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从照片上看,丁天长着一张小白脸,这也许是天生就白,也许是后天抹增白霜的缘故。当然,70年代出生的人没有挨过饿,营养跟得上,自然就长得滋润。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小时候营养跟不上,刚成年就要为生计奔波,有点蛤蜊油抹脸就很不错了。所以丁天他们这一代人比较多地为身材和脸盘操心。丁天他们又是从小就读福尔摩斯和克里斯蒂,再大点又读斯蒂芬·金,为脸盘操心再加上斯蒂芬·金,这就有了丁天的《脸》。我一直认为中国出不来恐怖小说作  相似文献   

2.
读萨特的《厌恶》一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国现代作家尼藏(Nizan,1905—1940)说:“萨特堪称一位法兰西的卡夫卡。”这话很有道理。因为萨特与被誉为“现代小说之父”的卡夫卡的小说都脱离了十九世纪欧洲文学小说的传统,而继承、恢复、发展了十八世纪欧洲哲理小说的传统。用小说的文艺形式来宣传自己的哲学观点,是这两位著名作家,也可以说两位存在主义代表人物的共同特点。《厌恶》(La Nausee)是萨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在法国以至在西方世界都很有影响。萨特自己也最满意这部作品。《厌恶》一书经常与塞利纳(L.Celine 1894—1961)的  相似文献   

3.
王尔德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对肖像画的艺术处理和情节设定更加复杂和成熟,他以肖像画为核心构建了一场人画换脸的悲剧,设定了三个与肖像画相关的三个谜题,这表明王尔德已认识到肖像画的独特意义,而肖像画也成为他表达唯美主义理念的常用媒介和解读作品的关键。《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以肖像画为核心串联起与身体、道德和自我相关的议题,肖像画对模特的相似性再现和肖像画具有的典范性和相对独立性使小说中人画换脸的情节设定成为可能,人画换脸的实质是主体脸的置换、感官的丧失和身体的缺席,以及由此造成的人的生命力和可能性的丧失。同时,道林对肖像画的刺杀从根本上源于本就不甚稳固的认知基础和价值建构的坍塌。  相似文献   

4.
近代现实主义的曙光——《儒林外史》的历史性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儒林外史》尚未跨进近代小说的历史门槛,但已敲响其门环,表现了近代现实主义的许多重要特征,无怪乎被视为我国近代小说主潮——社会小说的鼻祖,当时人就指出:“《儒林外史》一书为吾国社会小说之嚆矢也。”(《清朝野史大观》卷十一《清代述异》)茅盾在《谈我的研究》中也认为:《红楼梦》对于现在我们的用处比《儒  相似文献   

5.
《快嘴李翠莲记》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平山堂刊刻《快嘴李翠莲记》,明人晁瑮《宝文堂书目》作《快嘴李翠莲》,叙北宋东京女子李翠莲,因心直口快,出嫁为公婆所不容,最终被休,出家修道。谭正璧先生《宋元话本存佚综考》认为属“宋元旧本”(见其《话本与古剧》)。胡士莹先生认为:“其‘撒帐词’颇似元人的‘上梁文’,……当为元代的作品。”(《话本小说概论》)我认为这篇话本小说当是宋人所作。理由是:一、小说开篇有“昔日东京有一员外……”,很明显,是南宋人口吻。如果元人所作,则一般用“故宋”、“昔日宋  相似文献   

6.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一九一八年四月写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高中学生要读懂这篇小说是有一定困难的.几年来,我经常考虑:如何指导同学读懂这篇小说?我还考虑:自己究竟有没有真正读懂它?因为以已昏昏是不能使人昭昭的.诚然,研究《狂人日记》的成果很丰富、很精辟、很深刻,但中学语文教学不完全等于作品研究,语文课也不是学术报告会,要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需要一番消化和改造的功夫,更何况有些说法也有不够准确、不够精当、不够细致的地方,需要我们进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过这样的话:“在中国,小说不算文学,做小说的也决不能称为文学家,所以并没有人想在这一条道路上出世。”(《南腔北调集》)的确,在中国自有文学艺术的几千年的社会里,小说一向是被看作“杂书”,“闲书”的,不能登艺术的大雅之堂。写小说的人也一向被看作是不安本分的人,是无聊的人。所以,文人只能读孔  相似文献   

