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文论既是知识,也是思想。从思想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文论有助于中国文论的整体自觉。中国古代文论思想性包括学科、学术、文化和社会维度。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古代文论学科反思与拓展中,这些都有体现,并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中国古代文论学科话语已经进入了不同于单纯知识的新发展态势,即后古典范式转型。在这一范式转型中,知识学、方法论、价值观、精神性构成其核心内容,学科反思、学术反思、文化反思与社会反思构成其主要方向。从知识到思想的后古典范式转型,对中国古代文论学科、当代中国文论研究以及文化复兴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民国时期新学术范式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转型和学术创新的重要时期。新话语模式、新的思维模式、新的学术精神、新的学术方法的相继确立,标志着代表现代学术转型的新范式的确立和学术界对这一范式的认同与遵循。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的人文学术经历了两次范式转型,一是从民国学术到共和国学术的丕变,二是从“以阶级论为纲”的学术形态到“以现代化为纲”的学术形态的变迁,近年来,人文研究已进入第三次转型,即从“以现代化(西方化)为纲”向“以本土化(中国化)为纲”的方向性转变。第三次转型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主旨,要求学术扎根于中国社会和现实土壤,直面并回应时代问题。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为哲学社会科学如何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回信指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回答好这一重大课题,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值此回信一周年之际,为深入贯彻回信精神,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致思于如何凝练基于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问题的学术概念、理论、思想,如何创建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范式,以期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4.
中国转型经济研究的文献回顾与理论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经济转型的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体制模式与改革方案设计的改革探索期;体制转轨与改革重点突破的转轨明确期;体制确立与改革攻坚的转型深化期。与这些阶段性进程相一致,中国经历了转型经济和转型经济学的双重成长,一方面,中国的转型经济走出了一条独立探索的成功道路;另一方面,不同发展阶段的文献点评和观点争论揭示了中国转型经济学的成长历程。转型深化期是社会矛盾和难题的凸现期,也是中国转型经济崛起的辉煌期;这个时期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学术研究的独立性与经济学范式的自主性,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经济转型实践模式的概括和总结,避免被西方转型研究的范式和问题所诱导,在中国转型经济的深化发展中体现出转型经济学的中国特色,在中国特色的转型经济学发展中实现中国转型经济的崛起;开创成功、辉煌的中国经济转型模式和转型经济学。  相似文献   

5.
曾军 《人文杂志》2006,(2):99-103
在当代中国的都市文化研究中有两个基本的范式值得特别关注,一个是人文主义范式,一个是科学主义范式。当中国进入到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始新一轮的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城市化进程时,都市文化的科学主义范式并未与之同步展开,对之作出积极回应的是来自文学艺术和人文学术领域里的人文主义范式。上个世纪90年代末新世纪初,以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地区为代表的中国城市带和以北京、上海、深圳为代表的现代都市日渐成形,都市文化成为城市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刺激了都市文化研究科学主义范式的兴起。但是,这两大范式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都面临着难以克服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在传承技艺与原创法度之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有异乎闲谈的肃穆。它有明确的目的 ,同时也要求有严格的根据 ,因而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和根据观念下进行的思维活动 ,两者形成学术研究范式。可以说前者是社会历史性的 ,后者是逻辑性的。社会学术价值观念引导着学术研究方向 ,而理性的根据观念规范着思维形式。因此 ,学术的面貌和兴衰系乎学术范式 ,正确辨察并建立合理的学术范式是学术繁荣的前提条件。一、思维处境决定学术范式在理论上 ,有多少种学术价值观念就有多少种学术范式 ;同时 ,有多少种根据观念就有多少种学术范式 ;按照有机组合的可能方式 ,学术范式的可能性种类决定于根…  相似文献   

