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企业信息化测评模型的建立是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效率的前提.测评模型的设计既要依靠信息化理论的推演,又要基于信息化实践的验证.本文结合我国企业的信息化行为,运用双因子分析,可以对模型的有效性提供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关系交易理论,在运用WSR系统分析框架构建创业供应链稳定性层次体系和运用SMF方法论构建三维度关系文化层次体系的基础上,编制了调查问卷,对来自GEM公布的我国不同创业活跃区域的4个省参加创业培训的306名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关系基础的强弱程度对创业供应链企业合作关系的资源贡献度和运作协调度具有正向作用;关系原则的强弱程度对合作关系的三个层次的稳定性均具有正向的作用;关系效益的强弱程度对合作关系的资源贡献度和关系成熟度有正向作用。本文研究结论丰富了关系文化文献,对我国创业供应链管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目的是探讨企业信息技术能力的构成维度、概念测量以及其实现信息化成功的影响机制.基于我国信息化的实践,作者以企业资源理论(RBV)与以往文献为基础,研究并建立了信息技术能力及其对信息化成功影响的理论模型,认为IT基础设施、IT管理技能以及业务/IT之间关系能力三者共同交互并影响了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扩散与吸收.作者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分步骤验证了信息技术能力的概念测量模型以及对信息化成功影响的结构关系模型.本研究将有助于指导企业识别和培育核心信息技术能力.从而实现信息化成功及其推动的持续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4.
我国R&D强度的影响因素——基于局部调整模型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敏  贾晓霞 《管理学报》2011,(11):1663-1668
采用1991~2007年时间序列数据实证研究了影响我国R&D强度的因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影响R&D强度的5个因素:企业因素、政策因素、公共R&D部门、投资因素、经济因素;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设计了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企业R&D人员投入强度、行业结构、政府直接R&D补贴、知识产权保护、公共研发部门R&D支出的力度、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投资、人均GDP、GDP增长率、外贸依存度、外商直接投资12个变量。以局部调整模型为基础设计了实证模型,通过分析实证结果,发现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行业结构、知识产权保护和固定资产投资等因素对R&D强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研究我国卫生总费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真实人均GDP与真实人均卫生费用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卫生服务是一种奢侈品。经济增长对卫生费用的贡献达到60%,真实人均GDP可以解释大部分卫生费用的增加。这意味着,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国家应以更快的速度增加卫生服务的供给以满足广大人民的卫生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6.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保持竞争的优势、获取利润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客观有效地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于企业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方法和多级模糊教学评价模型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7.
中国企业吸收能力对竞争优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企业资源基础理论为基础,从企业吸收能力这一概念入手.剖析企业吸收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组织管理机制对企业吸收能力构建和发展的影响.依据吸收能力经典文献对吸收能力的前因进行重新梳理和归类,对现有文献中各种思路有一定的整理和明示作用;通过模型的构造和分析,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在286个中国企业样本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研究两种吸收能力的4类影响因素,辨识出中国企业在吸收能力培养和发展方面的优势和弱势,通过实证方法全面衡量和验证潜在吸收能力与实际吸收能力两者之间以及两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潜在吸收能力和实际吸收能力均是中国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其中代表创新的实际吸收能力对竞争优势的贡献更大.探讨中国企业应用外部知识的特点和规律,为中国企业如何提高知识学习效果和效率提供理论根据与实践建议.  相似文献   

8.
信息是股票市场的基石,影响着投资者的信念和交易行为,进而影响资产价格的波动.本论文集合包括公司公告、分析师报告和新闻在内的多源信息,研究其与股票收益波动之间的联系.实证发现:1)信息日的收益波动率显著高于非信息日,且新闻对收益波动的影响最大;2)通过控制信息数量对贡献度的影响,发现新闻对原始收益波动率和特质收益波动率的贡献最大,而分析师报告的贡献最小;3)处于成熟期的企业(更低换手率、更大年龄)其收益波动受公共信息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9.
