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3 毫秒
1.
本文从目前人们比较关心、学术界讨论得比较多的几个方面分析探究了宗教信仰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宗教是否是道德的来源、基础、保证等,即所谓的"没有上帝,道德如何可能?"的问题;是否"信仰宗教,道德就高尚"的问题;宗教与道德是否"不可分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宗教道德是宗教信徒以虔诚的宗教信仰为根基,以宗教情感、体验为中介,以宗教世界观为理论基础阐述道德的起源和本质,以服务于宗教教义为根本目的的行为准则.它是以调整人和神之间关系为核心的宗教伦理思想,它要求信徒对上帝或神灵承担特定的道德义务,并以戒命、禁忌、契约、承诺等形式反映这种具有宗教特性的道德义务和道德规定.  相似文献   

3.
宗教道德是宗教信徒以虔诚的宗教信仰为根基,以宗教情感、体验为中介,以宗教世界观为理论基础阐述道德的起源和本质,以服务于宗教教义为根本目的的行为准则。它是以调整人和神之间关系为核心的宗教伦理思想,它要求信徒对上帝或神灵承担特定的道德义务,并以戒命、禁忌、契约、承诺等形式反映这种具有宗教特性的道德义务和道德规定。宗教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道德现象,萌芽于原始社会。在阶级社会发展到完备状态直到今天科技发达的时代,其影响不仅没有消失,而且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甚至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生活发生着影响。…  相似文献   

4.
对于康德哲学中道德和宗教的关系,学界一直存在着两种错误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康德对道德必然导向宗教的论述,破坏了道德法则的自主性和纯粹性,也与他的道德不需要宗教的命题相冲突。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康德把宗教奠基在道德之上,是在以道德解构宗教,最终的结果使宗教成为了道德的附录,从而损害了宗教的自主性。然而,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对康德来说,道德和宗教既各自独立,又互相需要,康德的目标是实现二者的共契而非冲突。  相似文献   

5.
当下的宗教伦理学研究,更多地将宗教伦理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对宗教与伦理文化之间的关系语焉不详,同时对伦理与道德又不加区分。本文正是试图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下,通过对伦理文化的展开,揭示伦理与道德之间的区别;以信仰为中介,厘清道德与宗教之间的关系;进而指出现代宗教应当走伦理化的道路。一、伦理文化:伦理与道德伦理文化也是人类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它由伦理和道德两部分组成。“伦理”一词,顾名思义,系指“人伦之理”。伦,由树木的年轮而来,引申为辈、次序;理,原指树木的纹理、条理,引申为规律、法则。“伦理”一词本来并不具有道…  相似文献   

6.
曹辉林 《晋阳学刊》2015,(2):97-101
法律与宗教的关系,是宗教学、法学领域不可回避的命题,但以往的相关研究忽略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狱神庙现象的存在及其学术价值。为此,以狱神庙为案例,从宗教社会学的视角着手对其进行探讨,不仅必要,而且颇有意义。在以"神道设教"为特征的传统中国政教体系中,作为具有同构性质的社会控制形式的宗教与法律之间,不仅是一种相嵌互动的一体化关系,而且在维护世俗政治、神圣权威以及社会道德秩序的目的上,两者经常进行共谋协作,并从相互支持中获得互惠。同时,狱神庙现象的普遍存在,在某种意义上折射了传统中国社会的宗教特征。  相似文献   

7.
蒋洁 《广西社会科学》2007,(12):189-192
西方科技伦理思想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西方古代科技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肯定科学技术的价值,重视科学技术的功能;初步探讨科技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提出科技道德准则;重视科学家自身的道德修养。西方近代科技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强调科技道德并非起源于宗教道德;剖析科技与道德的关系,提出统一、对立、分离三种观点;提出求实精神、怀疑精神、创新精神、献身精神等科学精神;进一步校准科学道德准则。西方现代科技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探讨科学家应肩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规定科学技术领域的道德要求。西方科技伦理思想的特点是:较早提出科技人员的道德问题;十分注重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特别强调价值中立的科技伦理观。  相似文献   

8.
鞠凤芝  杨玉环 《理论界》2004,(6):328-329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道德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主义道德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同时存在。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道德,借鉴汲取宗教道德中的积极因素,有助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有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9.
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从斯宾诺莎、边沁到霍菲尔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鹏程 《北方论丛》2007,23(6):119-123
在西方思想史中,对于权利和权力关系进行一般性讨论的思想家主要是斯宾诺莎、边沁和霍菲尔德。斯宾诺莎以自然状态作为两者关系的前提,而边沁、霍菲尔德则以法律状态为作为两者关系的前提。在不同前提下,有关两者关系的观点产生了严重分歧,这种分歧目前仍存在于社会哲学、法哲学和政治学当中。与此同时,在道德状态下,两者关系如何却很少被讨论到。在研究两者关系从自然状态过渡到法律状态的过程中,道德状态环节发生了缺失。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宗教与传统道德的历史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体系中 ,调整和支配人际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居于最为重要的地位 ,甚至可以说居于核心地位。如果说 ,传统宗教作为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文化形式 (道德、政治、律法、风俗、习尚、文学艺术、哲学…… )有着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制约、互相补充的密切关系 ,那么 ,这种关系在传统宗教和传统道德之间就尤其密切。如何分析这种关系 ,历来是宗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宗教家、神学家们常常把道德规范说成是宗教的附属物 ,甚至说什么道德规范来源于天命、神启、佛说或圣训 ,没有神圣…  相似文献   

