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理性分析通胀预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中国经济始终处在通缩阴影下,直到11月份CPI同比才转负为正,全年CPI-0.6%。2010年2月统计局发布统计数字显示,我国CPI同比增长2.7%,消费者也感受到物价飞速的上涨,因此引出全社会对通货膨胀预期形成的热烈讨论。其实我国通货膨胀预期在2009年已经出现,进入2010以来,通货膨胀预期加重。本文就是在此背景下分析了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预期。  相似文献   

2.
构建中国通货膨胀对相对价格变化影响的理论模型,并估算全国各地区的相对价格变化(RPV)、通货膨胀率(INF)和非预期通货膨胀率(UINF)指标,运用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通货膨胀对RPV影响的非对称性.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各参数符号均符合理论模型的假设,并且证明中国通货膨胀对RPV的影响确实存在非对称性,这种非对称性在物价水平上升时期要大于物价水平下降时期.考虑结构变化得出,在不同的通货膨胀时期这种非对称性是不同的,在高通货膨胀时期和低通货膨胀时期,通货膨胀对RPV的影响在物价水平上升时期要大于物价水平下降时期,同时这种非对称性在低通货膨胀时期要大于高通货膨胀时期;在通货紧缩时期这种非对称性则出现逆转,其影响在物价水平下降时期要大于物价水平上升时期但并不显著.另外,实证检验结果还证明,经济增长可以降低RPV,说明保持经济增长对于稳定物价水平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在治理通货膨胀时应考虑不同通货膨胀时期中通货膨胀对RPV影响的非对称性,进而达到稳定物价水平的宏观调控效果.  相似文献   

3.
价格改革、财政政策、供给冲击和通货膨胀预期本身等,不会导致通货膨胀。如要控制通货膨胀,关键是要控制货币供给,需要避免财政赤字的非货币化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通货膨胀率为阈值变量构建了中国预期通货膨胀、非预期通货膨胀与RPV关系的面板阈值模型。根据模型估计结果发现可能存在三个阈值效应,即在通货膨胀水平介于-2.4%5.6%或高于13.5%时,中国预期通货膨胀对RPV才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在低于-2.4%或介于5.6%5.6%或高于13.5%时,中国预期通货膨胀对RPV才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在低于-2.4%或介于5.6%13.5%时则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说明中国预期通货膨胀对RPV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且呈驼峰型。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针对通货膨胀的不同区间采取非线性的政策以达到稳定物价水平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  相似文献   

5.
2007年以来爆发的新一轮通货膨胀,具有明显的成本推进型、结构型和输入型通货膨胀的特点。在多种因素影响下,我国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如不采取有力措施,有可能会导致“滞胀”的局面。产生新一轮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结构失衡,因此,治理对策应区别于以往的政策。  相似文献   

6.
本世纪初的通货膨胀治理,奠定了此后我国政府治理通货膨胀的基本思路,规划了其基本政策选择;而且为此后通货膨胀的发生、发展埋下了伏笔.深入地考察可以发现,近10年来的三次通货膨胀是一体的,它们共同组成了新时期我国通货膨胀发生、发展的“三部曲”.本文所分析的,就是上述全过程.本文分析了2003~2004年我国通货膨胀发生的背景、特点,梳理了政府的主要对策,指出:“轻总量、重结构”是通货膨胀治理政策的明显特征.这样的政策组合在当时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也赢得了成功“点刹车”的赞誉;但并未彻底消除通货膨胀产生、发展的根源.新一轮经济增长具有的若干新特点,在迟滞通货膨胀发生、发展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具体如:规模经济效应带来了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大规模的投资补贴压 低了边际生产成本;国际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回旋空间;劳动力素质的提升缓解了劳动力供给的瓶颈制约;先是在实业领域,后是在股票房地产领域,“高投资回报”预期对消费产生了一定的迟滞和替代作用,等等;但也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快速积累,具体表现在:“亲资本”的政策导向导致了大规模的生产过剩,为股票、房地产泡沫化埋下了伏笔;收入差距的拉大和偏低的利率水平,导致大量资金涌入股票房地产市场,加剧了股票、房地产价格高估的局面;持续的房地产价格高估带来以房屋为基点的利益调整,成为推动通货膨胀的重要推动力;等等.结果,在短暂的高增长、低通胀之后,以流动性过剩为表象,以资产价格泡沫为特征的新一轮通货膨胀便更迅猛地发展起来.股票、房地产泡沫破灭、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使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硬着陆”的风险.为此,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其中以“4万亿投资”计划最有代表性).但在多方力量的共同作用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演化成了货币供应的“大跃进”.结果,在刺激经济运行实现“V”形反弹的同时,资产泡沫被重新吹起,并引发了新的、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本文对2010年以来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做了系统分析,指出,目前所取得的成果只是初步的;在治理通货膨胀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成本推动特征.综合判断,本轮通货膨胀已走过前半程,目前正处在通货膨胀的后半程;今后一段时间,“结构性物价上涨”局面将会改变;均衡的、温和的物价上涨将成为我国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本文提出了治理通货膨胀的若干政策建议,主要是:树立持久作战思想,坚定不移反对通货膨胀;坚持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引导各方力量消化成本压力;理顺价格,完善机制,让市场发挥作用;政策设计要充分考虑激励共容,切实防范道德风险;完善国有资本预算,加快国有资本布局的战略性重组;打击市场操纵,维持市场秩序.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理论界关于通货膨胀成因的观点概括为“货币发行说”、“成本推进说”、“需求拉上说”和“结构型通货膨胀说”。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货币发行量过多与通货膨胀是一回事,不能作为通货膨胀的原因;需求拉上和结构型因素是造成通货膨胀的中介因素;不合理的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和收入分配制度所造成的资本所得、劳动所得及国家所得的超量增长是导致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轨迹、特征及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宏观经济中存在的两种极端的经济金融现象。这两种极端的经济金融现象不仅交替发生,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相互转换,经历由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转换或由通货紧缩向通货膨胀转换的过程。尽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受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社会经济制度、世界经济变化、政府调控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共同的特征又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关于目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学术界看法不一。本文认为造成我国1994年以来通货膨胀新特点的主要原因是“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文章指出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市场发育不全,在这种不完全市场上企业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和追求利润最大化是直接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文章还用经济模型表述了价格调整方式对通货膨胀惯性的影响,并针对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提出了抑制性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和社会养老保险普及均会对作为重要宏观经济变量之一的通货膨胀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梳理与理论分析,基于差分GMM模型,利用中国31个省市2000—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从人口年龄结构、社会养老保险、宏观经济变量三方面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少儿抚养比与通货膨胀存在正相关关系,而老年抚养比与通货膨胀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社会养老保险对通货膨胀既有推动的一面,也有抑制的一面。因此,通过对上述因素的控制,可以提高货币政策控制物价的有效性与针对性,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承认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有害 ,但并不认为通货紧缩就一定是坏事 ,只要预期物价指数下降幅度不太大 ,就对经济增长有利。虽然通货紧缩往往是衰退的产物 ,但持续的适度的预期物价指数的下降 ,是经济发展的难得良机  相似文献   