苏云鹏 《管理科学》2015,28(1):122-132
波动结构对于可违约债券及其衍生品的定价和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利用AAA级企业债券价格数据,基于中国可违约债券市场构建三因子可违约随机波动HJM模型,并对其进行有限维马尔科夫仿射实现.在此基础上,从波动因子的随机波动特征、相关性结构和贡献度3个方面对中国可违约债券市场的波动结构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期内中国可违约债券隐含的无风险利率和信用利差的波动率中含有显著的随机波动过程,且其数值呈现持续增大的趋势;无风险短期利率、短期信用利差和随机波动过程3个主要波动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各波动因子的风险贡献度随时间推移而发生明显的波动.在经济向好时期,无风险短期利率的风险贡献较大;在经济趋冷时期,短期信用利差的风险贡献占优.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修正的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计算1995-2007年信息化对广西和广东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验证和解释信息化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地区差异.实证结果表明,信息化对广西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6.16%,对广东的贡献率为69.32%.那是因为,电子信息产业是广东的优势产业,广东的企业信息化应用广泛.而在这两个方面,广西离广东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也是广西信息化水平低下的表现.因此,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广西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运用面板协整技术研究各影响因素对中国各省区单位GDP能耗的影响方向和影响强度,面板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表明,全国各区域单位GDP能耗和各影响因素均为一阶单整变量,存在协整关系。协整方程表明,产业结构对单位GDP能耗的负影响东北最大,中部最小,西部为正影响;技术进步对单位GDP能耗的负影响东部最大,西部其次,中部最低;对外开放程度对单位GDP能耗的负影响西部最大,东北最小,中部为正影响。误差修正模型表明,东北调整到均衡状态的速度最快。根据实证结果,建议由此在制定"十二五"节能降耗目标时应该分区域实行不同的降耗目标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2.
Emotional intelligence (EI) has been hailed as being critical to individual performance within organizations. However, recent theoretical debates indicate that scholars need to apply a more differentiated lens when examining the utility of EI in a particular organizational context. In this study, we seek to contribute preliminary empirical evidence to this debate. Drawing upon an interpretivist approach and a narrative analysis, we examine how UK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rs make sense of EI, and how this shapes their receptiveness to the construct. Our data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re are enduring, albeit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stry and the sensemaking processes of project managers that renders the construct, at least for the time being, of limited utility. Thus, our analysis is a cautionary tale for those management scholars and practitioners who argue for the ‘trainability’ of EI.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对世界和中国1971-2007年的能源效率、1960-2007年的CO2排放效率以及相应年度的GDP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世界的CO2排放效率和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中国的能源效率和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GDP是能源效率的Granger原因,从短期来看,GDP与能源效率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networks enable social behavior, economic productivity, and the way of life of communities. Disruptions to these cyber–physical–social networks highlight their importance. Recent disruptions caused by natural phenomena, including Hurricanes Harvey and Irma in 2017, have particularly demonstrated the importance of functioning electric power networks. Assessing the economic impact (EI) of electricity outages after a service disruption is a challenging task, particularly when interruption costs vary by the type of electric power use (e.g., residential, commercial, industrial). In contrast with most of the literature, this work proposes an approach to spatially evaluate EIs of disruptions to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electric power network, thus enabling resilience‐based preparedness planning from economic and community perspectives. Our contribution is a mix‐method approach that combines EI evaluation, component importance analysis, and GIS visualization for decision making. We integrat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an economic evaluation of sporadic electric power outages to provide a tool to assist with prioritizing restoration of power in commercial areas that have the largest impact. By making use of public data describing commercial market value, gross domestic product, and electric area distribution,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method to evaluate the EI experienced by commercial districts. A geospatial visualization is presented to observe and compare the areas that are more vulnerable in terms of EI based on the areas covered by each distribution substation. Additionally, a heat map is developed to observe the behavior of disrupted substations to determine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exhibiting the highest EI. The proposed resilience analytics approach is applied to analyze outages of substations in the boroughs of New York City.  相似文献   

15.
