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潘老师,许多人都觉得美学理论研究非常枯燥、乏味,因而望而生畏,但我看到您在美学研究领域纵横驰骋,不但把它当作一种教授的职业,而且成为您生命的体验。请您谈谈您是如何与美学尤其是生命美学结缘的呢?●与美学的结缘,对于我几乎可以说是一种“宿命”。我出生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文革”期间父亲被打成走资派、历史反革命,我也因此而经历了世态炎凉。但形形色色的丑恶反而使我更渴望美好与圣爱。1978年2月,我考上了郑州大学中文系。这所大学在中国并不著名,但是它的美学研究与文艺批评方面的师资,在当时却颇具声望。李戏鱼、蓝…  相似文献   

2.
<正>○聂老师,很多人对您的传奇经历非常好奇,那么您当年是怎么选择了经济学研究之路呢?我1978年出生于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的一个贫困农村,在我之前全村没人考上大学。家里人口多,因此经常入不敷出。我小时候最深刻的记忆是食物匮乏。最  相似文献   

3.
○林教授 ,您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位从西方学成归国的经济学博士 ,是 1 97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W·舒尔茨教授的关门弟子 ,第一位在国际最权威的经济学学术杂志《美国经济评论》和《政治经济学杂志》发表论文的中国大陆经济学家 ,也是到目前为止在国外经济学期刊中发表论文最多的一位 ,请您为大家 ,特别是青年学生谈谈您的治学经历和心得。●我进入经济学殿堂其实是很偶然的机缘 ,而且为时已经比较晚了 ,直到 1 979年进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攻读硕士学位才算是开始了系统学习经济学的历程 ,那时已经 2 7岁 ,1 982年才出国到芝加哥…  相似文献   

4.
0华教授,您是国内著名的经济学专家,您在对世界经济、国际经济和中国经济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原创性的见解.在经济学界尤其是世界经济学界激起了强烈的反响。我想,您在学术上的成功与您的治学背景和学术传承是紧密相关的,能否请您首先就这方面的情况作一介绍。@我出生于1950年11月,由于是小月生,因而直到1958年满8周岁那一年才正式上学。当时正值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我们做少年儿童的没有资格参加大炼钢铁,只能捡些“废铜烂铁”来支援经济“大跃进”。1964年我考入上海市向明中学,在那所…  相似文献   

5.
袁教授 ,您是研究宏观经济问题的专家 ,从您的求学经历来看 ,您在国外接受了西方经济学的系统训练 ,并以运用西方经济理论来研究中国实际经济问题而著称。在您的求学生涯中 ,您的前后两位导师是否对您的学业产生较大影响 ?请扼要地介绍一下您的求学轨迹。●我是 1 975年高中毕业的 ,毕业后曾在一个汽车修理厂做过临时工 ,也作为知识青年下过乡 ,深知工人、农民的生活疾苦 ,对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具有浓厚的兴趣。 1 977年恢复高考 ,我被杭州大学录取 ,成为“文革”以后最初一批学经济学的学生。今天看来 ,这一批学生在经济学求学的道路上 ,走…  相似文献   

6.
一、两种不同收入制度下的“国家富裕”在世界经济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当国家出现后,我们就有了两种不同的收入分配制度,一种是由国家更多地集中收入的分配制度,另一种则是由个人和家庭取得更多收入的分配制度.两种不同的收入分配制度,相应地出自两种不同的“国家富裕”的基本观点,并且由此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体系。有一种观点认为,所谓“国家富裕”,就应当是国家将社会创造的财富大部分都集中起来使用,都由国家的机关来支配,才是“国家富裕”;至于每个公民与家庭的收入,则只需要保持必要的消费和一定量增长的消费…  相似文献   

7.
○凯恩斯的《通论》对西方经济学的影响被称为“凯恩斯革命”,足见其影响之大,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更是目前宏观经济学的主流内容之一。但是,近年来莱德勒(David Laidler)等人提出要重新评价凯恩斯学说的重要性,他们甚至声称凯恩斯革命是“捏造”的。您如何看待西方经济学发展的  相似文献   

8.
<正>○王老师您好!您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您和与您同时期复旦培养的本土学者做出了许多很有影响力的研究,也被不少人认为是国内经济学的“黄金”一代。那么,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您是如何走上经济学研究道路的?当时的经济学研究氛围如何?我在大学毕业之后,回到山东老家的一家出口企业里短暂工作过。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相比于具体事务性的工作,我更喜欢思考问题,尤其是思考中国发展的问题。于是我便先后又攻读了硕士和博士,2004年博士毕业后留在了复旦经济学院任教。我读研究生期间是20世纪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正值国内外环境剧变,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改革如火如荼地推进着,  相似文献   

9.
从传统理解现代 以现代解释传统——景海峰教授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老师,您是如何开始研究哲学的?能否简单谈一下您的治学经历?●好的。我是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当时对哲学并无特别兴趣,或者说根本不知道哲学为何物。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所以“入门”也很特殊,不像现在。那时的哲学系只有一个专业,偏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相关的课程占了一半以上;其他如西方哲学、中国哲学、逻辑、自然科学基础、伦理学、美学等,加起来大概只有一半。所以,本科的四年教育算是“启蒙”,刚刚摸了一点门径。大三后,我选了汤一介老师的“魏晋玄学专题”、“道教史”,和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等课,对中…  相似文献   

10.
○刘老师,在《经济研究》2000年第5期《中国理论经济学五十年发展轨迹的缩影》一文中,您被誉为“甘于寂寞和清贫,坚持科学精神与学术规范,成为推动经济理论研究的学界中坚”的代表人物之一;2005年又成为国家教育部经济学方面的很少几个的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您的学术传承有何特点?您是如何走上经济学的治学道路的?●我在1978年上本科的时候,学的是会计学。1982年我之所以报考国民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是因为受到了授课老师赵宗云教授的影响,他那富有激情的、具有严密逻辑的讲课,激发了我对这个专业的兴趣。在厦门大学念研究生时,又受到了罗…  相似文献   

