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文人通过明初对元代曲家的身份认同和粗略的元曲文学成就认同,初步奠定了对元曲范式性地位的认知基础;尔后经过明代中后期对元曲文学成就、艺术特征的规律性探讨和归纳,明人以元曲风范为参照,形成了稳定的戏曲评价体系,并在实际上树立了元曲作为文学范式的标杆地位.而在文学理论续接方面,元人的戏曲教化论自明初至晚明,一直为明人所蹈袭,“文以载道”的内核一直为元、明两朝文人曲家所共同奉为圭臬.正是通过文学推重与理论承袭,在明代文人的标举之下,元曲最终获得了戏曲史上公认的元典地位.  相似文献   

2.
李渔的戏曲理论与创作中的观众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渔是一位戏曲理论家,又是一位剧本创作的实践家。他对戏曲艺术的特征———群众性、综合性和演出艺术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李渔的戏曲理论超越前人,取得多方面、系统化成果的重要前提是他对观众的熟悉,重视对观众的研究。李渔的娱乐观众的戏曲创作与他对观众心理的研究也是分不开的。李渔的戏曲理论在观众的作用、观众的组成、观众的心理等方面体现了明确的观众意识和对观众学方面的许多见解,形成了自成体系的观众学,从而打破了我国戏剧理论研究传统视野的束缚,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使我国戏剧理论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元散曲中涉及的三国人物,若以三国鼎立的阵营而论,当以蜀汉集团中的人物为最多;若以个人而论,则以诸葛亮、周瑜、曹操等人最受曲家注目.无论曲家们对三国人物持怎样的态度,但基本上表现出肯定蜀汉、否定曹魏的政治立场,也集中表现了元曲家们所认知的三国人物的形象特征.曲家们笔下的三国人物既非历史人物,也非艺术典型,而是一种文化形象.这种反映着元曲家特殊的文化心理的三国人物形象的出现,受到元代文人坚守民族意识和叛逆儒家传统人生价值观的时代思潮的影响,他们不仅积淀了元代文人的审美理想,而且极大地影响了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人物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4.
常芳芳 《阴山学刊》2005,18(1):18-23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和"中和之美"的艺术批评标准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以冲突为本质特征的戏剧长期受到压抑,直到元代才出现戏剧大繁荣。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传统思维方式,也是制约戏剧发展的重要原因。元统治者对文学艺术客观上的放任态度为元杂剧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元代大都市的建立和商品经济的畸形发展是元杂剧兴盛的土壤;元代知识阶层思想意识转变,造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批专业作家群,有力地推动了元杂剧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5.
理学流变与元杂剧兴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学流变与元杂剧兴衰佟德真历来戏曲研究者们在探讨元杂剧缘何兴盛时,认为元代统治者对戏曲的特殊喜好,元代废止科举制度,元代“以曲取士”等是政治原因;论其经济原因,则指出元代城市经济的繁荣为元杂剧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和群众基础;在考察其社会原因时,则以元代知...  相似文献   

6.
元杂剧是一代文学创作的高峰,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们从元人对各种题材的运用和留下的不同版本的比较研究中,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确有粗细之分,高低之别,可以看出经过加工提炼演变的轨迹。概括、总结这些加工提炼的可贵经验,可以探索出戏曲创作中一些带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来,对繁荣我们今天的创作仍是有益的。所以本文试就元杂剧戏剧情节艺术加工提炼的几点主要经验作些分析论述。戏剧冲突是元杂剧的基础。抓住全剧戏剧冲突的核心、矛盾的焦点,把戏剧情节充分展开,发挥使透,产生出强烈的戏剧性,这是元杂剧艺术加工提炼的第一条经验。我们把《古名家杂剧》本(以下简称名家本)与臧晋叔编的《元曲选》本(以下简称臧本)《窦娥冤》第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戏曲史上出现了大量的咏剧诗。其中一部分咏剧诗记述了曲家与艺人、曲家与曲家、诗文家与曲家及艺人之间的交游活动。曲家与艺人的交往,反映了他们之间超越声色之娱的深厚情谊,并有助于戏曲艺术形象的塑造;曲家与曲家切磋戏曲艺术,有益于戏曲理论的发展;诗文家与曲家及艺人的交游,对于戏曲艺术的品鉴、传播及艺人表演艺术的提高则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瑰宝。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奚海在整理、编纂元曲史料的基础上 ,对元杂剧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元杂剧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元杂剧的艺术特色以及元杂剧作者群的人文精神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把元杂剧研究从文学艺术评论领域向历史学和社会学研究领域延伸 ,完成了《元杂剧论》(河北教育出版社 2 0 0 1年 5月出版)这部学术专著。一、资料丰富 ,观点鲜明 ,赋予创新。作者不仅掌握了元杂剧艺术本身丰富的资料 ,而且对世界文化史、中国封建社会史研究具有较深的造诣。在这部专著中 ,作者充分借鉴了我国数百…  相似文献   

