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SN油田聚驱后采收率已达到50%以上,如何合理高效开发二类油层已成为SN油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三元复合驱是继聚合物驱后一种能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驱油技术。矿场试验表明,三元复合驱在一类油层中的运用效果好,找出适合某油田二类油层三元驱的体系,开展了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的室内研究,提高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的驱油效果,将对SN油田原油稳定提供有利保障。  相似文献   

2.
武垚 《管理科学文摘》2009,(33):257-258
在油藏开发过程中,有时暴露出许多矛盾:天然能量小,弹性驱及溶解气驱采收率低;油层平面及纵向上动用程度低;近井地带油层渗流阻力大,油井产能低;油层物性差,供液能力差等。针对这些矛盾,我们采取了井网加密调整、注采井网完善、高压注水、油层改造、加密及深穿透射孔、小尾管深抽、“水中”找油等一系列开发技术,取得了很好的开发效果,采收率由18%提高到22.8%,部分断块年平均采油速度在1%以上,最高采油速度迭2.4%。本炙针对欢北杜家台低渗油藏特珠的地质条件和暴露出的特殊的开发矛盾,着重讨论提高低渗油藏采收率及开发效果的开发技术和成功经验,对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杏北某聚合物驱开发过程中注入井不同分注时机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由于在含水下降期实施分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注入强度,以至于动用程度难以进一步提高;注入井在含水低值期、含水回升期实施分层注入可提高区块整体开发效果,不同阶段分注均比全过程笼统注入提高采收率0.35-1.31%。  相似文献   

4.
调整了SD过渡带300地区一次加密调整井实施注采系统关系,抓住区块调整的有利时机,在低产低效井中应用补孔等综合治理的配套方法,进一步挖掘剩余油潜力,增加了可采储量,保持了区块稳产,改善了薄差油层的动用状况。结果表明,注采系统调整是高含水开发后期提高区块多向水驱控制程度、改善注水状况、缓解区块矛盾,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阐述聚合物驱油机理。对注聚前后的试井资料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在聚驱条件下油层的油井含水、产液量等动态参数的变化规律,同时用实例说明了提高油井产油量、降低含水的有效方法。应用表明,聚合物驱油是油田稳产的重要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6.
冯存章 《经营管理者》2011,(3X):394-394
注聚驱抽油机井由于产出液含聚合物,导致地层供液能力相对变差,举升过程中的受力状况也与水驱油井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针对胜利油田注聚驱抽油机井的生产特点,研究见聚油井的IPR曲线,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有杆抽油数学模拟方法开发注聚驱抽油机井参数优化软件,指导现场生产。通过使用该软件,对见聚油井的生产参数进行了调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从分析区块开发中存在的注入状况差、产液量下降幅度大、采出井见效不均衡等问题入手,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适合区块开发的综合调整方法。结果表明,利用注入井方案调整、压裂解堵等措施可改善注入状况;应用采出井压裂放产手段,提高薄差层动用程度:利用水驱、聚驱井补孔、转注等手段,优化注采参数,完善注采关系,可改善区块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8.
根据二类油层注聚试验区动态变化情况,结合油层发育状况、沉积特点、注采井连通状况,分析萨南地区二类油层注聚见效特征,并提出了二类油层注聚的初步认识,为二类油层聚驱推广提供借鉴。结果表明,二类油层注聚各采出井见聚情况及见聚时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本着注好聚、注够聚,提高聚驱质量的原则。通过对分散溶解、转液存储、增压计量和混配注入等几个环节的仔细分析研究,发现干粉物性、配液水质、电机转速、阀门弯头等因素对聚合物溶液粘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叠加作用造成聚合物溶液的注入粘度远远低于设计目标,直接限制了聚驱效果。针对以上问题逐项分析摸索,通过室内和现场试验,找到并确定了切实可行的办法,有效的解决了生产难题。在保证注入浓度不变的条件下,大幅度的提高了注入液粘度,保证了聚驱质量,收到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0.
开展了物理模拟驱油实验和岩心驱替实验,并运用数值模拟技术进行微生物驱方案设计。结果表明,微生物和营养液初始浓度、注入量等对微生物驱油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并对现场注入方案及微生物效果进行预测。外源微生物对希油区块原油的乳化降粘能力较强,采用接入地面培养菌液,经过多轮次的回注形成油藏微生物的稳定菌群,进而实现内源微生物激活,增油和降水效果明显。利用外源微生物提高希油区块原油采收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给出了周期注聚驱油机理,提出了北二东西块适合周期注聚井区和油井特点。实践表明,周期注聚技术,可重新调整压力场,扩大注入液的波及体积,提高了油层动用程度,控制含水上升速度,为其他区块进行周期注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综合运用动、静态资料,结合数值模拟与精细地质研究成果,分析聚驱后剩余油潜力,根据剩余油分布特点,并提出了注聚末期切实可行的调整挖潜手段,使区块含水回升速度得到有效控制,油层动用程度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高升油田进入蒸汽吞吐开发中、后期暴露出来主要问题,研究了多项稠油稳产配套技术及应用,有效地缓解了层间矛盾,油层纵向动用程度得到提高,有效地控制了稠油产量的递减,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实现原油产量稳定。为类似的稠油油田进入中、后期开发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X四~六面积目前已进入注聚后的含水回升期,受层间非质性的影响,油水井受效不均衡,造成部分注入井注入压力高,挖潜空间逐渐缩小。为此,采取降低注入压力,提高注入井潜能,实施周期注聚调整方案,改善了在该区块驱油效果。总结了周期注聚期间的动态反映特征及初步认识,为今后进行周期注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DBSCAN算法在计算速度方面的瓶颈,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内存的并行DBSCAN算法:合理划分数据库,各个处理器并行聚类,之后合并聚类结果,可以达到很好的聚类结果效果和计算效率。通过对一台双核计算机的实验,发现实验速度可以提高50%左右。  相似文献   

