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理论生成得益于中国古代文论的深厚滋养并进行有机转化,是李健吾文学批评研究中尚需深入的部分.李健吾作者中心论的批评观导源于中国古代文论中"诗言志"的文学观,自我潜入的批评策略则秉承于孟子的"以意逆志"的批评传统.正是依凭着中国古代文论扎实的本土资源与对西方文论的圆融汇通,李健吾文学批评获得了自由高蹈的独特型态.  相似文献   

2.
受西方批评话语的强势包围,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模式乃形势所迫。"感兴"是具有中国民族传统和文化底蕴的文学批评模式。尽管它在参与建设中国现代文论的过程中遭遇困境,但不应当被遗忘,而应当在中西交融中获得新元素和新力量。感兴批评法从审美体验入手,与修辞论美学结合,展现民族传统批评法的新貌和解释效力,从而融入现代文论的话语环境。  相似文献   

3.
现象学文论由读者意识与作者意识的融合去揭示语言艺术作品的本质以及文学批评的功能,并由此而衍生出文学理论的新观念,开辟文学批评的新境界;其观点和方法与中国传统文论的"识照"之说及比拟之法多有扣合,为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浦安迪等一批西方汉学家,打破了此前数十年中外学者共同的“以西律中”思维模式和“中国长篇小说缺乏结构”的“定论”,从中国的《易》学文化、古文章法、小说评点等古典文论中汲取理论资源,揭示中国小说“结构”的独特方式及其文化意蕴,为中国长篇小说的“结构”正名.这一学术“新潮”证明了中国文论家探讨多年的命题:“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也启示我们,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系统,不能限于从理论到理论、用现代话语阐释古代文论的转换方式,更需要发现中国古代文论独特的文化蕴涵、共通的“文心”,并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更紧密地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论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文艺生态思想,古代文论家以生命态度对待文学,产生了大量的拟人化文学批评,从而使古代文论具有鲜明的生态学特点。这种特点在古代文论的语言表述方式、创作论、作品论、方法论等理论层面及各理论范畴、命题中都有大量的体现。解读古代文论中的文艺生态思想,不但有助于更深刻正确地理解古代文论,且有助于今天的文艺生态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6.
学界关于中国文论"失语症"问题的探讨已经持续了近三十年。中国文论一定程度上的"失语"现象是历史文化发展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文论话语建构最重要的任务是赋予中国文论话语新的内涵,使之适用于当今文学批评实践。中国文论话语新内涵主要有三条来源途径,即在继承基础上赋予中国古代文论新的时代内涵,在借鉴西方文论过程中融入中国文化特色,以及从文学作品与生活中总结新的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7.
文学批评观的概念可以定义为:批评家对文学批评的认识、进行文学批评的价值标准、进行文学批评方法选择的倾向.南帆的文学批评著作繁多,在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以及其学习、创作经历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主客观统一、审美兼具理性、激情而富含思辨的具备和谐特色的文学批评观,他强调批评的价值判断,强调批评家的责任担当,强调批评家与作家的积极对话,他既是第三代学院派批评家中独具特色的一员,也是敏锐发现文学批评文化转向、视觉转向的理论先锋,最重要的,他还是一个愿意俯身问问"泥土哪儿去了"的人.当前,文学批评出现商业利益至上、学术功利主义盛行的现象,南帆作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领域不能也不可能忽视的重量级人物,研究南帆的文学批评观有利于促进我国当代文学批评健康风尚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长之的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与德国文论具有十分紧密的关联,他吸收了康德超功利的美学观与批判的理性精神,借鉴了玛尔霍兹“文艺科学”的理论观点,综合了狄尔泰“精神科学”的学说与“精神史”的研究方法,结合中国文学批评的实际,确立了审美体验论的文学观与文学批评的理性精神,推进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建设,创造性地提出了“感情的型”的理论范畴,树立了中国现代传记批评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时期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明显受到西方各种文化学说的影响。本文主要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西方解构理论三个方面,论述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与发展的文化渊源。同时指出,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应在借鉴学习西方各种文化学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具体实际,探索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论在当下会惠上严重的"失语症",与中国文论在现代转型时盲目遵从西方话语是具有内在联系的.中国文论百年来的建设呈现出一个西化的历程,文章从四个具有标志性的时代入手,剖析西方理论话语对中国文论的规训,及其造成中国文论更新乏力,逐渐失去与当下文学联系的事实.同时,文章还揭示了中国文论西化的本质,即对西方科学观念的持续盲从,这具体表现出学科化、体系化、范畴化三个基本维度,并对现实主义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11.
“文学性”问题,在今天主要讨论的是社会变迁中的文学身份定位问题。当代中国在文学的对象、文化知识建构、文化误读和文学误读,中国文化“身份”等方面出现了一些争论,显示了文学身份认同的危机。中国文论身份出现了辨识上的危机。文论的创新与中国立场紧密相关,文化和文论创新有助于推进新世纪“中国形象”的立场定位。在当代中国,文论体系创新尚无哲学根基,文论范畴创新尚无文学的丰厚土壤,文化创新又变成学科的身份无定,因此,文论流派原创是文论创新最切实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自传入中国,就在中国这片深厚的沃土中扎根发芽,逐渐取得了应用的话语权,无论女性文学创作亦或文学批评,都呈现了一种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然而作为一种舶来品,在中国文学批评传播发展的语境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处境,也遭到了社会的误解与非议,如何摆脱困境,采取对策,使我国女性文学创作走入健康发展的轨道,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生态批评在中国:17年发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批评是新世纪文论界的一大显学,它把文学批评放在地球生态圈这一大语境下,以独特的生态批评视角和对全人类生存前景的终极关怀而充满生机和活力.本文从其兴起、理论及实践的发展等三方面,对中国17年来的生态批评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整体性的分析评述,肯定了生态批评的多声调为我们昭示了中国文艺学与时俱进的前景,指出了生态批评存在的问题.并对生态批评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持积极态度,认为中国学界完全可以藉此来参与国际学术争鸣.  相似文献   