8.
鲁迅自称:“我是散文式的人。”①但他的小说写得极好。《呐喊》《徬徨》是他的杰作,也是公认的现代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不过,我每读《呐喊》、《徬徨》总会强烈地感到:它们中间有很多篇章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散文。我常常是把它们当作散文来读的。事实上,如果细细探究,这两本小说集倘要用“正宗”的小说观念来衡量,合“小说”之名者恐怕极少,大多数既是小说,又是散文,是介乎小说散文之间的杂交品种,套用当今评论界的一句行话,是小说散文的模糊。也许因为是一个形式问题,所以未被以往的研究界所重视,而在我看来,《呐喊》《徬徨》的价值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恰恰就表现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从中深入考察鲁迅作品的战斗精神和风格,而且  相似文献   

9.
明人胡应麟说:“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少室山房笔丛》)至鲁迅说得更明白:“小说亦如诗,至唐而一变,……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中国小说史略》)认为唐人才开始有意为小说。现在有学者认为六朝已有有“意为小说”的萌芽。撇开这些争论,有一点可以肯定:唐人已经有意识地进行小说创作,小说的自觉时期已经到来。 唐人怎样“有意为小说”呢?本文侧重从李益的生活事实与《霍小玉传》中的审美事实的联系与区别,探索唐人自觉地进行小说创作的部分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的光辉巨著,鲁迅先生对《红楼梦》曾作过许多精辟的论述,是我们研究这部古典名作时极有价值的启示。本文就学习鲁迅的有关论述,择要谈几点认识。《红楼梦》是人情小说《红楼梦》到底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小说,自该书问世以来,就众说纷纭,争论不休。鲁迅先生是一目了然,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明确地把《红楼梦》作为“清代人情小说”(下引见此书者不再注明)的代表作。他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一文中,谈到清小说四派中的人情派时,也指出:“此派小说,即可以著名的《红楼梦》作代表。”什么是人情小说呢?鲁迅在介绍明代的“人情”小说时解释说:“大率为离合悲欢及发迹变达之事,间杂因果报应,而不甚言灵怪,又缘描摹世态,见其炎凉,故或亦谓之‘世  相似文献   

11.
刘辉说:“不从《金瓶梅》小说本身的研究出发(我们认为这是最有说服力的内证),而是光在作者问题上兜圈子,难免要走进死胡同。”我完全同意刘辉的看法,所以在对《金瓶梅》的作者冯梦龙作了必要的外考后,再从《金瓶梅》小说本身作如下的内考。 冯梦龙的生活经历与《金瓶梅》 深厚的生活基础,是文学创作的首要条件。尤其是那些取材于现实生活的长篇巨著,都  相似文献   

12.
苏轼《雨中花慢》(嫩脸羞蛾)究竟为谁而作?作于何时?至今仍是一悬案。其实,此词写的就是苏轼侍妾王朝云。有何凭证?我们先看全词:嫩脸羞蛾,因甚化作行云,却返巫阳。但有寒灯孤枕,皓月空床。长记当初,乍谐云雨,便学鸾凰。又岂料,三春桃李,一夜风霜。丹青□画,无言无笑,看了漫结愁  相似文献   

13.
由舅舅张平的小说《抉择》改编的电影《生死抉择》已在各地上映。作为他的外甥,我同样为他取得的成就而深感自豪。 在生活中经常有人问我,为啥你舅舅能写出《抉择》、《孤儿泪》、《十面埋伏》这样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情节跌宕起伏、能引起千万人共鸣的作品?我想,这一切缘于舅舅充满坎坷的人生之路,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社会的深刻体验,也缘于他的勤奋和对生活的洞察力。  相似文献   

