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不仅注重道德伦理实践,而且具有表现为理性思维的形上之学。以“道”为理论核心的《老子》哲学就是中国形上学思维的最早表现形式。“道”是《老子》哲学确定的宇宙本体。《老子》哲学中的“道”是一种可以称为“无”的客观实在,是有与无的内在统一,是万物发展的宏观场合。“道”的观念的确立奠定了中华民族理性思维的基石。  相似文献   

2.
论老子思想的方法论性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乔凤杰 《中州学刊》2003,(3):138-141
该文认为 ,在《老子》一书中 ,老子首先确立了具有最高智慧的“道”的存在 ,并在对“道”即天地万物的运动规律“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进行论述后 ,提出了“自然守弱”的方法论。《老子》中所论及的“无为”、“不争”等 ,均是“自然守弱”方法论原则在各个领域的具体运用。老子的方法论 ,基于哲学的分析 ,落实于具体的实践 ,实现了形上与形下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3.
王晋卿 《江海学刊》2023,(5):103-112
春秋以降,以重视视觉为特征的广义形名思潮兴起,成为诸子学说形成的重要背景。《老子》提出了“为腹不为目”的主张,自觉走上了超越视觉的形上之路。从“视之不见”到“吾以观复”,从“光而不耀”到“玄之又玄”,从“物形之”到“执大象”,《老子》中的视觉语词、视觉表述一再显示其对视觉的反思、批判与超越,即超越对象化、形式化、客观化的修道、在世、为政。在超越视觉的同时,《老子》重视基于味觉、触觉的存在方式,主张“味”道、“守”道,并以合道的方式在世、为政。《老子》哲学所开辟的超越视觉的形上之路为反思高度形式化的现代社会、探索中国哲学自身话语等重要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相似文献   

4.
韩非思想的独特之处,就是对《老子》哲学的吸收和运用。本文以《老子》中的道论、对规律的认识、无为、愚民思想为出发点,浅谈韩非政治思想对《老子》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老子西行传道考罗尚贤老子是人类历史上哲学的拓荒者、杰出的思想家。他的著作《道》和《德》,后人合称为《老子》或《道德经》,仅五千余字,其所阐述的思想,却如永不消逝的怪影,游荡在人间。虽有人试图疏远它,摆脱它,却总是无法离开它。真是“天纲恢恢,疏而不失”...  相似文献   

6.
道与演化——老子自然哲学推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对其哲学最高范畴道的论述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宇宙演化思想形成奇妙对照,西方科学界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向往主要来自于对老子哲学的深层理解。老子《道德经》中对道的有关论述描述了一幅宇宙从无到有演化的图景。  相似文献   

7.
作为老子哲学的核心、最高范畴,"道"是统一于世界的一种符号或名称,但无法确切地界定.因此老子"道"论存在模棱两可、不可言说等特征.而由"观"入"道"来剖析"观"之本体认识和审美境界,是拓展老子"道"论的实践方式,在老子思想中具有独特地位和意义.通过对《道德经》中"观"在方法论上的洞见探究,来诠释老子哲学中的"观"的本体...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文本,《老子》包含着多重哲学观念。本文从道与名、有与无、无为与为、本然之“在”、天与人、美与善等方面,对《老子》的哲学思想作了考察,由此具体展示了《老子》关于道及人之“在”的沉思以及这种沉思的所见与所蔽。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道”是一个常见的哲学范畴,先秦时代的许多思想家多有论述。但是,他们都忽略了道的形上层面。而真正赋予道以形上的意义,则首推老子。那么,在老子的哲学中,道指什么?它的特征、功能是什么?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又怎样?本文就拟从上述方面对“道”做一些浅陋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老子》一书中道的内涵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是老子哲学的一个核心范畴,它在老子哲学中既有主观的形上心灵境界之义,也有客观形态的超越的形上实体之义。这两种含义引导出了庄、王道家与道教两条不同的发展之路,并由此而形成儒、道、佛对道的用同理解。  相似文献   

