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一直是生态伦理学的热点问题。其争论的焦点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伦理关系、价值关系三个层面上。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促使人类中心主义对其原有的观点进行调整,克服了狭隘的功利主义,承认自然系统的内在价值和内在平衡的必要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兼容。  相似文献   

2.
当代全球环境危机的出现使得生态伦理学应运而生,在如何重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产生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对抗的理论观点.笔者认为,这种对抗源于这两个概念内核的不同,因此本文从分析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概念结构入手,通过对二者对抗层次的划分、理解与评价,试图澄清当前国内学术界对它们理解上的混乱,从而得出非人类中心主义不能替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结论,并且指出这种理论对抗对人类中心主义理论本身带来的后果及引发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是当前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两者均有合理之处但又存在严重的缺陷,分别表现为极端的人道主义和极端的自然主义。必须消除现实中彼此的对立,并过渡到二者的有机结合。应该扩大价值的含义,建立一个包含经济哲学、道德哲学、法哲学和宗教哲学的广泛价值概念。从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这个更深层的意义上理解自然界,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是否可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思想这些年风头正劲,但实际并不成功.因为它在理论上不能自圆其说;在立场上没有真正跳出人类中心主义;而其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诘难,也经不起仔细推敲.  相似文献   

5.
赵亚伟 《理论界》2010,(5):65-67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伦理学中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两大派别之间的争论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生态伦理学在争论中不断的发展和丰富自身的理论。综观这一旷日持久之争,随着时间的推移及自然科学的发展二者争论的焦点也在发生着改变。本文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及道德关怀层面,对二者争论的焦点作一次系统的梳理,认为人对自然负有的义务是直接的义务抑或是间接的义务是二者争论的焦点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的困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十年来,西方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发展迅猛,渐成主流,但它仍然面临诸多困境。这主要表现在,不仅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未能真正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束缚,而且还缺乏哲学的和现实的根基。  相似文献   

7.
8.
环境伦理坚持还是走出人类中心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这两种环境伦理观是当今环境伦理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作者通过剖析这两种环境伦理理论以及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在处理环境问题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时所处的困境 ,论证了树立与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将"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混同于"非人类中心主义理论流派"而加以批判.实际上,"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理论流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本文将分析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以澄清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将“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混同于“非人类中心主义理论流派”而加以批判。实际上,“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理论流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本文将分析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以澄清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11.
人类中心主义一直被认为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由此遭到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猛烈抨击。事实上,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观并不是要把人类与自然界对立起来,而是在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实现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过分强调自然存在物的工具价值,无限制掠夺自然、奴役自然也是我们要批判和否定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12.
现代生态人类中心主义主张,应从人类的共同利益出发来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要求人与自然共建互利互惠的关系。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并没有否认人类的主体性,而是主张从人类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一方面肯定人类主体对自然客体的主动、主导和自主力量;另一方面又强调主体对自主能力的自控和自制,并对自身行为的消极结果持一种自省态度和担当责任态度。这一思潮为构建生态文明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王利军 《河北学刊》2003,23(3):82-83
如何摆脱人类中心主义带来的生态危机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它需要重新审视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内容、文化意识、生产实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人类只有从变革传统的自然哲学入手 ,紧紧抓住自然意识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才是解决目前人类面临的各种资源环境危机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办法和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4.
浅析人类中心主义的合理性及其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中心主义需经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人类中心主义是以人的价值和利益为轴心的:当今的生态危机以及一些全球性问题的产生是未能正确认识和践行人类中心主义的结果;人类中心主义的真正实施受着历史、现实条件和人的能力的限制;不存在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第三个客观公正的主义,我们应走入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5.
生态伦理中关于人与自然的主体性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论争,自然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对人与自然主体的不同界定导致其在哲学基础、伦理态度等方面产生一系列重大分歧。实践主体哲学中人与自然的主体只能是人。只是目前存在对人主体性理解的误区,为此,须重新界定人的主体性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维护人权平等,注重人的个性发展。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出发,还要把人类的生存价值作为终极关怀纳入其中。这是在更全面、更合理的意义上对人的主体性原则的一种肯定、完善和深化,它内涵着生态伦理思想,是对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扬弃与超越。  相似文献   

17.
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传统哲学的所在,也是马克思思考相关问题的规则、途径和方法之所在。而哲学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人与周围世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我们在现实社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根据现实情况,提出了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理念,从而对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面对日益加剧的世界环境危机,当人类自省其价值观对这场危机的影响时,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罪魁.而马克思主义因为彰显了人的主体性而被认为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表现形式,从而遭到诟病.但通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自然观的分析,可知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伦理根基人性观的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理论是伦理学的逻辑起点和主体根据。马克思认为人性实质上是自然属性与精神属性、个体属性与类属性即社会属性的二元统一。人性既具有具体性、自由性,又具有历史性,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这形成了马克思人性观的特质:超越对人的抽象理解,现实地把握人性;超越对人的前定理解,历史地把握人性;超越对人的片面理解,全面地把握人性。  相似文献   

20.
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认为自然万物与人一样具有主体性,具有其自身内在的价值、权利与尊严,因此,人类应当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本文对此观点提出质疑,认为自然物不是伦理主体,不具有内在价值、权利与尊严。生态伦理学在反对人类自大狂的同时,也应当反对将自然“神化”。生态危机的根源不是认识论的问题,而是生存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