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公孙龙是战国末期名家学派的特殊代表人物。我们从现存《公孙龙子》一书的《迹府》篇中得知,他非常厌恶当时名不符实的混乱状况,便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主要在“白马非马”和“离坚白”问题的辩论中提出了一套“守白”即白之为白的理论,体现了“正名”的逻辑思想。  相似文献   

2.
《墨经》中有关原始诡辩学说的一个材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中国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的学派,近来大家都称为“诡辩学派”。但“诡辩”两字同样适用于纵横家,例如《史记》称张仪“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屈原贾生列传》)。《汉书艺文志》把惠施、公孙龙列入“名家”,但列入“名家”的也还有不务诡辩的《尹文子》。可见“名家”和“诡辩学派”两个名词用来称呼惠施、公孙龙这一学派都有范围过宽的毛病。  相似文献   

3.
公孙龙哲学被认为是多元的主观唯心主义,主要是据其《坚白论》中的“离坚白”主题推论的。然而,论者对《坚白论》并不甚解,对“离坚白”尤为曲说,说公孙龙只承认世界上存在着多元的“感觉要素”(如“坚”、“白”等等),公孙龙所说的“物”只是“感觉要素的复合”,而且其“感觉要素”又是神秘地“自藏”着,所以他的哲学还是神秘主义的唯心论哲学云云。我们不赞同这些看法。在深入研讨这一问题之前,有必要先探究一下《坚白论》所阐明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集成与开拓─—《惠施公孙龙评传》评介金眉《惠施公孙龙评传》(以下简称《评传》)已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装帧精美的著作,出自名学研究专家杨俊光先生之手。惠施、公孙龙是先秦“名家”,学术的代表人物。在古代中国哲学中,名学以其思辨的特点独树一帜。在两千...  相似文献   

5.
论惠施     
“《庄子》的《天下篇》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世界上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净是不动没有,净是动也没有。动是绝对的,静是暂时的,有条件的。”(《毛泽东选集》第五卷313页)毛主席在这里阐述了动与静的辩证关系。“飞鸟之景,未尝动也。”这是战国时期名家的许多哲学命题中的一个。名家的代表人物有惠施和公孙龙。惠施(约公元前三七○年——三一○年)生活在战国中期,主要活动在魏国,曾任过魏惠王的相。在《荀子》一书中,他与法家先驱邓析被归于同一学派;在《庄子·天下》篇以及一般常见的思想史著作中,他与公孙龙被列为名家的代表人物。据《庄子·天下》篇记载,惠施是一位“善辩”的人,是能“遍为万物说”的大学问家。他有十条常与人辩论的题目,并且形成了一个学派。他和他的学派的那些论题,可  相似文献   

6.
邓析、惠施、公孙龙是先秦有籍可考的名家代表人物.邓析可以认为是相对主义的先驱,不具逻辑思想。惠施的“历物十事”从形式逻辑看,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探讨相去甚远,学界一般认为公孙龙具有显明的逻辑思想,但经过认真考察可以发现,其学说与逻辑发生的可能性相背.所以先秦名家的学说并非名学,即逻辑学.先秦名家与古希腊智者学派极其相似,故先秦名家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的智者学派。  相似文献   

7.
诡辩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论辩方法,欧洲哲学史上始于古希腊的智者派,智者派以诡辩术为谋生之道,几成为种一风气。中国先秦的惠施、公孙龙等名家也以诡辩“胜人之口”。诡辩论貌似辩证  相似文献   

8.
张茂泽 《人文杂志》2006,(4):104-109
先秦"名"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分别以孔子、老子、邓析,惠施、公孙龙、尹文和《墨经》,荀子和韩非为其代表,"正名"是先秦"名"学各个发展阶段的中心线索.就"名"论而言,先秦"名"学有"名之必可言"(孔子)、"无言"(老子)和"名"抽象而与现实世界无关(邓析)三派;对名与实的关系的看法,则有名实无关(以邓析、惠施、公孙龙为代表)、名实有关(包括孔子以"名"正实;墨子及《墨经》以实正名;《尹文子》名实互正)这两大派;就"辞"论而言,也有"辞达"(孔子)、"不言"(老子)、正面"辞"论(《墨经》)三派;就"辩"论而言,则有"不得已"派(孟子)、"不辩"或"大辩"派(庄子)、"察辩"派(《墨经》)三派.先秦"名"学派别众多,即使在纯粹"名"学内部,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思想体系,制约了它们对社会和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庄子>一书中记载有许多庄子和惠施的精彩辩论,这成为我们研究惠施思想的重要材料.从二人思想的对比研究中,我们发现庄子和惠施在存在观、认知方式、哲学方法、人生哲学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分歧与差异.庄子与惠施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两种思维进路,二人哲学思想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道家与名家思想旨趣的差异.庄子及其代表的道家"逍遥"哲学在存在问题和人生境界上的确超越了惠施,但是惠施及其所代表的名家学派的"求真"的哲学和理性分析的哲学方法也在中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层次和内涵.  相似文献   

10.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是先秦名家惠施历物十事中的第九个命题。对于这个命题的解释,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认为,惠施已经有了大地球形的观念,“天下之中央”是指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一种认为,惠施这一命题是一个思辨的哲学命题,所谓“天下之中央”,或在“燕之北”,或在“越之南”,这在惠施看来是无所谓的,因为惠施讲的是“中央”观念的相对性和可变性。究竟如何理解这一命题呢?我们谈一下个人的看法,就教于前辈和同人。  相似文献   