11.
《道德经》蕴含着丰富深刻的"天人合一"整体思想、"损有余而补不足"的生态平衡思想、"知止知足"的生态保护思想及"贵身、爱身"的热爱生命思想。这些建筑在自然规律上的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思想与现代生态学观点有着深刻的相通相容性,是建设现代生态文明与低碳社会的可资借鉴的重要思想资源和进一步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李延仓 《文史哲》2007,(4):29-34
庄子哲学在整体上表现出一种"贵道贱物",即强调道体"自然"而物不"自然"的倾向。郭象、成玄英分别从玄学、道教重玄学的视角注、疏《庄子》,改变了庄子对"自然"的理解。郭象《庄子注》解构道体,宣扬"物本自然";成玄英则不仅肯认道体"自然",又主张物性"自然",表现出一种二元的"自然"观念。  相似文献   

13.
老子《道德经》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虚静在《道德经》中不仅是种状态美,而且是种境界美。以虚静为美反映了老子悟道、合道的审美理想,这是他所处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审美思维的折射,浓缩了真善的特质,表现出他对自然、社会、人生之美的渴求,蕴含了对异化文明的批判,为后人寻求美的生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杨卓 《河北学刊》2012,32(2):31-35
从哲学发生角度比较玄学与儒学的异同,可以发现二者在自然伦理和社会伦理方面的属性差异。魏晋士人越过式微的汉代经学化儒学,重拾先秦人本主义儒学的精神内核,将心灵的中和蕴藉作为联结点,将儒学与老庄学说相结合,从而构成了魏晋玄学。  相似文献   

15.
老子“自然”观中的和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突破了人们世俗的狭隘眼界,以更广阔的视域去探寻人们欲望和意志背后的深层的生命基础和活力,提出了以"道"为宇宙万物的生生之本,以"自然"为道的核心内容,以"无为"为人类社会的实践原则的哲学,揭示了"自然无为"与"和谐"的内在联系,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姚鸿健 《文史哲》2002,3(5):120-123
管理系统的生命力在于开放和不间断地创新 ,创新必须遵循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因势权变方法。权变哲学充分继承了古老的东方式军事与治国智慧 ,权变方法论的哲学基础既是唯物的 ,又几乎包含了所有的经典辩证法思想。权变哲学主张科学的管理是“有定格论”与“不唯定格论”的统一 ,重在情势。  相似文献   

17.
路红梅 《殷都学刊》2007,(2):149-152
以"道"为圭臬,老子将人生境界区分为俗人境界、圣人境界、赤子境界三个层次。俗人境界是与"道"相悖的境界;圣人境界是几于"道"的境界,其重要特点是"啬";赤子境界是同于"道"的境界,其根本特征是"自然"。赤子境界体现了老子对人的终极关怀。实现人的自由个性及宇宙万物的平等、自由、和谐是赤子境界向人们昭示的人生最高价值。  相似文献   

18.
大众文化中的“形而上学”,是一种与辩证法相对立的、错误的乃至反动的思维方式,是一切“左”、右倾错误思想和政策失误的方法论根源。这种认识并不符合恩格斯的本意,是对“形而上学”片面的“错认”。实际上,作为宇宙观的“形而上学”与作为思维方式的“形而上学”是不同的,作为思维方式的形而上学是辩证思维不可或缺的基础。它不仅在近代西方发挥了革命性的进步作用,而且在今日中国的市场化、民主化、法制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19.
雷蒙德.威廉斯在考察了阿诺德和利维斯关于"文化"的思想后,另辟蹊径进行"文化"研究,他把文化归纳为理想型、文献式和生活类三种形式。在雷蒙德那里,文化不再单纯是一种文本式的概念,不仅仅反映社会实践,而且使社会实践合法化,使之理想化给与其形而上的支持,文化将逐渐成为对工业资本主义批判的一样武器,它开始对人的能力的整体性、均匀性,创造性和全面发展做出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