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艳春 《学术界》2001,(1):177-182
陈平原先生的《数码时代的人文研究》 (见《学术界》 2 0 0 0年第 5期 )读后浮想多多。从临床医学院来到北大中文系 ,尚不足一年。也许我连“人文研究”的大门都未窥着 ,更别提登堂入室了。以我的才情与学养 ,深度与广度 ,都不足以应对当前人类这一最严峻的挑战或最伟大的机遇———“数码与网络”问题。作为身处历史中的一人 ,作为一个曾经和正在被挤压在“文理”之间的普通学子 ,我只能写出自己浅淡而切肤的体验与感触。半新不旧———我们如何“冲浪”  如果仅就生理年龄而论 ,这些 2 0世纪末人文学科的在读研究生 ,多半出生在 70年代…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是一部言情小说。“言情”就是高扬人类的自然情欲和自然需要,从而否定由社会和文化规定形成的理性桎梏。“情”指人的情感生活。而情感生活被否定之后,人的存在事实上就被否定了。所谓“悲剧”就是以对人类的情感的否定而产生的悲观主义性质的作品。《红楼梦》的悲剧性在于,作者用一种“色空”的悲观主义哲学描述了一群青年的情感和心灵被毁灭的过程。情感的崩溃引发了他们心智的错乱,心智的错乱引发了他们生存能力的瓦解,从而由个人的崩溃引发家庭的崩溃,由家庭的崩溃引发社会的崩溃。这种恶性扩散性崩溃就是《红楼梦》彻底的悲观主义。  相似文献   

3.
<正> 人的素质问题在改革的时代被突出地提到人们面前,因为人类社会发展史证明:“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予历史以巨大影响。”(《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  相似文献   

4.
恩古吉·瓦·提安哥是20世纪非洲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其长篇小说《大河两岸》《一粒麦种》以及《碧血花瓣》都以肯尼亚最大的部族——吉库尤族的生活为背景。除了在作品中融入肯尼亚本民族语言吉库尤语之外,恩古吉还用象征手法反映肯尼亚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同殖民统治者进行斗争的情况以及肯尼亚新近独立后到来的各种政治、经济问题。文章通过发掘三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进而论述象征手法如何凸显作品主题和刻画人物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5.
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写道:“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一精神的掌握的。”①很显然,马克思在这里主要是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提出和说明“掌握世界的方式”这个命题的,但是这个命题蕴含着比思维方式更丰富、更深刻的内容。它既说明了人类精神在掌握世界过程中思维方式的多样性,同时也揭示和突出了人类精神在掌握世界过程中的能动特质。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人对世界的掌握”表现的是人同世界…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客观真理”?对这个问题,我国理论界及现行的大专院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中均有权威性的阐释和论定。例如: 刘延勃等人主编的《哲学辞典》对“客观真理”的表述为:“指真理的客观性,是人的认识所正确反映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高清海主编的《文史哲百科辞典》关于“客观真理”的解释是:“表示真理性质的哲学概念,指其理包含有不依赖于主体和人类的内容”。 于恩滋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十讲》对“客观真理”的含义概括为:“一是指真理包含有不依赖人或人类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内容;二是指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恐怖、焦虑心态试探--现代恐怖电影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恐怖电影是当前娱乐界一个有趣的现象。它们不涉及爱情 ,只关注人类恐怖心理。没有爱情的浪漫道别 ,只有让人心惊肉跳的悬念和危机 ,对死亡的期待和恐惧感 ,所以有人称这些电影为惊悚电影。恐怖电影反映了现代人的一种恐惧焦虑心理。对人类在宇宙中孤独地位的焦虑 ,对社会道德的焦虑 ,对工业化时代科学技术的焦虑和恐惧 ,对恐惧的恐惧 ,对焦虑的焦虑。19世纪和 2 0世纪的哲人们一层层割去了人类幻想的保护墙。在达尔文《物种起源》发表 ,尼采大叫“上帝死了”的时候 ,人类心灵的归宿就被斥为海市蜃楼了。现代科技从 19世纪工业革命开始 ,掀…  相似文献   

8.
柯云路是一个有一定知名度的小说家,最初是他的长篇小说《新星》被改编为同名电视连续剧,创下了有史以来电视连续剧的最高收视率。现在,他又以《大气功师》、《新世纪》和《人类神秘现象破译》三部曲再度扬名。前两部被称为“柯云路样式”的“科学哲学小说”。后一部则是“破天荒的、惊人的”理论专著。这三部曲的共同点是研究气功、人体特异功能,核心成果是提出了“人体——宇宙学”。  相似文献   

9.
人类无时无刻不在憧憬着幸福的未来,亦无时无刻不在忧患中度过。人类社会发展史,交响着幸福与忧患的变奏曲。中华民族在忧患中发展,《周易》思想在忧患中产生。正如《周易·系辞》指出:“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之故。”《周易》教人“明于忧患”,“外内使知惧”,表明人类生活每前进一步都会有坎坷,会有暗礁,有出乎意料的风云变幻,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周易》使人正视忧患,及早预防,善鉴往事,免蹈复辙。  相似文献   

