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为什么小学习作教学要生活化 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习作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弊端,阻碍着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1小学生习作中假话、套话、空话的现象严重,少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利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强的生活性与实践性。伴随着《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深入人心,作文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自由表达,个性化的培养与写作能力的发展。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活”用教材,将课堂教学向生活化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落实好语文实践活动,重在习作能力上下功夫,将开辟习作教学新天地。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即“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承认和尊重学生的差异,重视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本文从“丰富学生的个性感悟,张扬学生的生活个性,抒写独特的感受”三方面叙述了在个性化习作教学过程中,如何包容兼爱,激扬学生的习作个性的做法。这一探究性教学,使学生的习作个性得到了彰显,习作水平得以不断提高,促进了学生语丈素养的提升,从而最终获得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习作要“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习作是学生对生活个性化的体验、思考与积累,是个体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因而,教师要在习作教学中大胆创新,引导学生的习作走向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伴随着他们成长的足迹,使每个学生在充分展示自由心灵的习作过程中得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学生习作水平的高低也体现了他的语文素养。从教十年,体会最深的就是学生怕习作,老师怕指导。因此,我常常在思索:如何消除学生对习作的畏难心理?如何在习作上体现以人为本?适逢新学期担任一年级的教学,于是,我采取了最常见的练笔形式——日记,准备从一年级开始渗透学生的习作意识,为中高年级的习作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段年级的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何为贴近学生实际?就是写作教学要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传统教学对小学生作文评价主要存在着“一人评价、一次评价、一个标准”的误区。这种情况至今还是比较普遍的影响着我们的习作教学。新课程标准下的习作教学的评价应该走向立体,走向开放,走向多元。  相似文献   

8.
这几年,我在小学作文教学上,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被有人视为“不按常理出牌”的我,却是“歪”打正着,学生的习作兴趣、习作热情和习作水平普遍提高。那么。我在作文教学上是如何指导学生“歪”着写的呢?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作文教学“歪”理。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要注意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这就是说,教师要注重采取新的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能快乐习作。  相似文献   

10.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情感抒发的重要途径,是说真话、诉真情的过程,是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并把它描绘出来,与读者分享的过程。也就是说习作教学是一种社会需要,是用平常的话反映生活。既然是一种社会需要,我们的习作就有责任去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去弘扬民族传统中那些最具科学性、人文性和创造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就是说,小学习作教学应面向孩子,面向生活,广辟蹊径,多层面地为学生搭建习作平台。目前,我正尝试运用新思路,实践新课标精神,努力构建全新的小学习作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2.
《课标》强调:“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就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除了准确地鉴定和区分掌握知识、能力的程度,还要有对习作动机、习作态度、习作习惯和习作进步的肯定,使评价“致力于发展每个学生的智慧和形成他的个性。”这属于形成性评价范畴。具体策略如下:  相似文献   

13.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写话和习作教学既是落实语文学科课程目标的重点.又是落实课程目标的难点。为降低学生学习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低中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目标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小学特级教师张化万认为:在第一学段进行的是写话训练,这是最基础的习作,是用儿童可以接受和掌握的口头语言表达他们熟悉的充满童趣的生活。写话是小学生习作的奠基阶段.十分关键。  相似文献   

14.
课改带来了许多变化,特别是习作教学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自由表达的同时更加突出语言的独特性和表述的创意。总之,创造性表述成为“重中之重”,习作教学不断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流露真情实感。可以预料,习作教学的发展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再者,开放式的习作课堂,使学生不满足于会写,而是热衷于写;不单单写简单的记叙文,而要自由表情达意。  相似文献   

15.
“个性”是作文的灵魂。好文章就是因为具有鲜明的个性才显得有价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作要“力求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尊重学生,培养个性这不仅是一个教育的理念,也是指导作文教学实践的新观点。下面,我就结合作文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让学生写出个性化习作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6.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三个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反映,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可是就这一标准为什么竟让我们的大部分学生头痛,宁愿操练多它几倍的语文基础知识题.也不想习作呢?反思我们老师走过的习作教学之路,作文指导要么以教师为主,从内容到语言一一喂给学生。束缚太多。学生作文千篇一律,没有灵性,没有个性,没有真实性;要么放任自流,无任何指导,学生无从下手,以至口咬笔头,冥思苦想,挤牙膏一样挤出来那么可怜的一小块,这怎么会语句通顺。  相似文献   

17.
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教学中,要求习作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人手,从学生的实际人手,引导学生说真话讲真情,表达真情实感。“以做人为习作之本,用作文促进做人。”在育人的活动中实现作文教学的目标,使作文活动成为引导学生学会做人的过程。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把习作教学和学生做人结合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习作教学中感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8.
创设情景让学生乐于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习作本身就是一项最富创造性的劳动。以往的习作教学远离生活,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太过于规范化、程式化,让人感到莫名的压抑与束缚,忽视了对人的终极关怀,对生命的关爱。因而。在习作创新教学研究中,再也不能扼杀学生那鲜明的个性,让八股式的了无生趣的作文教学指掌教坛了。在规范训练、注重积累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大背景,创设情景,引导得法,最能激起学生习作的兴趣,调动他们积极参与的热情。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中将小学写作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一二年级的写话教学,第二阶段是三到六年级的习作教学。写话是习作的基础,更是引领学生走进写作天地的铺路石,因此,培养一二年级的学生对写话有兴趣,能放开胆子写,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一阶段的学生特别喜炊读童话、听故事,而第一学段的写话教学目标中也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可见.从“编故事”入手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也是一条值得探究的写话之路。我的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20.
习作,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作教学也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多年来,为解决这一难题,广大语文教师和科研人员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