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由于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内在差异和对西方现代思潮的盲目引进,"五四"以来所倡导的科学的理性精神与同期引进的西方现代反理性哲学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难以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新感觉派作家的创作中,便突出地表现为理性与非理性的杂糅,也就是作为一种自觉创作动机呈显态存在的非理性与作为不自觉流露呈潜态存在的理性的交融.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新感觉派的作品重新进行解读,以揭示它们真正的现代主义面貌.  相似文献   

2.
在跨越世纪之际,处在历史与现实交汇点上的中国知识分子,常常考虑这样一个问题:近代以前中国文化在基本上走自己独立路子的情况下曾长期站在世界前列,而为什么在近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却大大落后于西方呢?在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又有赖于哪些文化因素呢?本文不打算全面地讨论这些问题,而只是对上述问题所涉及的东西文化差别与交融中选择与定位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一、东西方文化差别与历史选择的必然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独立发展,它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贡献。虽然曾一度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但那…  相似文献   

3.
多元文化交融的缩影--澳门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门文化"是东西方文化在澳门这块葡人"居住"的中国土地上,通过长期碰撞和交融后所形成的一种典型的多元性文化."澳门文化"在其历史的长河中所表现出来的东西方宗教与中西学校的并存、及在鸦片战争后东西方不同文明的进一步融合与认同,使澳门成为了中国近代一座典型的多元文化型的国际商埠,并为我们今天考察和研究近代以来东西方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值得关注的实施范例.  相似文献   

4.
《灶神之妻》与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一直是生活在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即美国“主流”文化和民族“边缘”文化中的美国华裔作家们体验最为强烈,也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通过其第二部作品《灶神之妻》对中国母亲形象的刻画,将具有东方传统特征的“母亲”与深受西方文化浸润的“女儿”之间的矛盾,艺术地提升到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层面上来,体现其所倡导的“继承母文化,吸纳新文化,东西方文化必然走向融合的文化‘大同’趋势”。  相似文献   

5.
姜镛讫是20世纪初期移民美国的朝鲜作家,其笔下作品包括《草屋顶》《从东方到西方》和《烈士》,他的作品皆以朝鲜半岛及朝鲜人的故事为背景,作品风格自成一派,是东西方文学交流的桥梁。姜镛讫也可以被称为早期移民文学的代表,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移民精神,也体现了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特点,并使更多美国人了解了朝鲜。  相似文献   

6.
东方和西方不仅是地理概念,而且是文化概念。地理上的东方和西方与文化上的东方和西方的关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由此产生地理一文化重合论和地理~文化分离论的分野。地理一文化重合论主张在东方地理上产生的文化就是东方文化,在西方地理上产生的文化就是西方文化,即地理上的东方或西方同文化上的东方或西方是分别相互重合的。地理一文化分离论则相反,即认为地理上的东方或西方同文化上的东方或西方是分别相互分离的。本文主张后者,对李大钊、萨义德、霍布森等人的地理一文化重合论做了全面梳理,并用史实对之做了批评。  相似文献   

7.
时代发展到今天,东西方文化既交融又相互碰撞。华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回归意识越来越强烈,而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也越来越大,2005年声势浩大的全球联合祭孔便证明了这一点。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如何普及传统文化知识,如何让大众客观公正地看待东西方文化交流现象  相似文献   

8.
陈寅恪治学的重要思想基础之一是他的文化观,这一文化观基于他对中国文化的基本了解、基于对文化发展历程的把握、基于东西方文化的对比,也包括了他的文化自信与学术坚持,这既是一种学术观念,又是他作为史学家的可贵的个人品质,成为他治史的潜在的又是重要的指导思想。这也使得陈寅恪成为当时学术界连接东西方并贯通近现代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9.
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它以传统价值观念为核心,集中体现了民族持久而稳定地对传统文化的理想追求。武术文化的现代传播不可忽视来自西方体育思想的扩张和全球化体育文化的侵蚀,竞技体育的社会负面影响和体育价值观念的转变,需要传统武术文化及价值观念的回归,武术文化需要主动的应答和创新,实现现代发展与回归传统的交融统一,在民族文化自信和认同中扮演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文化媒介,促进武术文化晦国际化传播。  相似文献   

