格。成就愈大的作家,个人风格愈为突出。诗人和各种艺术家都是如此。一个时代的文学之所以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正是因为有众多的作家在风格上各有特色,不相雷同。 一群作家由于历史的、地域的、师承的、以及互相影响……等等原因,除有各自的风格,还具有群体间共同的或大致近似的风格,于是就形成流派。再扩大我们的考察,就会发现不同的民族由于各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审美趣味……等等方面各具自己民  相似文献   

18.
一在《阿Q正传》里,鲁迅一下笔就说自己要给阿Q作传“已经不至一两年了”。后来又在《<阿Q正传>的成因》中说:“阿Q的影像,在我心目中似乎确已有好几年,“但我一向毫无写他出来的意思”。《阿Q正传》发表后,鲁迅又几次对小说的写作意图及人们的评价发表过看法。考察一下作者对自己作品的意见,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作品是十分有益的。特别是对鲁迅这样的思想家型的作家,更应该注意他对自己作品的评价。一般悦来,当作家把作品创造出来后,作品就有了自己独特的生命,它就成了离开作家这个母体的独特的存在物。就不完全受作家理性的支配了。作家的评价也就代替不了读者的美感体验和理性判断。作家创作的主观意图就可能与读者的体验和理解发生不一致现象,这种现象在文学史上是不乏其例的。作家与读者间的不一致,其原因一方  相似文献   

19.
亚利斯多德曾讲过这样一句话:“凡是不存在于感官的东西,就不能存在于理智”。当我们研究一个伟大的作家的作品的时候,首先应该发掘其作品的主题、主角、形式、目的以及作品所涉及到的有关哲学问题,是用什么样的艺术摄制力摄制成功的。也就是说,伟大的作家是怎样站在时代的顶峰,锐敏而又缜密地研究这个时代的纵断面和横断面:洞察社会,解剖社会,体验各阶层人的生活,透视人们的各种心  相似文献   

20.
《释名》是一部性质颇有争议的著作,概括起来主要有5种观点:训诂著作说;声训著作说;词源学或语源学著作说;理据著作说;百科全书或语文百科综合词典说。这些观点都抓住了《释名》某些方面的特点,具有不同程度的合理性,但是又都没有抓住《释名》的实质,定性均有欠准确、欠科学之处。我们在评判各种观点的基础上认为,《释名》是以声训推源为主要方式,以义训、形训和直陈等为辅助方式,以揭示词的理据为目的的词汇类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