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围绕陈望衡先生的论述,探讨“境界”的三方面问题。第一是境界作为审美本体范畴如何可能?它区别于“神韵”、“兴趣”等大量修辞性概念,并且是后者所依附的根本,尤其重要的是境界建基于最高本体“道”之上。第二是审美境界如何生成?从历史发展的维度看它与意境的形成有所重叠,从逻辑生成的角度看它实现了从情象到境界的升华的过程。境界是一种意向性、召唤性的存在。第三是审美境界如何拓展?境界并不单纯地停留在艺术领域,而是延伸到生命存在的维度。本文认为,陈望衡的境界本体论不仅仅是一种美学的追问,更是生存论意义上的价值叩问。  相似文献   

2.
按中国传统的休闲哲学,休闲的本体为适度之闲,闲即各得其分的生命本真,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生存体验。休闲的工夫为适,既指对生存活动和生存方式的适度把握,亦指通过心适达到物闲的境界生成,其深层含义指人在身心欲求得以合乎限度地舒适满足之后,在当下的人生境遇中享受生命之安闲。传统的休闲审美境界分为三种,即遁世境界、谐世境界、自得境界。超然自得是休闲审美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中国传统休闲审美哲学对当代人类生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象"作为一种根本的"观"法或"显"法是张载观照或呈现整个世界的根本方式,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象世界观"。"象世界观"的格局是天地人无所不包的,而张载儒学的本体指的是世界的原象,而世界的原象实际上就是气本原的生象,从另一个角度说也即天之德象,其中太虚象与太和象都是本体蕴生象,道象、神象和易象则都是本体生成象,德象之在人便是合象,由人与天合之合象而得圣人气象。  相似文献   

4.
作为老子哲学的核心、最高范畴,"道"是统一于世界的一种符号或名称,但无法确切地界定.因此老子"道"论存在模棱两可、不可言说等特征.而由"观"入"道"来剖析"观"之本体认识和审美境界,是拓展老子"道"论的实践方式,在老子思想中具有独特地位和意义.通过对《道德经》中"观"在方法论上的洞见探究,来诠释老子哲学中的"观"的本体...  相似文献   

5.
韩非子的本体哲学不能简单地以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予以概括.尽管对老庄、孔孟荀、墨子哲学的吸纳和扬弃,使韩非子的本体哲学呈现出复杂难解的面貌,但仔细辨析可以认为,他的本体哲学是与道家一致的以道为核心的道本论,属客观唯心论范畴,而他建立的一套以道德理为基本框架的宇宙观显然具有自然主义的唯物论倾向.  相似文献   

6.
快乐是人生的最高原则,可人生往往陷入不快乐的深渊,究其原因我们发现“人”这个特殊存在者在追求成为真正的人的时候受累于外在与内在的束缚,特别是在“人化”的搏弈过程中迷失了内在的自我,从而使人的内在心境产生差异,这种心境的差异表现出了人生境界的高低之分,不同的人生境界对快乐的感受就千差万别,因此,要真正达到快乐的彼岸世界我们就必须摒弃外在与内在对人的束缚,从而达到人生的本体境界,唯有如此,人生快乐才可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虽然美学领域反本质主义倾向成为主流,但美学作为一门仅具经验真实性的学科,本体论研究依然是其获得存在合法性的必要保证.陈望衡的境界本体论,是新时期以来中国美学最重要的理论创获之一,其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就美学理论的自身建构而言,它通过哲学本体、美本体、艺术本体的严格区分,为美学学科确立了独立的立论基础和专属的研究区域;二是就其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关联而言,它赋予了中国传统的境界说现代理论形态,使原本只对艺术有效的概念向自然、人生问题敞开;三是就中西美学的会通而言,它以境界贯通中西,使其由被民族和地域限定的命题跃升为具有普世价值的命题.但同时必须指出的是,境界本体论无论其理论构成还是对其现代性的认知,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哲学的本体观念与西方哲学的本体观念有本质的区别 ,中国哲学的本体是虚位 ,而西方哲学的本体则往往是实辞。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观念的形态根源于中国先民的天道观念。中国先民的天道观念规定了中国哲学的本体观念趋向于“虚位”的观念和理道规律系统的观念 ,同时也规定了中国古代哲学建立哲学本体的生存论的反思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朱熹哲学思想的基础是易学本体论。本文对朱熹早期易学本体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作了考察 ,揭示了朱熹如何将易学本体论作为他整个哲学思想之基础的历程 ,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传统中国哲学家是如何通过《易经》领略大道并建立思想体系的  相似文献   