9.
无所顾忌的真实──元杂剧探胜章子仁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元杂剧作为完整的戏剧体裁,一登上历史的舞台就石破天惊,取得空前的成就,成为元代文学艺术的主体,几今后来作为中国文学主体的诗文羞颜。何也?窃以为,此乃元杂剧作家以恢宏的气魄胆识,无所顾忌地表现了元代...  相似文献   

10.
<正>李渔是我国戏曲史上一位富有成就的剧作家、戏曲理论家和小说家。尽管系统的戏曲理论在李渔人生暮年完成,但作为一个潜心于戏剧的实践者来说,早在他的创作中已有了高度的"立主脑"、"密针线"等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11.
从北齐的歌舞戏,唐代的参军戏、傀儡戏,到元、宋杂剧,明传奇,古典戏剧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元代的钟嗣成的《录鬼簿》开始为元杂剧家立传,讲求剧作的关目、词章、音律、提倡新奇,为后世戏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他之后,相继出现了许多戏曲方面的著作,明徐渭的《南词叙录》批判了从《香囊记》以来“以时文为南曲”的倾向,要求戏曲能“感发人心,歌之使奴、童、妇女皆喻”,臧懋循在《元曲选后序》中推崇“随所妆演,无不拟摹曲尽”的“行家”,认为“出入乐府,文采焕然”的“名家”不足贵。王骥德的《曲律》不仅在音律、作家作品等方面提出宝贵论点,而且较系统地论述了戏曲创作的各个方面,如“本色当行论”;同时李贽的“化工说”、汤显祖的“言情说”也多结合作品、人物、关目、曲白。清代关于戏曲理论的著作也很多,然而多集中在韵律、词藻、本事考证等方面。真正对戏曲进行全新改革的是我国古典戏曲理论和戏曲美学的集大成者李渔,他禀承公安、竞陵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遗风,好为率真之言,以“不佞半世操触,不攘他人一字”的独立性格而自负,将倚声填词的小道,一变而为市民社会心爱之物,成为明末清初剧坛领袖,他的《闲情偶寄》称得上是戏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戏曲专著,特别是他的结构论,已考  相似文献   

12.
《西厢记》是一部伟大的作品。研究《西厢记》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这部作品本身。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的序里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一代文学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不是由次要的、末等作家决定的,而是由优秀作家群的创作决定的。王实甫正是元代优秀作家群中的佼佼者。就单个作品而言,在元杂剧中,没有一部能与《西厢记》相匹敌。所以,对《西厢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做出充分的科学的评价,是评价元代文学,元曲历史地位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人的意识中,元曲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它之所以能够与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骄语、唐之诗、宋之词并列在一起,除了元曲本身所具有的扭力外,本世纪初王国维对元曲的深入挖掘和大力宏扬其功甚伟;当然,也与后继者们不断地开拓进取、孜孜以求密切相关。自王国维之后,元曲研究逐渐引起了国人的重视,吴梅、卢前、郑振择、王季烈、赵景深、贺昌群山等率先涉足于这一领域。接着,在元曲研究的大前提下,形成了元曲研究的分支学科。如元杂剧的成因、内容研究,元杂剧作家、作品的考订,元杂剧艺术风格的探讨,元杂剧语言、音律…  相似文献   

