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索绪尔是结构主义语言学之父,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创始人。克里斯蒂娃在建构解析符号学这一后结构主义符号理论的时候,从两个方面对索绪尔的语言学研究进行批判、改造和传承。一方面,她在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的基础上,将时间和主体等外部因素引入符号研究,使符号研究的对象动态化,强调符号意义的生成性特征。另一方面,她挖掘了索绪尔具有后结构主义性质的易位构词研究成果,对其进行改造、吸收,并加以利用,使其与自己的互文性思想相呼应。  相似文献   

2.
语言学家从未间断过对语言符号形成因素的研究,并试图解决由此产生的"语言符号的第一性是任意性还是象似性"这一问题.事实上,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并非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研究语言符号的生成,可以得出结论:二者在语言词汇形成的过程中是互相补充,共同作用,缺一不可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商琳琳 《社科纵横》2006,21(3):156-157
语言符号理论是索绪尔创建的一系列著名语言理论之一。该理论涉及到了语言符号的重要性质:任意性与可论证性,不变性与可变性等等。这两对性质看起来似乎是相互对立、不可同时实现,那么索绪尔的语言符号观是不是也不能成立呢?但事实上,任意性同可论证性,不变性同可变性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是涉及不同的语言层面而言,彼此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于索绪尔的语言符号观。  相似文献   

4.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非任意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的方面看,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非任意性其中任意性指的是孤立地看单个的语言符号,其"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而非任意性则比较复杂,它又表现为三个具体特征,即限制性、约定性和临摹性,它们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把语言符号置于一个更大的系统中而观察到的.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语言符号的不同特征,相互之间不具有矛盾关系.对语言符号各种特征的理解应具有兼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陈桦 《社科纵横》2007,(9):116-117
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言学派与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个语言学派。本文就转换生成语言学派与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在对语言性质的看法、语言学家的任务以及研究的方法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两大学派的主要差异。  相似文献   

6.
乔姆斯基语言理论从阐述语类生成规则的古典生成语法发展到揭示语言本质和自然属性的最简方案,经历了四个阶段的理论进化,通称为生成语法.该语言理论映射了乔氏的理论构建思想:在语言本质认识上,乔氏是自然主义者.语言是人的自然生物属性,具有正态遗传性和普遍性,即普遍语法,语言生成是人脑中基因物质在语言输入触发下被激活的结果;在理论构建方法上,他继承了"伽利略风格",遵循唯理主义,运用抽象化和形式化的科学手段,构建概括能力强、可理解性强的语言理论,解析语言生成;在语言理论构建原则上,他主张经济原则,简明、根本、公式化地描述、解释语言生成.  相似文献   

7.
杜娟 《社科纵横》2012,(9):167-169
价值理论是索绪尔语言符号观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最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和混淆。本文从语言的共时性特征入手,对索绪尔语言价值的交换原则和比较原则进行了剖析,从而对语言价值的特征,价值和意义的区别,价值的来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对进一步理解索绪尔的价值理论,进而对正确理解索绪尔的语言符号观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文化,美国人类学家克利蔼德·格尔茨说:“[文化]是指由历史传递的、体现在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它是由各种象征性形式表达的概念系统,人们借助这些系统来交流、维持,并发展有关生活的知识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文化具有三个特征,即符号性、公共性和系统性,而这三个特征恰恰可以和语言进行比较。有的学者甚至把文化当作一  相似文献   

9.
定义与界说 1.我将思维定义为发生在智能生物的大脑中,由脑固有的内部语言传递的拓扑结构、逻辑结构与逻辑体系的合成与变换,并可以和人类创造的形式化符号在后者表达非自我相关的问题时同构。 用“智能生物”有三层含义。一是为了给天外文明留下余地;二是承认克勒、珍妮·古多尔、加德纳等人研究的黑猩猩具有智能;三是将思维限定为生物的一种能力,人工智能不在其列。 大脑使用内部语言进行信息传递,“意识处于内部语言与外部语言的界面上”①。因此,思维必然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由它自己发明的符号体系(自然语言、数学、逻辑符号,等等)等效…  相似文献   

10.
意义世界由意识、符号、对象(文本)三要素构成,符号是意识与对象的中介,是意义世界的结构,对象世界是符号的文本。符号有自然符号、语言符号与人工符号三种形态,以及感性符号(表象)、知性符号(概念)、理性符号(范畴)三种水平,它们构成不同水平的意义世界。符号有意义与涵义之分,意义的表达是分析陈述,涵义的表达是综合陈述。符号作为意义结构把主体性赋予世界,同时限制了人的自由。人的自由必以摆脱现实(感性、知性)符号为前提,这只有两条途径:通过哲学范畴来把握存在的意义;通过审美符号(现实符号通过理性综合陈述而达到的超越)来体验存在的涵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轭式修辞的结构、符号特征和文化意蕴等进行研究发现,作为符号体系,电影和语言在修辞方面有很多相通之处。语言中的生动形象、滑稽幽默等效果,同样可以通过类似的修辞手法在电影语言中获得。因此,语言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电影研究甚至电影制作所借鉴。分析、对比姜文作品《让子弹飞》中所采用的轭式修辞,可为制作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影片提供一份相当有价值的参考,对振兴国产电影事业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的论述,其自身是包含一些瑕疵和漏洞的.在重新考察了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的相关论述后,发现了它自身存在的问题:把单纯符号和合成符号作为区分任意性与可论证性(理据性)的一个标准;以不同语言系统之内能指和所指结合关系的差别来证明同一语言系统之内能指和所指结合关系的任意性;忽视了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之间的社会、人文联系;把"任意性"与"约定俗成"当作同一概念;在用"所指"和"能指"分别替代语言符号的"概念"和"音响形象"时,也无法逃避名实(名称与客观事物)联系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结果造成任意性理论在论证时前后不一致.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了语言学理论上的模糊,引起了学界学者的争鸣.因此,需探究并明确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所应该具有的真正内涵,即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生理和本能性的联系,而且语言符号与它所指称的事物或现象的物理属性无关.  相似文献   

