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的历史渊源及其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通过引述吕祖谦"白鹿洞书院记",叙述了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动机,暗示了有宋理学与书院互动的简单线索.其后着重论述了朱熹在白鹿洞书院中所实行的教学目标、相关学规及课程,以及据有相当完备的儒家传统的、暗中汲取了禅宗某些经验的教学组织形式.更完整地揭示了朱熹的书院教育与教学思想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2.
今年的7月17日,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诞辰880周年纪念日,黄山市程朱理学研究会组织我市的朱子学专家、学者们一行20人赴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拜谒了朱熹塑像,考察了全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开展“纪念朱熹诞辰880周年”学术考察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3.
中国书院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朵奇葩。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中国的书院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教育制度在明清之际传入日本,尤其是《白鹿洞书院学规》对日本私学的发展影响深远。日本私塾咸宜园是江户时代最大的汉学塾,虽然它不具备书院祭祀、藏书等功能,但深受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影响。无论是中国的书院还是日本的私塾都实行开放政策,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注重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并且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刻苦钻研学问来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4.
白鹿学规蓝田乡约指南宋反动理学家朱熹制订的《白鹿洞书院教条》。白鹿洞原址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相传唐朝李渤曾在此隐居,后来改建为学館。南宋时,孔老二的忠实信徒朱熹曾在这里讲学,史称白鹿洞书院。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时,亲自订了一套反动学规,规定了学生“修身”“处世”“接物”等必须遵守封建教条,为反动统治阶级培植忠实奴才和帮凶。蓝田,地名,即今陝西省蓝田县。乡约,同乡人共同遵守的规约。据《宋史·  相似文献   

5.
白鹿洞书院与世界文化景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撰述白鹿洞书院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是庐山世界文化景观最佳之处。  相似文献   

6.
当代高等教育应该培育学术流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私学和书院以及欧美中古或近代的学院(cotlege)。不论是中国的书院,还是欧美的学院,其特色和生命力往往与它们培育的学术流派相关联。没有白鹿洞书院、东林书院、证人书院、金华书院、文正书院、粤秀书院、钟山书院,就没有紫阳(朱熹)学派、浙东学派、浙西学派、乾嘉学派、桐城学派;  相似文献   

7.
白鹿洞书院志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白鹿洞书院的历史有多种记载,其中书院志的编撰是一种重要形式。它不仅有利于保存历史材料,总结历史经验,而且为书院生徒提供了重要教材,因此修志工作受到历代主持者的重视。纵观历代修志情况,自弘治七年(1494)洞志第一次刻印以后,有正德、嘉靖、万历、天启各一次、康熙二次,前后六次重新修志活动,从而形成了七种白鹿洞书院志。此外还有众多的增补本、重刻本、递修本。远远超出了《白鹿洞书院古志五种》(中华书局1995年版)主编者朱瑞熙先生所讲的“十一种版本”。准确地说,初修、重修的主要版本有七种,在它们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白鹿洞书院素称海内著名书院。它肇基于唐,宏大于宋,五代宋初,白鹿洞的学徒数目究竟有多少?据现有书院教育史称,常在“数十,近百人”。其实,这个数字是与史实不相符合的。本文仅就这个问题,结合有关史料,作一考证。 宋人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一八《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三月庚寅》条云:“知江州周述言庐山白鹿洞学徒常数千百人,乞赐《九经》,使之肄习。诏国子监给本,仍传送之。”显然,根据李焘记载,宋初太平兴国二年时,白鹿洞学徒人数“常数千百人”。南唐政权,太祖开宝八年灭亡,次年江州为宋将曹翰率军突破,白鹿洞为宋军所有,应为开宝九  相似文献   

9.
朱熹是我国书院制度的建立者,书院传统的开创者,书院精神的奠基者。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的动机是:补官学之不足,纠科举之弊端;以书院为基地,发展儒学,宣扬理学,与佛教争夺在政治思想和学术文化上的领导地位;弥补失落的官学社会教化功能的缺失。  相似文献   

10.
江万里与古代书院的爱国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江万里爱国思想形成于他就读白鹿洞时期和以后创办书院的时期,他是一位承前启后的爱国先躯。  相似文献   

11.
历代地方官员以各种方式支持书院、促进了书院的发展。一、他们主持或倡议书院的创建、修复工作;二、捐拨学田、钱款、书籍,保障书院正常运转;三、为书院作记、请额、请功,扩大书院影响;四、参与、过问书院日常管理,参加书院教学、祭祀活动。  相似文献   