7.
贾红莲 《江汉论坛》2003,2(9):64-69
自19世纪中叶,中国传统哲学范式发生了近代转型。传统哲学范式近代转型的基本路向有三个:一是今古文经学之争,二是“中体西用”之说的萌芽揭开了中西方哲学此消彼长的序幕,三是新的社会进步思潮相继出现,并与意识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宋明理学相颉颃。中国哲学史上这种哲学范式的近代转型的完成应该说是完整的。通过转型,传统哲学丧失了它的主体地位,经学、理学渐成为历史性的概念,由主题变为背景,它的存在退隐到思想界的边缘。而西方哲学的观念、问题、方法和典范逐一进入到学术话语的中心地位。通过近代在哲学范式上的启蒙、反省和清理,既带来了传统哲学的部分解构,也促成了新的哲学范式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范式演进的角度回顾了20世纪中国学术现代转型的进程,概括了不同历史阶段学术主导范式的更替,勾画了从进化论范式的勃兴、到进化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范式并存、再到历史唯物论的范式独擅和今天重建范式的基本线索。同时特别指出,对科学理性作为真理或作为方法的两种不同理解,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范式的形成、学术的发展道路和科学理性自身的遭际。论文还在这一长时段的视野中,对新时期以来的“方法热”、“国学热”、“人文精神”讨论、自由主义思潮和百年学术史研究等现象作了简要评估。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政治哲学无疑处于初创阶段,研究范式的讨论对于该学科沿着规范轨道生长具有重要的学科价值。哲学的实践使命与学科特质决定了范式问题的真正解决有赖于问题范式的形成。关注、解读中国问题是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范式所以可能和得以建构的基本学术路径。解读中国问题,可以从哲学高度认知,从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境遇定位,从当代中国人性的发展状态观照,从社会公正的角度揭示。中国问题在于现代性的缺乏的根本特质决定了打通问题进入范式并形成问题范式之通道,以理性多元、立宪民主和公民理性为基本维度的公共理性成为极为重要而有效的理念诉求。以此为范导,立足中国语境,可以也应该构建起以问题为中心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文学阅读理论经历了从文学欣赏到文学接受再到文学消费等三次重要的范式转型。社会生活尤其是文化生活的改变无疑是导致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的根本原因,文学状况发生改变则是引起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的直接原因。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带来了文学史的改写和文学要素重构等一系列深层次的文学思想变化。对于文学阅读理论范式的流变,我们既要看到它适应时代要求方面的积极价值,同时也不应回避其理论原创性先天不足和在理论借鉴上未能真正中国化等内在缺陷。在21世纪建设中国文学阅读理论时,我们必须增强回应现实的问题意识,秉持多元共生的建构姿态,自觉融汇理论的民族色彩。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文学阅读理论经历了从文学欣赏到文学接受再到文学消费等三次重要的范式转型。社会生活尤其是文化生活的改变无疑是导致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的根本原因,文学状况发生改变则是引起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的直接原因。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带来了文学史的改写和文学要素重构等一系列深层次的文学思想变化。对于文学阅读理论范式的流变,我们既要看到它适应时代要求方面的积极价值,同时也不应回避其理论原创性先天不足和在理论借鉴上未能真正中国化等内在缺陷。在21世纪建设中国文学阅读理论时,我们必须增强回应现实的问题意识,秉持多元共生的建构姿态,自觉融汇理论的民族色彩。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和现代学术转型的关键时期,唯物史观对于这种转型影响巨大。在唯物史观的影响下,学术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对象和主体、重心和功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学术视野、新的学术研究范式、新的学术气象和风格开始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得以开启,唯物史观学理的科学性、变革社会的革命性、实践运用的创新性进一步彰显和认同,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枝独秀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崭新局面开始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开始构建。陈独秀、李大钊、艾思奇、毛泽东、瞿秋白等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国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回顾反思这一进程,既有巨大成就,催生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学术大师,产生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有不少教训。展望未来,解放思想,反对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反对偏执一途的学风,客观辩证实践看待、分析、研究和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合理走向。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上半叶开始,一种近乎普世性的现代主义发展潮流的诸多弊端日渐显露,并逐渐由强盛走向危机.这一危机最终导致了一种作为迥异于现代主义哲学范式的后现代哲学范式的出现.后现代哲学范式转型包括理论场域上从思辨世界向生活世界的转型,叙述方式上从独白模式向对话模式的转型,以及形态聚焦上从共时向度向历时向度的转型.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当中,我们也将同样不得不面临现代性的诉求和与之相偕而来的现代性危机问题.因此,作为时代精神表征的中国哲学在进行当代建设过程中,也需要在从事从前现代向现代转型的同时,自觉地对现代主义思维范式进行一种新的反思,从而在西方哲学、马克思哲学以及中国古代哲学等研究领域开创一个由现代主义的思维范式向一种后现代的思维范式转型的新的理论时代.可以说,只有认识到这一理论转型的需要,我们才能使中国哲学建设跟上时代步伐并与当代人类哲学接轨,我们才能使中国哲学的发展提升到战略性发展的思考高度,在永葆其哲学的批判性和使其成为"时代的先声"的同时,为中国哲学发展迎来又一个新的"理论春天".  相似文献   