能源社会核算矩阵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扩展建立了2005年中国能源SAM,通过设定能源效率不变和提高两种情景,构建了能源SAM模型并使用该模型定量测算了不同情景下四万亿元投资对各部门总产出、GDP、能源需求量和单位GDP能耗的影响。测算结果说明在能源效率不变的情景下这一投资将带来GDP增长59702亿元,能源需求增长52739万吨标准煤,通过优化产业结构降低单位GDP能耗4.932%;在能源利用效率提高5%的情景下则可以带来GDP增长59795亿元,能源需求增长51212万吨标准煤,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的综合效应降低单位GDP能耗5.419%。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proposes an empirical model which can be used to estimate the international transmission of volatility shocks. Using this model we estimate that a one standard deviation increase in the volatility of the shock to US real GDP leads to a decline in UK GDP of 1% relative to trend and a 0.7% increase in UK CPI relative to trend at the two‐year horizon. Using a nonlinear open‐economy DSGE model, we find that these empirical estimate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response to a perturbation to the volatility of foreign “supply” type shocks, while an increase in the volatility of demand shocks has a negligible impact.  相似文献   

17.
能源Kuznets曲线:发达国家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经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文献已经很多了,但就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EKC一直没有得出结论。本文采用非线性回归和拟合的方法,对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y Fund,IMF)发布的28个发达国家从1970到2004年间的人均能源消费、能源消费总量和人均GDP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验证能源消费与收入之间是否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结果表明,28个发达国家中有17个国家出现人均能源消费与人均GDP之间的倒U型曲线关系,能源消费总量与人均GDP之间也同样出现倒U型曲线关系,其中有10个国家人均能源消费出现拐点,在这10个国家中,除法国、荷兰和瑞士外的其它国家能源消费总量也都出现拐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化进程对能源需求的动态冲击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欢  成金华 《管理学报》2011,8(7):1060-1066
运用VAR和S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技术,对我国1989~2009年间城市化进程与能源需求之间动态波动效应的实证研究表明:短期内,城市化率和人均GDP的增加均对能源需求增长起到促进作用;中长期内,城市化率的提高对能源需求量的影响高于对人均GDP的影响,且城市化率的提高对能源的需求在中期表现出集约和节约效应。在制定和调整城市化进程及能源供需战略和决策时,需要考虑到城市化进程对能源消费量的扩张作用、城市化进程的不可抑制性、较低的人均能源需求水平以及能源供给的基本状况,选择不同期限的能源供需策略以实现城市化进程中能源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19.
吴凯  蔡虹 《管理科学》2012,25(3):102-111
实证研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否会促进经济增长。论述知识产权保护与R&D活动以及国际贸易的交互作用,分析其在国家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并确定采用R&D知识存量作为R&D活动的代理变量,采用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作为国际贸易的代理变量,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建理论模型,基于影响因素分析推导并建立实证回归模型;依据传统的永续盘存法分别测算固定资本存量和R&D知识存量,利用1980年至2005年27个发达国家和22个发展中国家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相结合的方法,检验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扩大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R&D活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程欣  邓大松 《管理世界》2020,(3):90-100
现有文献认为,社保投入对企业劳动生产率存在成本效应、激励效应两种不同的影响。由于大样本数据的缺乏,现阶段对于社会保险企业投入的讨论大多停留在其对企业生产的抑制效应。然而,本文运用随机分层抽样的"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CEES)数据,就社保投入对于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影响机制进行了创新性地实证研究。基准回归表明,在充分剔除选择性偏误的前提下,社保投入对于劳动生产率的激励效应更强。随着人均社保投入每增加10%,企业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3.5%。进一步地,实证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创新精神与管理效率是社保投入对于企业劳动生产率产生激励效应的重要渠道;其中,与人力资本、创新精神相比,管理效率更为重要。与大部分基于发达经济体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有所不同,本文发现:对于现阶段我国经济而言,社保投入对企业生产要素投入的成本挤出效应并不明显,社会保险通过激励员工从而促进企业生产率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