13.
《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和《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是巴赫金分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探讨语言与意识形态问题的重要著作。在这两部著作中巴赫金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意识形态概念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语言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阐述了语言的物质性、对话性和阶级斗争特点,揭示了语言意义的产生过程,形成了具有唯物主义性质的语言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对自然语言逻辑的研究,近几年来已经吸引了国内语言学界和逻辑学界许多同志的关注,并且也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大家对自然语言逻辑的对象、性质、特点、任务、方法等一些基本问题讨论得还很不深入,认识上存在着较多的分歧,所以目前对自然语言逻辑的研究,还处于零打碎敲阶段,自然语言逻辑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为了促进自然语言逻辑体系的建立,有必要对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做一番深入的集中的讨论,以求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尽早完成科学体系的构画。  相似文献   

15.
兴象具有民族性审美特征及多方面现代诗学意义,应成为中国诗学的一个核心范畴。首先,兴象是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开敞性的内视图像,超越了语词符号和物象叠加,它与意象不同,可不包含物象,指向整体视觉审美经验。其次,兴象具有生成性、共生性、生发性,其生成受语境和情境制约。兴象与意境有心观与身临之别,是抵达意境的必由之路。“物象、意象、兴象、意境”可建构新的审美接受次序。再次,兴象源于生命感动,包含欣赏者的全部生命体验,是其生命图式借由艺术品得到的感性印证。兴象审美反对话语生产和技术思维。激活兴象不仅在于理论阐发,还需重返鲜活的审美实践。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古代文体的思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中国古代各类文体的生成、发展和演变,是贯穿文学史教学的一条重要线索,也是文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中国古代文体名称进行追本溯源,可以揭示文体生成阶段的基本属性.对于相类似的文体,必须找出彼此之间的细微差异.对相类似的文体加以细微的区分,很重要的一点是对文体名称最大限度地进行历史还原,找出它的原始本义、引伸义以及与文体名称之间的关系.文体分类是相对的,并不具有绝对意义,但是各类文体的划分又是必要的,不能把各种类别的文体相混淆.各类文体的划分,要准确地把握文体的特征.文体的历史发展,其覆盖面有宽窄的变化,历史和逻辑有时相一致,有时又疏离错位.文体的生成具有多源性,要跨越文体的界限进行探源.  相似文献   

17.
用通常逻辑方法处理自然语言显示出:一、强调语句系统中句法规则的抽象性,刻画句法生成的一般规律;二、作为语句系统出发点的初始词项是没有内部结构的,是不可分析的。三、语言的生成严格遵循“只留不减”的组合原则。在认知科学看来,人们对自然语言的使用是一个认知过程,在过程中要遵循认知对象的事理规律。用通常逻辑方法构造的句法规则没有满足这个要求,缺乏认知方面的限制,因而生成力过强;从认知规律看,关于对象局部的认识势必影响关于对象整体的认识,词的功能特征对短语乃至句子的形成是有作用的。而逻辑主张初始词项没有内部结构的思想显然不太恰当;自然语言在生成组合中,其功能特征可能出现“取舍并举”的情况,严格的逻辑组合原则似乎需要改进。对此,作者在有关汉语的时间语句系统中一定程度刻画了语言的认知特点,避免生成语义怪异的表达式;同时初步设想在类型-逻辑语法框架内凭借基本语词的特征结构及其合一运算规则来影响生成,以此符合认知他律;同时在生成组合中有所“舍弃”。  相似文献   

18.
齐效斌 《唐都学刊》2009,25(2):27-31
“成于三”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也是一个洞察历史的新视点。但是长期以来,这一视点并没有引起历史学界的足够注意。笔者认为,这一视点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意义。作为一种思维定势,它突破了中国古代既有的占统治地位的二元对立式思维模式,倡导一种和合式的思维定势;作为一种哲学,它开启了一种新的理论视野和历史哲学,不但瓦解了自足型、封闭型性的主流意识形态和语言霸权主义,导引新的意识形态,而且还衍化出一种新的生存智慧或生存哲学,体现了司马迁构建理想化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吁求。它不但成就了司马迁特殊的人格,成为司马迁特殊人格的象征;也成就了司马迁的思想,成为司马迁创新思想的标志。其主要特点是,生成性、超越性、稳定性和平衡性。  相似文献   

19.
许先文 《阅江学刊》2010,(4):107-114
具身认知是认知科学研究领域的最新范式与前沿主题之一,引起多学科的研究兴趣。具身认知与语言认知结合的研究方法是一种新的认知研究范式,即语言具身认知,它从认识论、心理学和认知神经学层面研究其认识论基础、心脑机制以及认知神经学基础,为理解语言内化、语言体验、语言处理、语言生成等符号文化的创造性加工机制提供了新颖的思想启示,也为探讨语言认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路径、提升语言研究与教学的社会效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英文版《蒙塔古语法》(Montague Grammar)是一本关于语义学的论文集,编者巴巴拉·帕特(Barbara H.Partee)。为什么这本书冠以《蒙塔古语法》的书名呢?理查德·蒙塔古(Richard Montague)是一位著名的数理逻辑学者,他发展了一种描述自然语言的体系,这种体系使自然语言如同逻辑学家描述的形式语言一样得到处理;他的方法提供了语义的严密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