11.
从道德教育的角度研究《论语》中孔子的思想,可以将其解析为政治、道德的社会教化("礼")和关于个体人格完善的修养("仁")两个层面.孔子重视"为已之学",但他更强调"仁"与"礼"的统一,人格完善之修养的起始点和落脚点是由"礼"来规定的.不应单纯地就"为已之学"的层面理解孔子的"意图"并确认孔子思想的意义的"惟一性".  相似文献   

12.
Debates about the American “culture wars” have led scholars to develop several theories relating morality to political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However, researchers have not adequately compared these theories, nor have they examined the overall contribution of morality to explaining political variation. This study uses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data to compare the utility of 19 moral constructs from four research traditions – associated with the work of Hunter, Lakoff, Haidt, and Schwartz – for predicting political orientation (liberalism/conservatism). Results indicate that morality explains a third of the variation in political orientation – more than basic demographic and religious predictors – but that no one theory provides a fully adequate explanation of this phenomenon. Instead, political orientation is best predicted by selected moral constructs that are unique to each of the four traditions, and by two moral constructs that crosscut them. Future work should investigate how these moral constructs can be synthesized to create a more comprehensive theory of morality and politics.  相似文献   

13.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法律作为社会控制的最终之工具,其内在的道德品质即法律的德性基础影响并制约着法律自身的权威性和社会调节的效力,也决定着和谐社会实现的可能性。从实践的角度看,无公正即无秩序,恶法之治势必无法实现社会之和谐。法治唯有与道德紧密契合,执法者树立起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执法理念,才能大大降低公众对法治行为的反对意见,从而有助于提升法治本身的合法性基础以及社会调节功能的实现,无疑也能发挥法律社会调节的实际功能。本文着重分析了法与道德之间的辩证关系,分析了当前我国法治过程中德性匮乏的突出问题,最后就强化法的德性基础,增强法的有效性与社会调节功能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卢梭的宗教观在其政治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针对西方思想家对于宗教与政治关系相对绝对化的评判,卢梭选择了一条中间道路:只有当一种宗教作为个人情感行为、自由地确立上帝的至上权威,并且又能够激发人们出于对公民职责和社会道德的遵从形成对政治体的整体向心力的前提下,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宗教"才得以达成。卢梭的宗教观,在政治哲学的框架内为宗教重新找回了位置,是其政治哲学理论在宗教领域的延伸。  相似文献   

15.
先秦儒学不是宗教,但儒学并非没有类似西方基督教的超越性,儒学的超越性不同于西方的外在超越,而是一种道德自觉的内在超越。这种超越不寄托于人格神上帝,对人自己创造的神没有敬畏感,但是对自然之天的共生共感、交互关系的宇宙即能体现人道的天是有敬畏之心的。儒学是一种人文宗教。儒家的王道政治建立在宗法制度和同姓不婚制度之上,对家族中的人自然要讲为政以德,儒家的王道政治在理想化的想象中塑造了三代之治。天治主义与民本主义的结合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根基。人人可以成为天子的民本思想较之基督教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似乎更为平等,这是后世民本主义之总根芽。本文论述了先秦儒学不是宗教胜似宗教,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以及以民为本和君权至上三个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16.
宗教对于人类的意义——简论康德与黑格尔的宗教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嘉明 《文史哲》2006,(3):138-143
康德与黑格尔的宗教观出自启蒙运动的思想背景,虽然他们对启蒙的宗教批判持有不同的态度。基于相同的理性主义的立场,他们提出了目标一致的建立道德性宗教的主张,但在对宗教的性质的解释上却有所不同。康德将宗教看作是出自道德的需要,“上帝”是为了实现至善而设定的“公设”;黑格尔则把宗教看作与哲学一样都是纯粹的“思”,其目标是把握真理,“上帝”即是一种真理。他们的宗教哲学的一个共同缺陷,是忽视了宗教最本真的意义在于它作为精神的安身立命之所。  相似文献   

17.
没有健全的法制,良好的社会道德秩序就不可能建立;而没有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法制建设也会缺乏必要的道德基础。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有社会主义法制作为保障,也离不开良好社会道德秩序的支撑。面对带有法治经济和道德经济双重属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需要用法治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实现宏观调控;另一方面,要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增强公民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规范,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道德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丰富了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并赋予了它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9.
《周易》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其人格结构的理想。它包括《周易》之德的基本点———“仁”的理想、刚柔相济以成德、和而不同的独立人格、宽厚待人诚信行事、谦逊勤谨积蕴成德等若干侧面。见之于文献,《周易》是最早的完整阐述人格理想的著述。  相似文献   

20.
哈耶克认为,古往今来人类的道德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小社群道德和大社会道德。与目的优先、特殊主义的传统小社群道德不同,市场秩序的道德是一种规则优先、普遍主义的大社会道德,它主要由一些抽象性、否定性、互惠性的行为规则所组成。哈耶克的道德进化论揭示了市场秩序的道德原理和人类道德演化的趋势,它对于中国道德转型问题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