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也论大学语文课程之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语文既非纯工具意义和纯基础意义上的语文,也非纯人文意义和审美意义上的语文,而是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的有机融合。工具性是基础,是求真;人文性是提高,是求善;审美性是升华,是求美。大学语文要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人格修养,也即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又体现语文的人文性,突出语文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2.
"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与教材编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语文学科有语文知识、语文智能和语文教育三个层面。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应遵循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和美育性的三性定位。美育是大学语文的灵魂,对学生汉语言听说读写实用技能的提高是其最基本的任务,突出技能训练,努力增强大学生就业前的语文适应能力是其目的。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与大学语文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专院校不少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存在着"大学语文只是简单地重复中学语文"的片面认识,很有可能走进"大学没有必要学语文"的误区。可事实证明,中学语文与大学语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前者具有示范性、实用性、基础性、感知性等特点;而后者则具有雕塑性、人文性、思辩性、研讨性等特点。大学非中文专业学生在更高层次上再度学习语文,必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再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的竞争是激烈的,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既能为学生更深地了解和掌握母语提供机会,也能帮助学生提高整体素质。大学语文不再是简单的工具性语文,而应朝着人文性语文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大学语文"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大学语文"与传统文化教育交融的现状不容乐观,故本文着重从渗透民族深层文化,扩展学生古代文化知识;教授传统民族文化魅力,引导学生审美;注重爱国主义人文教育等方面探讨了在大学的语文教育中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课堂沉闷、呆板、价值取向不明、学生厌学等一些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大学语文教师应正确把握大学语文教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不同的价值取向,并据此制定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大学语文的“语文”二字含义当定位于“语言文章”。大学语文不同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其侧重点应当是对文章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体味而不是字词句篇等工具和手段的掌握;主张平视前人,有独立的主见。语文课不同于大学的其他课程,应当让学生通过文学和美学的熏陶,培养高尚的人格,学会做人;完善思维结构,培养创造性思维;举一反三,主动学习优秀范文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因此,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相关课程体系中势在必行。如何使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传承,首先,要利用大学语文课堂弘扬传统文化正能量;其次,要结合语文教育开展传统文化推广活动,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创造学习的人文氛围,使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相似文献   

9.
大多数理工院校已将《大学语文》列为公共必修课.如何把握《大学语文》教学,文章认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是人文素质培养的立足点,要构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人文素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关于当代工科大学生汉语文素质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语文素质是我国当代人才基础素质中的首要素质,但工科大学生在这一方面却不尽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进一步提高工科大学生的汉语文水平也必须从多方面入手:转变办学思想,公共基础课应包括大学语文课;明确工科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构建工科大学生的语文知识框架;改变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建立工科大学语文水平测试制度  相似文献   

11.
大学语文课程在母语教育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国家教委提出: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更是明确规定: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而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37所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进行调查后发现:大学语文课程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与国家要求严重脱节、课程资源与学生实际需求激烈冲突、课程教学与学生学习心理取向矛盾尖锐,等等。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现状未能达到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大学语文”当下的困境缘于缺少科学的功能定位。要科学地确定“大学语文”的功能,必须弄清语文的本质,承认语言运用训练是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应当从高等教育的属性出发,把握住“大学语文”应有的层次要求和个性特点;同时正视大学生的语言文字技能不能满足社会要求的现实,加强语文技能训练。  相似文献   

13.
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的公共基础课程;大学语文教育与中小学语文教育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又有不容否认的区别;大学语文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具有传播人文精神、开展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大学语文》是使学生构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必要的课程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加强综合素质过程的重要一环。如今,我国高等学校的理、工、农、法、医、财经等院校都开设了这门课。《大学语文》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但在许多大专院校,《大学语文》却是专业课的“婢女”,始终处于低人一等的地位。为什么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一方面高喊《大学语文》的重要性,一方面又让它处于这样尴尬的境地呢? 与以往的语文学习相比,《大学语文》既是中学语文知识的延伸拓展,又是一门独立的新课。以往的语文学习主要是把语文课作为一个…  相似文献   

15.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是强调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相结合的"大语文",是具有鲜明基础性特点的平台媒介性、与社会高度融合的开放性、注重知识经验积累的过程性以及内容组合的模块性的课程和"双元体系"。在内容上是知识与技能的结合;在时间上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结合;在方法上是交互性与开放性的结合。因此将"大学语文"课程融入学生整体学习、生活过程中,真正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文化素养与综合水平。  相似文献   

16.
范进军主编的《大学语文》,是一部在编排理念、结构体系上有着鲜明特色的创新之作。其编排理念是在突出人文性主题的同时,力求体现语文教育的知识性和工具性;其结构体系科学合理,适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  相似文献   

17.
大学语文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传承传统文化和陶冶情操、培育人文精神为基本目的和主要任务.语文知识教育与人文知识教育具有相互涵盖的关系,大学语文提供人文著述供学生直接阅读,具有具体性,是培养高师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渠道,它具有滋润灵魂的涵养功能和提高人生质量、升华生命境界的发展功能,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高校应全方位加强和改进大学语文教学,更好地发挥这门课程在高师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大学语文作为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基础课程,长期以来其教学目标的界定或与基础教育区别不大或流于片面和不具备可操作性.在深度学习理念的视域下,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于通过对作品的涵泳来提升语言能力,在加强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构建理想人格,加强人文底蕴的同时涵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在此目标的引领下,将促进教师引导学生对语文的深度学习与体验,实现对基础语文的更高一级提升.  相似文献   

19.
在目前的"大学语文热"中我们应看到,我们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远不是一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所能解决的.我们要把大学阶段的语文教育作为大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大学语文教育是在高层次上进行的"多维语文素养"教育,是一个多管齐下、综合行动的系统工程,可以通过加强语文核心课程建设,构建多样化、有序化的语文类选修课体系和建设课内外一体化的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环境等措施去实行.  相似文献   

20.
"大学语文"从性质上说不仅仅是对中学语文的简单延伸,或者说是继续教育,而是根据高等院校各专业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依赖性,和为开发自己的能力空间必须建立一定的文化基础而设立的。因此,"大学语文"对高校各专业、各系学生都有实际意义。鉴于此,着重从三个方面,即"大学语文"与大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创造能力和未来社会适应能力分析了该课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