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国内制造业发展状况、管理信息化应用现状和应用特性,指出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应用之路在于:营造有利的信息化环境、提升软件和服务提供商的有效服务能力、提高制造业企业自身管理与信息化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和造就各层次人才,认为只有这四大要素协调发展才能使管理信息化真正有效地服务于制造业产业,才能促进软件及相关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问题上,辽宁装备制造业重大技术装备的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综合实力。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辽宁装备制造业人力资源的优势,并以此推进装备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一个重要方面是成批次、成梯队地培养造就与装备制造业基地相匹配的各型、各级、各类技能人才。 尤其是在创新中前行的辽宁,更需要创新型的装备制造业人才。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之时,社会急需的制造业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紧缺。根据我国劳动力市场人才的紧缺状况和相关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教育部、信息产业部、交通部等部门联合启动“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优先培养汽车运用与维修等四个专业领域的人才。本文对“汽车运用与维修”紧缺人才进行了探讨,旨在实施紧缺人才培养、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突出专业特色献言献策。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生产分割趋势明显,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深入参与其中。本文利用CEPII BACI中1996-2005年中国出口的贸易数据,把HS84-92作为制造业和BEC的分类标准匹配,计算出中间产品出口贸易占制造业产品出口贸易的比重,得出中国近十年制造业参与生产分割的程度,表明生产分割对中国制造业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傅经治 《决策》2014,(12):70-71
<正>未来的中国不可能是单一的制造大国,也不可能是单一的服务大国,而是制造服务业大国。2013年我国服务业占比已经超过制造业,从2014年来看,这种趋势仍在加速。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边界开始变得模糊,服务业开始制造业化,制造业也开始服务业化,两个趋势中后者较为明显。据统计,2013年我国服务业占比首超制造业是因为制造业在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即制造业开始服务化。未来的中国不可能是单一的制造大国,也不可能是单一的服务大国,而是制造服务业大国。  相似文献   

6.
行业     
<正>制造业二十年连续世界第一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国制造业论坛2007年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制造业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将继续领跑中国经济。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日前提供的数据表明,1980年,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占世界的1.5%,  相似文献   

7.
这篇文章以2002~2010年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分析的方法,通过计算直接消耗系数指标,分析了中国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发展现状。结果表明:三类细分服务业在制造业中的投入水平最高的是分销服务业,并且也是引起制造业中服务业投入水平产生波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立国和强国之本。以创新驱动视角,挖掘制造业绿色发展在保障机制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从组织、制度、资金、人才四个方面研究制造业绿色发展体系化的保障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2002年、2007年和201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从产出供给和投入需求的双重视角度量了中国制造业国家价值链上所处的位置,考察了中国制造业国家价值链是否存在位置与增值能力之间的"微笑曲线"关系。研究发现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三类行业的产出"上游化"和投入"下游化"趋势明显。中国制造业行业层面在产出供给链和投入需求链都存在位置与增值能力之间的"微笑曲线"关系。产出供给视角的"微笑曲线"在2002-2012年间有平坦化趋势,投入需求视角的"微笑曲线"则呈现右移和下移特征。"微笑曲线"演进特征表明单纯依靠改变价值链上所处的位置不足以实现中国制造业的升级与增值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领导决策信息》2014,(38):18-19
正与美国流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说法不同,德国将制造业领域技术的渐进性进步描述为工业革命的四个阶段,即工业4.0的进化历程。同智慧地球、工业互联网等一样,工业4.0把生产制造业的未来作为关注点,其最大亮点是强调"机器在思考"。自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以来,工业4.0这一理念已传播到中国。作为中国制造业未来10年的顶层规划和路线图,"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思路是借助两个IT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针对制造业发展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在这个战略机遇期,既要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要实现高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使职业教育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愈加迫切。《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至2020年,我国高素质、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将由2008年的24.4%上升到28%(目前经济发达国家的比例已达到40%)。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进一步变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优化产业集群化,突破机制瓶颈,从机制上释放潜能,加快现代化职业教育发展,沈阳做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张苑  马潇 《决策咨询通讯》2023,(1):53-55+91
装备制造业是四川实现制造强省战略的重要支撑,也是203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面建成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关键。推进我省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面临中小企业转型基础薄弱、产业数据汇聚共享困难、数字化转型人才缺乏等难点痛点。结合装备制造业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本文提出可以通过发挥龙头企业牵引作用、加快数据互联互通、促进生产流程再造、加快数字化人才培养等方式,利用数字技术、数字化思维赋能装备制造业发展,以数据流通贯穿产业链上下游,从而提升装备制造产品生产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3.
中央环保督察制度作为中国环境治理领域的重大制度创新,它使制造业企业面临着压力和挑战的同时,也为制造业企业走自主转型之路提供契机。本文在分析该制度施行过程的基础上,借助2012—2018年中国上市制造业企业年度数据,利用多期倍差法探究中央环保督察对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中央环保督察整体上通过促进市场化进程推动了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同时,随着督察批次的增加,该制度对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影响加深,其对东部地区、大规模、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企业的改善作用更加显著。最后针对以上结论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开始下降.中国制造被贴上山寨、劣质的标签,如何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提升全球竞争力,成为首要任务.中国规划了制造业未来10年的顶层规划和路线图——“中国制造2025”.  相似文献   

15.
1月2日,由山东省人才服务中心主办的山东人才网发布了2007年全年人才指数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加工/制造业、建筑/设计/装潢成为三大热招行业。与往年相比,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技术人才成为了用人单位眼中的“香饽饽”。求职者的就业观念更加务实,省会及沿海城市之外的城市更受求职者青睐。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演化模型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共生理论视角来研究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基于生态学种群Logistic共生演化模型,对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阶段进行划分并给出具体特征表现,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生动态演化过程可由分段Logistic曲线叠加进行描述,建立最大环境容量模型,对中国1983-2007年的生产服务业和制造业共生演化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服务业和制造业都处于成长期,二者之间互动发展属于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 生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大于制造业对生产服务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装备制造业的高端环节,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本文通过分析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特征和发展趋势,以及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若干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以来,制造业面临着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全新机遇和挑战。作为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新出路,制造业被重新重视起来。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于2012年2月正式发布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欧盟也开始从整体上加大对制造业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德国政府在2013年4月推出了《德国工业4.0战略》,英国政府科技办公室也在2013年10月推出了《英国工业2050战略》。与此相应,我国也提出了自己的制造业发展战略,即“中国制造2025”,一时间制造业又重新回到了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现阶段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中国制造业需要转型升级的四大动因分别是创新能力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以及人力资源成本上涨。并提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11-2017年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分析了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就业效应。研究表明:工业机器人使用对制造业就业总量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中国已呈现出"机器换人"现象;同时工业机器人使用减少制造业企业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