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现代叙事的语言传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白话文真正的现代起点在鲁迅。胡适认同邻于口语的“声音中心”的传统白话 ,鲁迅创造性地转化传统为充满张力的现代个性化的“文字场”。带欧化色彩的“文字场” 与传统“声音场”对峙、冲突,衍生出老舍、沈从文等语言大师,也产生了赵树理式的单音 调的权力话语。80~90年代的叙事言语方式中产生了新的欧化文字场。现代白话拓展了叙事 空间,引发一系列叙事言语方式的嬗变。以接受机制论,现代白话的必然取向是从偏重于单 向传播走向共同参与建构。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的30、40年代,现实战争的境域是胡风话语的生长境域,战争的日常化和私人化,使得战争成为胡风话语的逻辑起点;同时也使得胡风话语渗透着二元对立的战争思维方式,表现为“我们”体主语和战争术语相结合的话语特征;而胡风以“人民”为中心的战争启蒙观使得胡风话语超越了二元对抗的战争思维。  相似文献   

3.
当人们从长期的批判与遗忘中苏醒过来,再次面对胡风的文艺体系时,除了使用近年来出现的“主体住”这一模糊概念来描述胡风理论外,更多的是重复传统思维中包罗万象的现实主义概念,把胡风理论规范为“心理的现实主义“或”深层的现实主义”。我们认为,无论是摆脱了机构观念的“主体性”,还是经过“心理”、“深层”修饰限定过的“现实主义”,都仅仅部分地接触到胡风理论的内核。因为,“主体性”具有两重性,既指个体主体性,即人格自我的主体性,又内含区别于自然客观物质性的社会整体主体性,所以根本无法与侧重“主观精神”的作家个体人格论的胡风理论取得契合;而“现实主义”则是一种无限延伸  相似文献   

4.
胡风文艺理论中的黑格尔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苇  周斌 《齐鲁学刊》2001,1(1):123-128
胡风与黑格尔之间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历史关系。一方面,在文艺领域,胡风确实继承了黑格尔的某些哲学思想,这种继承使胡风的文艺思想在整个左翼文艺阵营中具有另类的风格。这在“事实”与“价值”的分立及其理论文本的“认识的魅力”、“黑格尔式的论证”等方面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在意识深处,胡风对黑格尔式的哲学方式是予以“反抗”的。  相似文献   

5.
曾凡解  陈金琳 《江汉论坛》2005,3(6):120-123
本文通过分析“主观战斗精神”、民族形式、大众化、创作题材与胡风文艺启蒙观念之间的关系,指出胡风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础既非“主观战斗精神”,也非“精神奴役的创伤”,而是贯穿于其整个文艺活动的文艺启蒙观念,正是这种文艺启蒙观念造成了胡风文艺理论的全部异质性。  相似文献   

6.
胡风生平简要。胡风对两种文学倾向不满。一种是对周作人和林语堂的脱离现实的“兴趣主义”和“性灵主义”不满,认为这是与时代精神向背离的;一种是对“左联”内部的从前苏联引进的所谓“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以及其后在“左联”作家队伍中所产生的“主观公式主义”、“客观主义”不满,认为这是违背“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他在这既反右又反“左”的斗争中,从自己和同行的创作中,领悟并创构了一个理论,这就是后来给他带来无穷灾难的“主观战斗精神”论。从文学创作的认识论的层面看,胡风的“主观精神”论是一种独特的有价值的创作美学。从作家人格论的层面看,胡风在他的文学理论生涯中,所追求的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与人格塑造有关。其价值取向是为了追求高度的艺术真实。  相似文献   

7.
王洪岳 《东岳论丛》2012,(11):106-113
胡风以及在他影响下形成的七月派的文学活动和文学思想,不但继承了鲁迅的遗风,而且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及现代主义等各种文艺思潮和文学经典中汲取营养.胡风及其同道者以带有明显的尼采式的主观战斗精神来抵御和抗击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的精神奴役.他们对文艺理论和文学艺术披肝沥胆、坚忍不拔的追求,不但以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精神来深化和提升中国现实主义的批判性,而且丰富了中国新文学的艺术表达方式,从而为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启蒙取向提供了极其罕见的心智和艺术营养.  相似文献   

8.
胡风是一个被忽视了的理论家。 自从1988年党中央为胡风彻底平反以后,他就重新成了一个引入注目的人物。但是笔者注意到,人们的聚焦点多集中在胡风事件上,真正深入细致地探讨胡风文艺思想得失的,并不多见。本文则力求从理论和学术的角度探索胡风文艺思想的丰富内容和内在结构。 1.关于“力”的现实主义:胡风现实主义理论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9.
胡风的启蒙     
红苇 《学术界》2003,(3):137-144
考察 3 0、40年代现代启蒙思想状况时就不应该忽略胡风。 3 0、40年代的胡风始终以继承、发扬鲁迅先生富有现代意识的启蒙精神为己任。胡风与鲁迅不同 ,胡风人格中的“左翼战士”精神状态 ,是胡风终身性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0.
高文波 《殷都学刊》2009,(2):98-105
胡风对外国现实主义文学,表现了很主动的批评热情.胡风一生理论成就的取得当然有许多因素,但对外国现实主义的学习、吸收、尤其对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们理论与艺术经验的吸纳是重要方面.从写作形式看,这类批评采用了比较灵活自由的形式:有时是一种很随和的评介式,侧重介绍、叙述、说明,属于理论探讨的成分比较少;有时采用作品分析的方法,是更加本色的批评方式;有时以专题论文形式对现实主义文学大师进行评说,他们的文学实践经验构成了胡风现实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成为他从事理论思考、献身革命事业的精神源泉和动力,其批评角度是仰视型的,贯彻着"主观战斗精神",同时有较高的审美水平,--这是由胡风强大的审美人格力量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杰出的文艺理论家,胡风曾以其极为鲜明的“异端”色彩震惊和影响了中国文艺界达半个多世纪之久。当人们从长期的批判与声讨声中苏醒过来并开始对g胡风理论进行理性z反思的时候,却感g到了胡风理论的独g特性质及其命名的渲大困难。在包罗g万象的“无边现实注义”(法国哲学家g加洛迪语)概念之计,许多学者曾经g试图使用有失妥当g的“主体的现实主g义”、“深层的现实g主义”、“心理的现g实主义”、“体验的g现实主义”等随机5性概念给胡风现象g以理论定位,却导致了更大的模糊性与分歧性。本文认为,胡风理论是形…  相似文献   