12.
利用MS(2)-VAR(1)模型,对我国地下经济规模的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地下经济规模的变动存在着显著的2区制(Regime)性质,即"低规模阶段"和"高规模阶段",目前我国的地下经济具有向"高规模"阶段转变的趋势。地下经济规模对通货膨胀的影响随着地下经济规模所处阶段的不同也发生了显著的变...  相似文献   

13.
政府消费、城乡居民消费与通货膨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货膨胀除了受货币供给等因素的影响之外,消费需求的总量变化与结构调整也是其重要的诱因。该文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在经济发展中,由于其明确的宏观调控目标,政府消费支出可以有效抑制通货膨胀;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具有很大的奢侈性和非生产性,会向上拉动通货膨胀,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由于其总支出水平偏低和消费结构低下,则不可能显著影响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14.
在一个普遍厌恶通货膨胀的经济环境里考察了通货膨胀对经济的长期影响.从长期来看,随着通货膨胀率上升,人们倾向于低估未来,从而导致社会资本存量下降.推翻了Sidrauski的货币具有"超中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实际股票收益、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的周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外经验表明,顺周期和逆周期货币政策对实际股票收益和通货膨胀的关系有着不同的影响。顺周期货币政策导致实际股票收益与通货膨胀呈正相关关系,逆周期货币政策导致二者呈负相关关系。1991年1月~2002年10月期间,中国实际股票收益与通货膨胀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且二者的负相关关系是稳定的;货币政策基本上表现为逆经济周期特性,但调整缓慢,导致了实际股票收益与通货膨胀的负相关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实际经济活动是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原因,货币供给不是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原因,支持了Fama提出的关于股票收益与通货膨胀负相关的代理效应假设。  相似文献   

16.
汇率预期主要通过货币替代效应、资产价格效应和进口价格效应影响物价水平。协整分析及残差替代法回归的结果表明:2002年以来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对我国通货膨胀有显著影响,其中汇率预期主要通过货币替代效应渠道来影响国内的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效应渠道和进口价格效应渠道次之,本文针对这一现象给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在分析我国通货膨胀成因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各项与此有关的宏观调控手段,建立反映通货膨胀与这些调控手段之间关系的计量经济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分析各项调控手段的变化及对通货膨胀的定量作用.  相似文献   

18.
声音     
“在通胀来临时,相对于黄金,房地产更具有保值功能。在中国,高档楼盘的泡沫要小于中低档楼盘的泡沫。” ——经济学家郎咸平2010年12月19日表示,在全球经济普跌和中国通货膨胀预期严重的情况下,长期来看,购买房地产可以有效对冲通货膨胀风险。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价格水平实现了由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再向适度和显著通货膨胀的转变,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规则和传导机制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估计向量自回归模型、描述冲击反应过程和进行预期误差项方差分解等方法,发现信贷传导渠道仍然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渠道,货币政策通过信贷传导渠道对实际经济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由于影响经济运行的各种基本因素发生了变化,我国当前出现的通货膨胀的特点和机理与80年代相比出现了显著的不同。其根本原因在于市场机制的不健全和竞争的不充分性,困而治理通货膨胀应本着坚定、逐步和稳定的方针,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