10.
王佥崇 《北方论丛》2015,(6):127-132
萨特与梁启超二者虽处于不同的时空里面,但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和路径出发,对人的存在方式、存在的精神力量、存在的核心问题、存在的超越性等四个方面给予了探讨和实践,并做作出了自己的价值选择。通过考察二者关于这四个方面的异同点,能够使人深刻体会到东西方文化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旨趣,也能使人看到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杜平 《社会科学》2004,(6):116-121
过去几个世纪以来 ,西方的“东方情结”一直主导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对话。西方何以迷恋东方 ?而东方在西方世界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西方的“东方情结”是迷恋与批判意识的混合 ,无论是出于对东方的浪漫化或是对东方的好奇 ,西方表现出的“东方情结”都是自身文化传统的认同与超越的内在需要 ,也是西方文化“焦虑”的表现。“东方情结”包含着西方对东方的复杂情感 ,通过对这一复杂情感的理解 ,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西方知识界“东方转向”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论东西方思维与文化差异的语言学思考苏宝荣伟大的法国作家雨果在对英法联军抢掠和焚烧世界瑰宝圆明园的强盗行径进行谴责和抨击的时候,曾经说过:“艺术有两个原则:理念和梦幻。理念产生了西方艺术,梦幻产生了东方艺术。如同巴黛农是理念艺术的代表一样,圆明园是梦幻...  相似文献   

13.
数字是人类语言文化的一个特殊领域。中英文中的数目词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也导致了数字在中英文翻译中存在很大差异。运用文化对比分析的方法阐释了数目词“九”在东西方文化中的文化内涵,并探讨了“九”在中英文中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4.
客(陈明远,人文学者):从人类的全过程来看,季羡林先生提出“21世纪是东西方文化的转折点,世界文化的接力棒将传到东方文化手里”。季先生认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目前流行全世界的西方文化并非历来如此,也绝不可能永远如此;到了21世纪,西方文化将逐步让位于东方文化,人类文化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他认为.文化的接力棒要传到中国,世界的文化高峰要从西方转移到东方来。  相似文献   

15.
中国美学研究目前最重要的问题就在于如何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美学问题和言说方式,这同时也是一个如何看待、处理东西方美学之间关系的问题。本文以为,不同的文化范式都源于对同一个普遍问题不同的解决方式,中国文化的独特处在于它“概念的两极性”特征。独特的文化范式提供了中国美学的合法性依据,先于范式的普遍问题的存在则意味着东西方美学相互沟通与理解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巴金曾经说过,"在中国,我属于这样一种作家,即从事翻译和创作的一种作家".他还说,"在所有中国作家之中,我可能是最受西方文学影响的一个".他的整个文学活动,既植根于中国社会生活的土壤,受到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潜移默化的熏陶,又向外国进步文化、文学吸取了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养料.当然,巴金对外国文学的借鉴,是从"为我所  相似文献   

17.
我看东西方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看东西方文化葛剑雄在近年的文化讨论中,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是常用的概念,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优劣和消长更是长盛不衰的话题。但是人们对东方或西方的界定往往相当模糊,因而在对话或争论中常常不得要领,甚至自相矛盾。我认为,要正确地认识和比较东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18.
在近代中国,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严重的冲击和挑战。严峻的社会现实,引起中国传统士大夫深刻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在古今新旧中西的历史交汇点上,张之洞表现出对中国文化强烈的自信。在他看来,以三纲五常和仁爱、忠义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值得发扬的优秀文化;同时,他也不排斥西方文化,认为在坚持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的前提下,吸收西方文化也是可行的,西方文化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有益补充。张之洞的这种中国文化自信论建立在他独特的儒学修养和长期的地方宦海经历上,是他个人特殊的经历、对中国文化深厚的情感在特定历史背景的一种文化写照和诉求,也是对古今新旧中西文化矛盾的一种积极回应。张之洞面对中西文化冲突碰撞,对中国文化充满自信,试图寻找一条会通中西文化的有效途径,从而解决中国文化面临的危机与困境。我们在评价张之洞中国文化自信论时,不应对它进行简单的否定和肯定,而是要走进当时的历史情景中进行同情与理解式的解读。  相似文献   

19.
林非是一位深受中国古代文化陶冶和现代革命思想与文化精华滋养的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和作家,以其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的实绩充分体现了他“两栖”文学名家的杰出身份。当他在学术理论园地里耕耘时,他是一位博学多识、深邃睿智的思想家和理论家。当他纵马驰骋于散文艺术创作天地时,他又是一位才华横溢、激情满怀的作家。林非的散文,具有永恒的人格魅力。他在二十余年漫长的散文理论研究中,逐步形成了富有林非个性特征的完整、系统的散文理论观和创作艺术观,在散文的本质特征论、创作艺术论、审美鉴赏论、作家使命论四大研究领域做出了自己开拓创新性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20.
清末大儒辜鸿铭学贯中西,归国后尤着力于孔孟儒家学说的研究.他认为儒教的本质就是良民宗教,儒家之道不仅是中国国民所尊崇的道德,也是超越东西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正是在这种强大的驱动力下,他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将<论语>等儒家经典译介到西方,意使西方改变对中国文明的偏见,宣说中国文明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