14.
当前文学批评的状况不容乐观,文学批评在摆脱被简化为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向文学自身的审美性靠近的同时,又出现对西方的文学批评理论生搬硬套的倾向;在文学批评的态度上,"酷评"和吹捧式批评也大行其道。自由主义文学批评家在文学批评的理论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扭转当前文学批评的状况,使其健康纯正地发展,我们从他们那里可以获得诸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传统 ,这种传统的人文精神也贯穿着中国古代文论的整个发展过程。考察古代文论中的文艺本质观 ,特别是考察古代文论中影响极为深远的情感论的发展 ,能够从中发掘出中国古代文论中深厚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6.
孟子文学批评思想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孟子的文学批评思想博大精深,在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孟子的文学批评思想主要集中在文学接受、批评和鉴赏等方面.文学接受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意逆志"上,文学批评的思想主要体现在"知人论世"上,文学鉴赏的思想主要体现在"知言养气"上,文学审美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同乐""同美"上.孟子文学批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对推动我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建立我国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是 2 0世纪 60年代在西方诞生的一种重要的文学批评范式。由于缺乏相应的女权运动背景 ,直到 80年代我国才开始输入这种全新的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回顾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在我国的 2 0年历程 ,主要表现为两大阶段 :横向移植时期 ,着重于对西方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介绍与研究 ;垂直改造时期 ,着重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8.
媒体时代的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新的批评样式,始于上世纪90年代,从其产生之初,便引发学界对其存在价值与意义的质疑,批评之声不绝于耳,但媒体批评是顺应信息社会快速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新兴的批评类别,无论对其持否定意见还是肯定性的认可,都值得当下文学批评家所关注并思考。文章试图对媒体批评进行学术性界定,并将其置于当下的文化语境中,对其价值作了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我国当前文学批评界对西方文论绍介的过度张扬和昙花一现的弊病 ,文章认为 :这是批评主体思维方法的辩证、理性批判精神的欠缺所导致 ,因此 ,建构一个辩证的科学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尤为迫切 ,文章提出思辨性与民族文化底蕴是其两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季红真是当代文学评论界具有突出成就的女性评论家,其文学批评受时代的影响呈现出阶段性特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偏重从文化角度进行文学批评,关注民族精神的重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注意到文学自觉,致力于新的批评理论的尝试,内在情感倾向也略呈变调,关注人的普遍真实的生存和人性的被压抑,但创作数量明显减少。其文章充满知识意味,气势恢宏又流畅舒卷,具有较强的理论思辨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