11.
○史教授,您好!很高兴您能在繁忙的教学科研工作之余接受我的访谈。国内同龄的一批经济学家中,您是成名比较早的。1989年出版的《中国经济学希望之光》一书中收录了50名中青年经济学家,您就已名列其中,在经济学界有相当的影响。您能先谈谈您是怎样选择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吗?●好的。对我来说,选择经济学研究作为自己的职业,是有一定的必然性的。我父亲在部队和地方工作时,都从事政治思想工作,家中的书橱里大多是一些马列经典及政治、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历史等社会科学的书籍。“文革”期间,能看的书不多,就经常翻阅这些书,包括苏联学者编的《…  相似文献   

12.
历史的偶然与必然:外交官"改行"学理论邢老,很高兴您抽时间跟我们聊天。说起来,我们还是老乡呢。您是嵊县人,现在已经改名为嵊州,您跟马寅初先生是一个县的。而我是绍兴县的人,都属于绍兴市的人。我在阅读您的一些资料时,看到您的一段经历,觉得您本应当进入  相似文献   

13.
经济哲学二百多年的兴衰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二百多年的经济哲学分为五个阶段进行分析,第一部分考察“斯密革命”与经济哲学研究第一次高潮;第二部分考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经济哲学研究第二次高潮;第三部分考察“边际革命”与经济哲学研究第三次高潮;第四部分考察“凯恩斯革命”与经济哲学研究第四次高潮;第五部分考察“新经济理论”与经济哲学研究第五次高潮。本文的特色是第一次将二百多年的经济哲学研究分成五个阶段进行考察,更利于认清经济学与经济哲学的关联与互惠。  相似文献   

14.
传统经济学对于“资源诅咒”的研究重点是富裕资源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机理,关注经济增长却忽视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相互作用的关系.在归纳总结传统经济学对“资源诅咒”研究的基础上,从生态经济学的视角对生态资源与经济增长两者关系研究中的思想、系统观点、生态功能及生态资源价值和生态能力等方面与传统经济学分析进行比较,从而更加清晰地解析“资源诅咒”形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何教授,我们注意到近五年来您连续独立在《中国社会科学》和《经济研究》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主题涉及到投资运行和理性选择等问题,您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学术背景,谈一些对我们做学问有启迪作用的看法?●我们在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大体有相仿的经历,早期教育受“文革”影响,继之,下放农村或进工厂,直至高考制度改革才拼搏成一名大学生。我认为,做学问尤其是做社会科学的学问,的确与一个人的经历有一定的联系,社会经历厚实会教导一个学者思考或审视社会现象。具体地说,在学生时代,他的思维不会完全被教科书束缚;在研究阶段,不会全然由…  相似文献   

16.
包茂红(以下简称包):您为什么要研究环境史?在此之前您接受的是什么样的专业训练? 帕杜阿(以下简称帕):早在1978年读大学本科的时候,尽管那时还很年轻,但我已经有强烈的环境意识.其实,作为一个农业合作组织的成员,我们积极想办法去激励小农和家庭农场主生产有机食品.  相似文献   

17.
在许许多多的家庭里,近来出现了形形色色、极富时代特征的自我封闭现象,人称“家庭加密工程”。 财产“加密” 每个家庭都要计划一笔积蓄,如何安全地存放这笔“血汗钱”,人们大动脑筋。富裕,对于每个家庭来说无疑是好事,但富裕容易引起旁人嫉妒、  相似文献   

18.
李友梅  汪丹 《学术月刊》2012,(7):156-160
○李老师,您求学与治学的经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历程而展开的,起初您学习的是语言,但后来为什么转向社会学这个学科?您时常对学生说是"误打误撞"进来的,那当时是一个什么情况呢?●我的求学经历确实与时代变迁交织在一起。现在想来,我经历了几次人生选择,最终有幸以社会学为毕生事业,也是一种缘分。1973年,我作为外语  相似文献   

19.
丸山昇是知名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在其学术著作中,"革命"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事实上,在日本战后“悔恨共同体”的情绪底色中,“革命”作为一种主题已经实际内化于丸山昇本人及其研究之中。此外,丸山昇在对“革命”进行细微辨析和宏观思考的过程中,还达成了对“革命”的深层次认同;同时,丸山昇超越了“竹内鲁迅”的“文学者”概念,建构了“革命人鲁迅”也是极具学术敏感力的选择。最后,从最深广的人性关怀出发,丸山昇始终保持了对“革命”中“人”及其选择的考察与思考,但在这一过程中又一直存在着某种矛盾,即如果拒绝了抽象原则,"革命"的动力将从何而来的问题,我们可以称之为“丸山悖论”。  相似文献   

20.
<正> 一般比较重视鲁迅大革命时期从“逆子贰臣”到“现代革命圣人”的思想转变,但忽略了作为文学家鲁迅的文学观的变化。同时对他早年发生的另一次重大思想转变研究不够。我们拟把鲁迅的两次转变结合起来,把他的思想和艺术结合起来,对鲁迅作一考察。否定——鲁迅的自觉扬弃在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进行坚决否定与无情批判的过程中,鲁迅也进行着自我否定和自我批判。最醒目的是他对文艺的态度。他从1906年弃医学文后,对文艺的作用备极推崇,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第一要著是改变国民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呐喊·自序》)但二十五年后,鲁迅却说:“我想,文学文学,是最不中用的,没有力量的人讲的”……(《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虽然鲁迅此后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