12.
朱熹和白鹿洞书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一生从事讲学和著述活动达五十年之久,产生一定的影响,取得一定的成就。当前对朱熹的看法,学术界还不一致。本文不拟全面评价朱熹,仅就他修复白鹿洞书院一事作点粗浅的剖析。 (一) 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创建较早的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东南麓的后屏山之阳。唐贞元中,李渤与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还养一白鹿为伴。他走到哪里,白鹿跟到哪里,如影随形,故人们称他为白鹿先生。后来,李渤任江州刺史,即在昔日读书处修台榭,植花木,并以白鹿名洞。南唐时,在基址上建学  相似文献   

13.
张小坡 《兰州学刊》2008,(9):130-132
清代江南官学主要采用了出租学田收取租息的经营方式,地租形态不一而足,既有实物定额租制,也有货币定额租制,两者在学田的地租形态中都占有一定比重,部分学田甚至同时收取实物地租与货币地租。学田租额多少,一般视田地面积、位置及土地肥瘠程度而定。官学学田的租佃关系比较复杂,出现了支付顶价取得田面权,再将田面转租给其他佃户而成为业主的“一田两主”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官学的性质有关,对官学的管理者教谕、训导来说,其本职工作是维持官学的正常运作,经营学田有着种种不便之处,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学田时常被谋求更大利润的租户转租顶卖,被豪强势要霸占或遭胥吏侵蚀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相似文献   

14.
这次会由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周易》研究会、武汉荆楚书院、九江市社联、桂林市道家文化研究会,庐山白鹿洞书院等单位联合发起,经过近半年的筹备,现在顺利开幕了。 关于这次会议的宗旨,我们在会议的“预约通知”中曾指明:“《周易》这部古代的珍贵文献,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几千年来,它对我国哲学、史学、文学、民俗、宗教以及天文、历法、数学、乐律、医学、气功等自然科学的发展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由中华诗词学会、庐山白鹿洞书院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中华诗词表现艺术研讨会于1992年11月15日至20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及诗词爱好者百余人出席了会议,并提交论文50余篇。此次研讨会重点是围绕中华诗词的表现艺术及其特征、中华诗词的未来发展前途等内容展开的。兹将讨论的主要内容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16.
清代学田个案研究:广东学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量资料表明,传统的关于广东学田数量的记载是错误的。清代广东学田来源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以官府拨置和捐献为主。关于学田的经营管理,政府没有统一的规定,其管理方式灵活多样。但无论采取那种方式,政府都要利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以确保学田的租税收入。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文献整理的视角出发,主要对《利玛窦中国札记》、《利玛窦书信集》等文献中有关利玛窦在南昌生活期间(1595—1598)与以章潢为首的白鹿洞书院师生交往的记载加以整理,兼而考察中外学者就此课题所开展的先期研究及其成果,在此基础上力求对课题研究的现状及有关问题作一初步的梳理,以期推动学界对明末清初中西文化教育交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朱陆异同”是中国儒学史上一个经久不息的话题。从批判地理学的视野来看,一方面,朱陆异同论是朱陆学术思想在自然地理空间中通过跨越地理距离进行横向接触的结果,它有一个由鹅湖寺向江西及至全国以及东亚、全球扩散的地理过程;另一方面,朱陆异同论是朱陆求道精神在人文空间中通过超越地理距离进行垂直交感的结果,它使朱陆异同论在鹅湖书院、白鹿洞书院等教育祭祀场域形成了特别的纪念形态。从朱陆思想所蕴含的空间旨趣出发,朱陆异同论的地理过程体现了“道问学”的状态,而其纪念形态则显现出“尊德性”的状态。这项研究可以拓展思想史研究的空间议题。  相似文献   

19.
董仲舒(公元前198年~公元前106年)①,广川(今属河北省景县)人②。西汉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和政治哲学家。司马迁认为从高租到汉武帝五世,最精通《春秋》的是董仲舒。班固《汉书》称董仲舒“为儒者宗”(《五行态》),“为群儒首”(《董仲舒传》),是汉代最著名的经学大师。董仲舒思想对后代影响也很大,南宋理学大师朱幕称他为“醇儒”.并将他的名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写入《白鹿洞书院学规》,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直至清末,康有为著《春秋董氏学》,认为董仲舒思想“轶荀超孟”,超过孟子和荀子。历代思想家对董…  相似文献   

20.
书院的产生与南宋书院的发展周群华,萧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一种教育机构,它不同于一般私学,更不同于官学,从宋初到清末一千年间,书院时兴时废,在不同时期,其情况和特点也不同,它是时代的产物,对中国古代教育发展曾起过很大的作用。然而,书院是如何产生?它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