10.
王学海 《云梦学刊》2015,(1):113-119
精神科学的社会诠释,对应的是发展的社会现象。在经典与网络新文的矛盾与争执中,有着更高更远层次的重新审察与超前诠释。在人类的差异相处中,让生活实践跟上先进思想,以"有趣"之美育力争精神志向的和平转型,让诠释更具新的社会生命的张力。文化情境就是精神绘画的意境,在一个力求使权力高度警觉、人文价值倍加关注、学术立场高度清醒的"三统一"的场域里,历史与当下给出的平台,也更能使人得到应有的理解与旨趣新的所向。  相似文献   

11.
12.
试论审美教育的本体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涧 《阴山学刊》2002,15(1):88-91
人的美感价值并不是审美教育的本体价值。审美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实践活动 ;满足个体审美需求 ,是审美教育价值的重要标志 ;对个体审美经验的尊重 ,体现了审美教育的价值取向 ;构建完美人格 ,是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立足于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的两极 ,经过具体活动 ,逐步接近于完美人格这一最佳交汇点  相似文献   

13.
形式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不是美学和文艺学的一般概念,而是关系到审美和艺术的本体意义上的概念。本文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两个层面中,从艺术形式概念在西方和中国的历史形态出发,归纳并阐释艺术形式的基本逻辑形态,并从符号学的意义上对艺术形式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作出总结。  相似文献   

14.
苟小泉 《人文杂志》2007,(2):126-130
陈白沙本体论哲学强调的“自然”特征,根本上是为了指向本原,在本原的“自然”中获取“自得”的感应,从而透出“虚明静一”之心的感应性的诗性本体来。如何由“自然”求“自得”,白沙没有按照朱学路径,而是通过独特的“静坐”工夫的实践,“从静中坐养出个端倪”,对此心层层剥离,层层提升,最终透现“虚明静一”之心,敲开了“自得”之门,完成了对“诗心”之培养,从而成就一诗性本体来。白沙通过感应性的诗性本体,以“诗心”感物,便无不是鸢飞鱼跃。“鸢鱼”境界,即是诗性本体的呈现。  相似文献   

15.
道与美本体     
老子美学观是从道本体中推演出来的。老子予道以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味 ,奠定了中国美学的逻辑基点。从道与物的关系上 ,庄子进一步阐释了老子关于道的周而复始的特性 ,明确了主体观照道时所产生的审美心境 ,老庄的道论为道家美学的历史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得意忘言是道境之美的体现 ,玄学美学是老子之道在美学上的翻版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有无哲学"从根本上说虽然是个彻头彻尾的假问题,但因为关于此问题的讨论所引起的对中国哲学自身特性、品质及走向等问题的关切却是越来越多,已然成为中国哲学界关注的重大学术问题。中国哲学如何走向未来?是思想理论上的完善,还是建构一种新的哲学?抑或在中、西、马的对话中成就"金身"?这里编发的几篇文章正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上述问题所发表的独到看法,希望它能成为引玉之砖,引得更多同行参与讨论,共同为化解中国哲学的困境贡献智慧!  相似文献   

17.
网络文学超越传统的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逻辑预设,以时空仿真和灵境互动在赛博空间里演绎虚拟真实,以实现艺术本体的诗性创生。网络文学的学理构建需要探析符号中介与艺术本体、技术语境与诗意创生、数码生成与主体创造等层面的异变方式与逻辑关联,以廓清“虚拟与真实”的艺术边界,解决其艺术存在论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佛学非本体的本体诠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佛学的本体观念与世界上大多数哲学都不相同 ,它是一种非本体的本体论。它以缘生为理论基础 ,否定外在的本体 ,并以性空为实相 ,顺化而为实相非相的本体论。建立在缘生基础上的因果论 ,多因多果以及因果无限延续 ,不仅凸现了非本体的倾向 ,而且置因果必然性于条件偶然性的架构之中。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之辩 ,进一步说明非本体论超二元对立的思维基础。言不可言之趣 ,说不可说之理 ,则是佛家非本体的本体诠释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从自然之象到意中之象,进而成为艺术之象,这是艺术创造者凭借对客观自然的情感感受,进行艺术构思和艺术创造的升华与飞跃.观物取象则是这一过程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基本的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20.
今天,学人多用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指示中西哲学文化的差异,似乎并不得要领。汉人董仲舒伸张先秦儒学提倡“天人合一”,西人海德格尔责难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天人相分”(实即“存在与存在者的分离”)。但是,中国的“天”远不是西人的“天”,西方的“人”也不就是中国的“人”,董氏与海氏都是在各自的文化立场上说话的,若引为论据,总不免要指鹿为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