14.
企业制度变迁与社会结构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俊一 《学术界》2001,(1):46-57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人们对这一重大历史“转折”所进行的反思 ,形成了一个研究理念上的“范式”———社会转型期。在这一“范式”的制导下 ,理论界关于“社会转型期与———思考”的文章日见增多 ,但对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成因 ,进行微观机制的探讨较为鲜见。因此 ,笔者拟从在中国具有特殊地位的组织形态———企业入手 ,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和企业社会学的基本理论 ,分析企业制度变迁对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要素变迁的影响 ,讨论中国式的社会结构转型的基本特点 ,以求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15.
中国政府社会福利责任:理论范式演变与制度转型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责任是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创新和转型发展的核心议题.政府社会福利责任理论有两个主要范式:工业主义范式认为政府社会福利责任的建立是对家庭和社区功能的孙充;公民权利范式主张公民接受社会福利权利和政府社会福利提供责任呈对应关系.中国在改革之前和之后的一段时间实施的是政府高度干预社会、小政府责任的补缺型社会福利,是典型的工业主义范式.中国社会福利制度转型要从工业主义范式转向公民权利范式,建立组合式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  相似文献   

16.
编者按:近代的中国自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后,经济、政治、文化、学术等各方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先进的知识分子们面临危机局面,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思想历程。在这一思想历程中,中国传统的学术与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转型,新的历史观取代旧的历史观,新的道德观取代旧的道德观,新的学术方法取代旧的学术方法,是整个中国近代的思想特征。这一系列的转型,其核心都是救亡图存。本期刊发的这一组专题讨论,从  相似文献   

17.
社会网视域下的农民工求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网"已成为学术界关于转型中国农民工求职研究的主流分析范式,这一"范式"主要从"关系网"与"社会资本"两种视角分析农民工的求职过程,学者多把农民工的"社会网"视为其求职的先在结构约束或条件,忽视了农民工在求职过程中有意识建构"社会网"的行动选择。  相似文献   

18.
改造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式转换,是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基本态势.范式转换是一个隐喻,它根源于中国的现代化以及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喻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已取得的实践理性的唤起和人的理论自觉这两个主要成果,催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个性化研究和学术的民间化,并将通过个性化研究和民间学术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19.
人文学科与20世纪中国学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20世纪中国学术史的研究越来越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课题。在回顾与总结百年学术的基础上,追寻中国现代学术的踪迹,描述知识增长的历程,并作出我们当代人的检讨与反思,这对于推动当前乃至21世纪学术的繁荣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不过,勃兴于世纪之交的学术史研究,还有另一层含义,这就是它昭示着中国现代学术范式的转型。发端于80年代的学术观念的变革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到90年代,便演化为对于学术规范的深入而持久的讨论;对于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的热烈争鸣,以及对于本世纪大批学术经典、名著的整理出版。这些运用新观念、新方法的实践,无疑催化着新的学术范式的形成。在此背景下的学术史研究,往往成为新旧范式激烈竞争的形式。新范式正是借助于对历史的反思与重新诠释,来争得横空出世的权利。如果说发生于上一个世纪之交的“史界革命”,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第一次证明了这一点的话,那么我们对于当前的学术史讨论理应抱着更加热切的期待。设立“20世纪中国学术史研究”专栏,是我们多年来的期望,本期终于推出。我们期盼着广大读者的支持与批评。  相似文献   

20.
“社会转型”理论的再构与创新发展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杜会转型”理论是一个关涉社会发展范式层面的理论,今天它已成为研究中国现代化社会变迁的理论支点。但由于这种范式是对“早发”国家现代化历程所概括出的发展范式,故显得已容纳不下中国今天的现代化发展要求了,也就是说现有的“二分范式转型论”的“单层转型”的模式——“从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型”理论,已不能成为研究中国现代化变迁理论的支点。因此,我们必须赋于“社会转型”概念以新的内涵,即用“三分范式”的“社会双重转型论”来代替现有的“社会转型”理论。我们认为只有这样的分析框架才能够为我国现实中业已存在的“农业——工业——信息业”三元结构的共时态发展和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协同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并成为真正社会转型理论的支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