12.
胡风理论对七月派小说作家创作有深刻影响,这在路翎《饥饿的郭素娥》中得到“理论与创作”的互动性表现.对比思考路翎与纪德小说创作的差异,可以看到,“胡风理论”在开拓出路翎“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叙事同时,又对路翎小说创作的发展带来束缚.直接影响了七月诗派形成的胡风理论,难以承担七月派小说发展之不足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蒋承勇  马翔 《浙江社会科学》2012,(4):99-104,158
作为一种叙事方式,博尔赫斯小说中的“东方想象”承载了异国情调的符码,其鲜明特征是:用东方主义的话语,讲述和编织以西方世界为视点的故事,将西方中心主义内化于东方式的话语表达机制中;在对“东方”的想象与改写中,作者习惯于用人类学家或种族志学者的视角去看待异质文化,流露出“欧化”知识精英的优越感.博氏的这种东方主义话语具体呈现为三种话语策略:历史虚构、镜式书写、启蒙范式.  相似文献   

14.
<正> “主观战斗精神”作为胡风文艺思想中的特定概念,是一个涉及面很广,内涵和和外延都颇为丰富、复杂,具有整体性的概念.以往人们对它的理解、认识和批评,缺乏一种宏观、整体的认识和把握,缺乏多角度、多侧面的体察和观照,特别是缺乏美学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我认为,对“主观的战斗精神”的重新认识和评价,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进行.首先,“主观战斗精神”作为胡风现实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它在哲学思想上究竟是宣扬了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还是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这是我们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5.
在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被我们神圣化和体制化的时代,胡风与秦兆阳的理论抗争是两个标志性的理论事件。作为理论抗争,两人观点有相似处也有差异。差异主要体现在对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核心观念的评判上。胡风完全赞同;秦兆阳部分赞同,同时有重要质疑。两人的理论差异包含着个体文学家与文学历史、时代话语和文化环境的复杂关系,今天仍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不同时期对于五四文学语言欧化白话现象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对五四文学语言的看法。无论理论倡导,还是作品语言,欧化白话现象与五四文学语言建构都有着内在密切的联系,形成了五四文学语言最为显著的外部特征。欧化白话现象的五四文学语言以强大的话语力量,"决裂式"带来了中国文学价值体系与精神特质的现代重构,开拓了中国文学语言的现代诗性空间,直接表明了中国文学思维方式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遗产与胡风的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新宇 《齐鲁学刊》2008,6(3):136-143
作为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事件,胡风的悲剧与鲁迅的遗产密切相关:鲁迅生前结怨甚多,胡风承载了许多恩怨;在鲁迅精神已经不合时宜的时候,胡风执著地继承着鲁迅精神;在文学的发展日益远离鲁迅的时候,胡风执意坚持鲁迅的方向;在知识分子独立人格日益失去生存空间的时候,胡风仍然试图像鲁迅那样立足于文坛。这一切构成了胡风与时代环境的矛盾,从根本上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8.
<正> 胡风是一位具有鲜明个性的文艺批评家,他的文艺美学思想是现实主义的,他倡导真实生动地描写现实人生。但他的理论并非一开始便达到成熟,而是有一个内在发展过程。本文拟对其美学思想的发展轨迹作一粗线条的描述。一、对非现实主义观念的批判胡非以对非现实主义美学观的理论反思和批判作为起点,开始了对文艺本质问题的探求。胡风于1934年写了《林语堂论》。这是他从事文艺批评活动的第一篇重要论文,其中心在于剖析由克罗齐影响而产生的“艺术即表现论”。作为“五四”运动的先锋战士,林语堂曾经有过“浮躁凌历”的黄金时代和光荣的往昔,最后却在革命低潮时,“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对人生和社会表现出漠然态度。胡风认为,这是林语堂用克罗齐美学  相似文献   

19.
胡风文艺思想与左翼文学理论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胡风 反对现实主义只是反对某种概念化的表达方式,并不反对现实主义本身。胡风与左翼作家的 不同是方法论的而不是世界观的。比较而言,胡风对西方批判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理论 持有保留态度。  相似文献   

20.
胡风的《论现实主义的路》拒绝用存在决定意识的一般性原则去阐释文艺问题,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化自然”与实践观点,从对感性直观、主观精神、搏斗等概念的论述入手,强调了创作实践在文艺活动中的作用,创立了以“主客体互动”为中心范畴的理论模式。同时论述了与创作有关的创作对象、知识分子和人民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