14.
法国史学家兼批评家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中,曾以无可辩驳的大量史实,说明伟大的艺术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这个艺术家族中最显赫的代表,有如盛开的百花园中的“一根最高的枝条”。关汉卿正是元曲艺术家族中最显赫的代表,元曲花坛上的“最高枝”。 元代社会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阶梯上一个十分黑暗的阶段,阶级压迫极度沉重,民族歧视至为严酷。违反人道,违反人性,兽道横行的社会现实,正催促了卫护人道,卫护人性,反对兽道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勃发。人道主义因此成为有元一代文学的,特别是元杂剧的普遍主题。我们在元曲里“所学到的东西比从  相似文献   

15.
李渔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难得的全才,于文学艺术有多方面的建树。作为小说家,他著有小说集《十二楼》;作为戏曲家,他著有戏曲集《笠翁十种曲》;作为诗文作家,他著有诗文集《一家言》。李渔不仅在各种体裁的创作上有广泛的成就,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理论家。他从丰富、深厚的艺术实践中总结、提炼出一些有关文学艺术的理论命题,涉及到有关文体的审美特征,冲破了传统儒家文艺思想的桎梏,在近古时期的文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观李渔的文学艺术的创作与理论,我以为最有研究价值的还是他的文学思想和艺术理论。它们在中国文  相似文献   

16.
杨镰 《殷都学刊》2002,(3):56-58
20世纪的元代文学研究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元代文学文献的发现与研究。元曲是 2 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显学。元曲文献陆续复现于世 ,又是学科人才辈出、成果卓著的推动因素。《孤本元明杂剧》、《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录鬼簿》(天一阁蓝格抄本 )、《笔花集》、《小山乐府》……这一系列珍本秘籍的发现 ,以及大型文献集成《古本戏曲丛刊》等的影印出版 ,是《宋元戏曲考》、《元曲家考略》、《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元代文学史》等著作的催生剂。隋树林《全元散曲》是第一部元人作品的全集 ,而《元曲选外编》则接续了明人臧懋循的工…  相似文献   

17.
海内外学术界翘首以望的二十卷本《李渔全集》将于今年年底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全部出齐。《李渔全集》的编纂、整理与出版,凝注着学术界、出版界许多同志的血汗,是一项引人瞩目的文化建设工程。现就二十卷本《李渔全集》的内容、特点与学术价值作一概要的述评。 李渔是活跃于清初文坛上的一位著名作家,他涉足戏曲、小说创作和戏剧理论研讨,撰述甚富,影响极广。但李渔的一生,是落魄、潦倒的一生,是遭受社会歧视、冷落的一生。是一个生于悲哀年代的悲哀文士。李渔的真正悲哀还在于,生前饱尝辛酸、屡遭冷眼,死后两三百年,也一直没有得到过人们的真正理解,所以李渔著述散佚较多,搜集不易。历史上对李渔生平事迹的记载也很少。因此,系统而全面地整理出版《李渔全集》,是一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李渔不仅在戏曲理论、戏曲、小说、生活艺术、园林艺术等多方面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色彩,而且也在散文作品中展示了他的才襟和怀抱。李渔的传记作品深得司马叙事之神韵,《别集》各纪再现子长论史之姿态。同时在体会太史公作史手法的基础上又自创了一条读史之论,是继承亦是创新,表现出了杰出的叙述才能和点评历史的独特眼光。  相似文献   

19.
话剧与戏曲属于不同的戏剧类型,有不同的艺术规范。近代对话剧艺术规范的认识是伴随着对西方文学性演剧方式的误读及误读成分的消减同时展开的。在比戏剧这一文艺体裁概念更切实、具体的话剧和戏曲的文类层面来探讨中国现代戏剧体式的嬗变,不仅可以从理论上进一步梳理现代戏剧变革的取向,也对认识当代的戏剧发展和现代戏曲文学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郑素华 《阴山学刊》2004,17(3):33-37
李渔戏曲导演理论的鲜明特色在于其系统性,他从剧本的选取原则、剧本的改编艺术及导演对演员的指导三个方面详尽地论述了戏曲导演艺术。强烈的时代感、对戏曲接受者的重视、戏曲的实践意识贯穿其理论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