14.
《谐铎》的美学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乾隆年间吴县(今苏州)人沈起凤的《谐铎》,是一部著名的小说集,共收一百二十多篇文言短作。前人对它曾多所褒奖,如蒋瑞藻《小说考证》引《青灯轩快谭》的评赞:“《谐铎》一书,《聊斋》以外,罕有匹者”;蒋氏《小说枝谈》引《搏沙录》的称美:“《谐铎》一书,风行海内”,不是其后一般小说所能比肩的;近代著名文艺理论家、作家吴梅也肯定:沈起凤“生平著述,以《谐铎》一书最播人口,几妇孺皆知”。  相似文献   

15.
王事教我(《坤凤·北门》) 王力《古代汉语》(以下省作《汉语》):“敦我和适我同义。”“适我,投给我。”按:《汉语》不用毛传训敦为厚,是对的。但从郑《笺》释为投掷,依然不对。据《经典释文》韩婴是训敦为迫的。又《常武》“铺敦淮濆”,韩亦云:“敦,迫。”敦训迫,义顺。《后汉书·韦虔传》:“以礼敦劝。”李贤《注》:“敦犹逼。”逼与迫  相似文献   

16.
<正> 陆澹安先生《小说词语汇释》(以下简称《汇释》)再版以来,先后有白维国《〈小说词语汇释〉误释举例》(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6期)。张鹤泉《小说词语释义辨误》(载《中国语文》1985年第5期)等文指出了其中一些失误。此外,证之以云南方言或小说中的其他用例,尚有若干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中国小说对日本近代文学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自然用不着我多说,在这里我只是指出一个与此有关的事实,对此我很久以来就感到奇怪了,就是:秋水园主人的《小说字汇》(天明甲辰即公元1784年作序,宽政三年即公元1791年出版)引用的书目中,竟然一点儿也看不到和它齐名的中国怪异文学杰作《聊斋志异》的影响。当然,江户时朝的传奇作品很多,大部分没有再版,对它们的调查工作目前近几乎无法进行,因此,现在还不能轻率地下结论说其中丝毫也没有《聊斋志异》的影响。《源氏物语评释》的作者萩原广道(公元1813~1863年)翻译才子佳人小说名著《好逑传》的手稿才公开于世的情况,今后就不见得就  相似文献   

18.
蒙政部是伪满洲国主管蒙古事物的机构 ,初名兴安局 ,设于 1 932年 3月 1 4日 ,同年 8月 3日改称兴安总署 ,下辖东、西、南、北四兴安分省。 1 934年 1 2月 1日改组为蒙政部。 1 937年 7月蒙政部被撤销 ,代之而起的是直隶于伪满国务总理大臣的兴安局。 1 934年 3月 ,因行政和推行文化教育的需要 ,兴安总署借助日本陆军省调查班所属蒙文印刷所提供的设备器材和工人 ,在新京 (今长春 )建立了自己的蒙文印刷工厂 ,并于同年 5月 1日出刊了《蒙古报》① 。《蒙古报》(Mongγolsedk櫣l,蒙文月刊 ) ,初由兴安总署总务处调查科编辑 ,自第 …  相似文献   

19.
从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到小说《西游记》孙悟空形象的世俗性由强变弱。表现在:(一)出身,(二)性格。转变的原因:(一)时代背景,(二)文人心态,(三)载体不同。  相似文献   

20.
《家道》这篇中篇小说涵盖了“证美小说”和“审丑小说”题材上的特征,既有对美好人性的展示与赞美,又有对人性丑恶的揭露与批判。《家道》中的“我”实际上有两种眼光:一种是正在经历当下事件时的“我”的眼光,也是“我”追忆岳父往事的眼光,一种是被追忆的“我”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元叙述的格调既生成了小说的内在节奏,又呼应着作品的整体结构,而且强化了小说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