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讲述的是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爱情故事。故事看似圆满,男女主人公最后在一起,但却是以一个城市的沦陷作为代价。本文通过分析白、范两人的对于爱情的心路历程、“墙”的意象以及弥漫的苍凉感.从三个方面对《倾城之恋》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从叙事情境和叙事聚焦角度分析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可以认识她小说的一个特点: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张爱玲《传奇》里有代表性作品《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和《留情》入手,就张爱玲在这些作品中赋予的悲剧意识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她的作品中蕴涵着浓郁的悲剧意识:《留情》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见出这种意识的;《倾城之恋》则主要是在社会学和伦理学的交叉点上显示男女主人公的遭际所暗含的悲剧意义;《金锁记》则更以社会学、伦理学甚至精神分析学的立体视角,用仿佛免疫处理的文字,来发挥小说的悲剧意识,由于文字上异乎寻常的冷色调和在这些文字下滚烫的情感形成强烈的反差,使小说的审美意味变得更加醇正而深厚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倾力为世人呈现了一出始于上海成于香港的乱世恋情。细读文本中范柳原和白流苏的情感历程,会体会到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张爱玲不仅描述了没落社会女性婚恋的悲剧,还写出了在挣扎与无奈的自私恋情中赢得一丝真爱的欢喜。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汉语成语"倾城倾国"的语源和语用角度,结合文本的细读,探析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的叙事设置。张爱玲通过演绎一个现代"倾城"的"传奇",表达了她对诸多历史"倾城倾国"事件的质疑,对古老的"红颜祸水"思维定势的颠覆,也正是通过这一艺术化的解构过程,张爱玲表达了她的现代女性观。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倾力为世人呈现了一出始于上海成于香港的乱世恋情。细读文本中范柳原和白流苏的情感历程,会体会到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张爱玲不仅描述了没落社会女性婚恋的悲剧,还写出了在挣扎与无奈的自私恋情中赢得一丝真爱的欢喜。  相似文献   

7.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重要作品之一,但是其中的两个主人公白流苏、范柳原在出身、教养、个性等方面存在一些矛盾的地方,是两个失败的人物形象。张爱玲之所以在这篇小说的人物塑造上并不成功,原因之一在于她亲身经历了战争,在战争中的所见所闻予她终身难以磨灭的印象,自己的感觉不知不觉过量地移注在人物身上,影响了她对人物的塑造。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与作者当时的高产有关。她当时正被许多报章杂志所吹捧,许多刊物向她索稿;而她又十分渴望成名;加上她主要依靠写作谋生。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与多丽丝.莱辛作为女性作家,她们都对女性的心理倍加关注,都对女性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探索。文章对《倾城之恋》与《另外一个女人》中的白流苏和柔斯形象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认为她们性格的差异和最后结局的不同是源自各成体系的中英文化传统及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9.
时间是一种特殊的生命形式。中国古代以“个体生命体验”为基础的循环时间观,是张爱玲感知世界、阐释人生的基本方式,张爱玲以此对抗为近代知识分子普遍认同的线性时间观,有意模糊时间的目的性、方向性和时代性。以《倾城之恋》为个案,探讨循环时间观对小说叙事的影响,进而分析这种时间观的成因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倾城之恋>中,自流苏与范柳原的情感纠葛反映出张爱玲对于爱情的矛盾和其内心的分裂,一方面她嘲笑和否定爱情,对人生抱一种虚无、怀疑的看法;另一方面她又渴望爱情的出现,希望获得男女之爱.<倾城之恋>中范柳原的失败,也就代表着张爱玲理想的爱情与人间有爱的看法的破灭.  相似文献   

11.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张爱玲热”,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学术研究和文学欣赏的通常情形,成为了一场较大规模且持续不断的以张爱玲为品牌为文化符号的消费活动。创作名家变成了文化明星,文学名作变成了市场精品,欣赏张爱玲变成了消费张爱玲。过渡“消费”张爱玲的结果,是张爱玲被平面化、庸俗化。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以她卓越的创作与翻译成就成为20世纪中国文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但国内对张爱玲的研究明显偏重于她的创作。本文拟以张爱玲译作《海上花》为个案,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对这一文本进行解读,以期对其翻译观进行梳理,抛砖引玉,为张爱玲翻译研究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3.
夏志清先生的一本《中国现代小说史》捧红了作家张爱玲。其实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张爱玲作为现代的女性作家就已闪耀文坛。她的独特之处在于对女性的观照有着个性化的体悟。在文学创作中更全面的表现了女性在封建宗法社会所受的深重压迫。张爱玲从女儿、妻子、母亲的女性不同身份来阐释了女性的内心压抑与伤痛。  相似文献   

14.
自译是张爱玲翻译生涯中很重要也是很有特色的一部分,本文通过研究张爱玲的几篇自译作品来分析她的自译特色和风格。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的翻译才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异数。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张爱玲对归化与异化策略的运用,旨在对张爱玲翻译研究提供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16.
论“张爱玲体”的文化心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文化学、都市人类学、女性文学等视角,对“张爱玲体”的面向世俗、面向都市、面向女性等三个突出的话语特征进行宏观的审视与剖析,揭示其创作心理个性与文体形态特征所蕴含的深层性的文化心理意义。  相似文献   

17.
首作蒂 《南都学坛》2008,28(3):36-40
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塑造了一批身份特殊的"留洋者",他们代表了西方现代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决裂,以拯救者的姿态给女性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但由于多种合力因素的影响,他们同样成为特定时代的牺牲品。张爱玲塑造这批"留洋者"的原因是动荡的社会现实和畸形的家庭环境,她企盼以西方现代文明来批判僵化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人类寻求解放的新途径。从这点而言,张爱玲无疑继承了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五四"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的女性意识非常强烈,其女性主体意识自然流露于文本之中。她始终忠于自己的女性特质,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身边琐事取材,写家庭、爱情、日常生活,还原女性的历史真相,揭示出女性的空洞与荒凉。本文试从张爱玲的叙事策略入手,分析她如何在小说文本中表现女性主体性,从而实现其反父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叙事时间是叙述者或作者用以表达情感和主题的有力方式.张爱玲在小说中表现了较强的时间意识。通过对其文本呈现出来的叙述时间奥秘的解读.以小说的叙事时间为切入点,努力挖掘小说文本中叙述时间运行模式及其意义.分析时间和虚无及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解读张爱玲的小说别具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当一群跨界男作家还在城乡之间进行文学往还时,张爱玲实质上已经悄悄步入后来称为"流散写作"的行列。以香港为背景的流散元素,深刻影响着张爱玲的巅峰创作,即通过宗主国边缘男性对中国封建边缘女性的拯救母题,成功摹写了那时代"女/男"、"弱/强"、"中/西"等一系列内在同构关系的剧烈共振下,女性生存的"丛林规则"。张爱玲一贯的爱情悲剧在流散元素之直接影响下,形成"反向对位",增加了新的维度与深度,达到文化人类学与文化社会学叠合的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