16.
针对某油田一类区块含水不断上升,开发效果变差的实际情况,在进行室内实验和方案优选的基础上,应用深度调剖技术,有效的改善了区块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17.
利用注聚障和气顶缓冲区新钻井地质资料,结合动态变化特征,精细分析喇嘛句油田南中块西部区块聚驱中部剩余油分布状况。利用现有工艺技术条件,对注聚中期葡I1-2油层不同类型的剩余油,采取综合挖潜调整措施,总结出一套可行的挖潜方法,对挖潜区块剩余油潜力、控制无效注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萨北过渡带地区原油物性差、存在较大剩余油潜力但缺乏有效挖潜措施,选取萨北开发区北部过渡带四条带开展蒸汽吞吐试验,研究蒸汽吞吐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可行性。试验表明,蒸汽吞吐后产液量、含水率、油层动用程度、渗透率、井储系数等参数发生明显变化,综合评价萨北过渡带蒸汽吞吐的试验效果,改善了某厂萨北过渡带地区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9.
油田在开发生产过程中,油层近井地带产生损害与堵塞。严重影响油井产量,甚至使油井不出油。分析认为改善油层近井地带处理效果的方向是对油层实施复合处理技术。复合技术不是几项单一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根据技术原理和油层情况。实现技术优势互补可以达到最佳的增油效果和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20.
崔月岭  董健  李毅  刘捷 《科学咨询》2007,(23):52-52
在油田普遍采用聚合物驱三次采油新技术的同时也产生了含聚丙烯酰胺(PAM)污水的处理问题.含聚污水粘度大,含油多、乳化油稳定,传统的废水处理方法及设施难以使该污水处理达到回注水质的标准.利用聚结式溶气气浮装置在胜利孤岛油田进行了含聚污水除油工艺试验,在进水含油在1980.0mg/1~3720.0mg/1之间时,出水含油能稳定保持在5.0mg/1以下,达到了相关注水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