11.
费斯克认为,大众、大众力量是一组变动的效忠从属关系,它们跨越了所有的社会范畴;而形形色色的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内,可以从属于不同的大众层理,并时常在各层理间频繁流动。这就与奥尔特加以及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等理解和界定"大众"的立场和方法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费斯克使用"thepeo-ple"、"thepopular"等概念,而不是"themasses"等概念,本身已经隐含着与奥尔特加以及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等立场上的分野。与奥尔特加以及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等不同,费斯克是站在反"精英主义"的立场来看待大众的,是站在反对"原子化"和"同质性"理论的立场来看待大众的。  相似文献   

12.
甲骨文"月"、"日"的哲学内涵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甲骨文是象形文字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如“月”字有“早月”与“晚月” ,“日”有“东日”、“西日”、“冬日”、“夏日”、“中日”等 ,这是阴阳五行体系 ;单个“月”字是形象文字 ,是静止的、孤立的 ,表示时间不动、空间不动、万物不动、“月”字不动 ,如同幻灯艺术 ;双“月”字 ,则是抽象文字 ,是运动的、对立的 ,表示时间运动、空间运动、万物运动、“双月”运动 ,如同动画艺术 ;30 0 0年前 ,中国古人造字时 ,已形成了较完备的哲学思想体系 ,并把“对立”、“统一”、“运动”、“变化”、“发展”等重要哲学范畴 ,融入到甲骨文字中 ,传给后人。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国传统乡村中的租佃制度及其中的主—佃关系,以往存在两种截然相反但都是影响很大的说法:一种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租佃对立,极力强调地主在这种关系中的优势;一种是“中国文化本位”的乡村和谐,把乡村描绘成温情脉脉的大家庭。整体看来,关于中国传统社会的“租佃”神话和“宗族”神话,在理论上还是实证中恐怕都经不起深究。如果说传统农村中佃农的处境未必像过去一些著述说的那么绝望,那么自耕农的境况则未必像另一些著述说的那么值得向往。传统农村并不是一团和气的桃花源,但是危机的根源何在,是专制制度还是民间的租佃关系,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4.
吴学国 《河北学刊》2004,24(1):67-71
"存在论区分"和"二谛"分别是海德格尔和大乘佛教哲学的基础性概念.本文作为一种对话式的比较,通过揭示存在论区分的佛学意义以及二谛论的存在论区分意蕴,力图使两种思想达到相互理解和沟通.一方面,海氏对存在者与存在自身的区分,就是"有"与"无"的区分,其基本精神与佛教二谛论的"空"、"有"之辨一致,也旨在克服对"有"的执著而达到对"无"的证会.另一方面,二谛论也是一种存在论区分."空"也是存在的本质和真理,也包括对形而上学的解构,"空"作为"无住",还与海氏的"无化"(自由)一致.二者的主要差别在于对"无"的理解不同.  相似文献   

15.
刘新锁 《齐鲁学刊》2012,(5):153-156
在阶级斗争思想的普及与强化、战争时期形成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遗留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建国后十七年文学或显或隐地蕴含了一种"阶级斗争模式"。随着政治环境、审美环境越来越严厉和"阶级斗争模式"的迅速扩展,人际关系的本质已经被完全抽象为仇恨和对立的象征体,彻底丧失了"人"的生动性和复杂性,作为个体的"人"完全沦为他所属的那个阶级的想象性符码。作为"人学"的文学丧失了"人"的本性,只能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相似文献   

16.
马捷莎 《河北学刊》2004,24(3):74-78
在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上,目前国内外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截然对立的"对立论";一种是将马克思主义完全纳入人道主义体系的"归结论"。其实,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之间既不是对立的关系,也不是归结的关系,而是一种交集关系。  相似文献   

17.
周保欣 《云梦学刊》2006,27(5):17-18
当前学术界存在严重的"观点崇拜"现象,其成因与传统文人的"立言"意识以及当下学术环境的嘈杂有关.观点至上的学术风气,使得学者们不再注重学术积累,追求治学的扎实和严谨,而是以炮制"观点"为荣为乐,最终导致学术的漂浮与虚假.  相似文献   

18.
企业制度中的组织剩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有的企业理论通常将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中的“剩余”理解为“剩余收入”、“准租金”、“准组织租金”或“组织租金”。本文在梳理这些概念的基础上认为,企业的这种剩余宜解读为“组织剩余”。从根本上说,企业是资产所有者尤其是专用性资产的所有者创造和分享组织剩余的一种合约安排.文章在组织剩余的视角下,辨析了利润最大化和组织剩余最大化的企业目标,探讨了企业规模的可行区间和最优规模,并为求解企业最优规模提供了一些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19.
钟凯凯 《浙江社会科学》2012,(5):149-151,160
针对我国大学独特的评估运动现象,本文提炼出"组织化动员"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界定。作者分析归纳了大学"组织化动员"式迎评的八项特征,评析了这个十分矛盾又独特现象的三重悖论,指出深入挖掘和分析"组织化动员"背后原因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胡适的《白话文学史》显然是一部为"造今日之文学"而"造"出来的"史"。与其说胡适在写史,倒不如说他在表明一种新态度。这种新态度可以叫作"评判的态度"。他评判的正确与否在今天已经昭然,但《白话文学史》的根本意义不在于评判的正误,而在于评判本身所显示出来的文学观念的革新。这点在今天来讲仍然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