10.
女娲传说史实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女娲“炼石补天”、“为女婚姻”、“为女正姓氏”、“搏士为人”等传说,流传很广。就史籍来说,最早见于《列子》和《淮南子》,皇甫谧《帝王世记》及司马贞《三皇本纪》等因之。此后历代古史学家和文人们,论述者益多。这些传说究竟反映了些什么真实历史内容,汉魏以来,很少为人们所重视,常被当作“虚妄”、“荒幻”的无稽之谈。远古人类在和自然界长期斗争中,不断地战胜自然,改变社会生活,改变世界。他们追念、歌颂祖先们的苦难和胜利,对现实生活怀着无限憧憬和幻想。他们通过这种追念、歌颂和幻想的不断复述过程,创造了许多神话传说。神话传说固然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夸张性,有其虚幻不符实际及与宗教唯心主义互相纠缠之处;但是,确也反映了人类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和自然斗争的一定的真实的历史内容。女娲“炼石补天”、“搏土为人”等神话传说,我们如果能应用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深入研究,是能探索出一定的其实的古史内容的,绝不是什么毫无所据的“不经之谈”。  相似文献   

11.
《奥德赛》回乡主题的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马克思誉为“人类正常儿童”的古希腊生活,一直以“神人合一”的特点与中国“天人合一”思想形成对照,但从现代思想文化视野看,古希腊世界还具有“物人合一”的特点,正像海德格尔所说:古希腊人把世界视为由“天地神人”构成的“维一的四位整体”。这个特点在《奥德赛》的回乡主题及荷马对这个主题的独特描述中得到了鲜明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被缚"的女人--浅析《荷马史诗》中的女人群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权华 《云梦学刊》2002,23(6):71-73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西方多种文学传统的源头。这部人类童年时代的作品一开始就显露这样的端倪:女人是不自由的,女人的“被缚”了。女人的“被缚”可分多种情形,它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被缚”女人的塑造对后世文学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政 《兰州学刊》2010,(5):158-165,177
在对原始人类宗教生活的考察中,“人祭”与“动物祭”(即用牺牲的祭典形式)的研究已比较充分;但对“植物祭”祭典形式的清理尚显疏略。事实上,在原始宗教的演进步履中,“植物祭”远比用牲之祭“原始”得多。西方著名宗教文化学者梅叶就曾在他的《遗书》中论述道:“地球上原始居民靠植物性的食物,如野果及禾木科植物生活了二千年,那时他们把最初获得的果实当作祭品献给神灵,洒牲畜的血……被认为是不可宽恕的罪行”…梅叶的观点是正确的。以植物献祭在“动物祭”之前,植物祭是更为遥远的原始宗教现象。下面我们就从《诗经》中的“植物祭”入手,探索一下这种祭典形式的文化遗踪。  相似文献   

14.
说狼     
狼,从来就是人类最凶残的敌人。《韩非子》上说,上古人类“构木为巢,以避群害”,狼就是这“群害”之一。鲁迅的著名小说《祝福》里,那个受尽地主阶级和封建礼教压迫、凌辱的祥林嫂的唯一儿子阿毛,不就是被狼叼走的么?在人类的经验里,狼  相似文献   

15.
“猕猴变人”是关于藏族起源的普遍为人们认同的古老传说。古代藏文史籍《松赞干布遗教》、《玛尼宝训》、《西藏王统记》、《贤者喜宴》、《西藏王臣记》等都记载有这一神话传说。由于近代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所揭示的人类是由古代猿类进化而来的科学结论日益成为一种常识,人们接触到藏族起源的这则神话不免会为“猕猴变人”的想象而叹服。本文拟对“猕猴变人”神话进行探微,试揭示“猕猴变人”神话产生、演变、形成的过程,从一个侧面展示藏族的起源与藏族文化的发展与变化。《西藏王统记》是记叙“西藏人种之由来’较早较详细的史书。该书…  相似文献   

16.
1995年,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元上都文化景观正式被列入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申报世界遗产的《预备名单》。元上都作为蒙古民族精神文化的永恒纪念地以及我国一处重要的“准世界文化遗产”正在被广泛认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遗产公约》指出:“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群、遗址为世界遗产。”它包括文化遗产、文化景观和自然遗产。文化景观又包含了人与自然之间交互作用的形式,是“自然与人的联合工程”。元上都既拥有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又有近现代蒙古民族传统生活与实物见证,还有反映生物多样…  相似文献   

17.
杨巧蓉 《东岳论丛》2006,27(4):38-42
“人类解放”思想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观点,也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思想主旨。在《手稿》中,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考察了人的实践与社会本质,较为充分地说明了人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异化的必然性。历史的产物终究不会是永恒的,马克思通过对私有制与异化劳动的辩证分析,揭示了人的异化劳动的深层次根源,认为异化劳动作为劳动的一种状态必然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被扬弃,人类由此进入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依赖于实践不断生成的运动,它是人类获得解放的最切近形式。  相似文献   

18.
陈坚 《江汉论坛》2002,(6):76-79
本文以胡风对《蜕变》、《北京人》、《云雀》三部剧作的批评为实例,认为胡风剧评的思想以人为起点,突出体现了他“主观战斗精神”的理论体系,郁结着浓厚的新启蒙情绪,胡风因而成为20世纪中国戏剧现代化的一位抗争着的前驱。  相似文献   

19.
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塑造出临危不惧、不屈不挠与命运抗争的“硬汉子”形象,同时也向世人揭示了“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只有精神上的胜利才是真正胜利的深刻哲理。海明威将现实生活的诗情画意与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有机融合,从而创造出一个凸显人类尊严,在厄运的重压下依然昂然挺立、宁折不弯的硬汉典型。他象征着一种高度哲理化的人类精神,一种永恒的超越时空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1.英雄主义和自然主义 近来,“人类中心主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人类中心主义被解释为“一种以人为宇宙中心的观点。它的实质是:一切以人为中心或一切以人为尺度,为人的利益服务,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人类中心主义的批评者们主张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不是存在者的主宰”、“人不是万物的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