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兔 《民族论坛》2006,(11):20-21
天山一号冰川,海拔4000米。蜿蜒的盘山公路上,黑压压的一大群牦牛挡住了司机们的去路。一个二十多岁的蒙古族小伙子骑着马熟练地驱赶着牛群,强壮的牦牛在他简单的吆喝声中顺从地让开了一条路,司机和牧民各自上路,身后的漫天尘土在天山山脉的峡谷中飞扬。这是新疆牧民春季转场中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场景。在新疆,每到秋季、春季,牧民都要赶着牲畜由夏牧场转移至冬牧场,或由冬牧场转移至夏牧场,这个过程叫“转场”。新疆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属山地牧区。主要分布于天山以北的北疆和南疆西部山区。随山地海拔的变化,从低处的荒漠到高山草地,形…  相似文献   

2.
草原一杆旗     
听了甘肃省民委的介绍,我决定去一趟天祝,访问正在那儿参加干部会的南泥沟牧场党支部书记,藏族牛栋柱同志。待我搭车赶到县上,县委秘书室的同志说,他去抓喜秀龙公社了,我满以为到社里准能见到,可是谁知他又跑得无影无踪。公社里的信用社主任韩正明同志打电话问牧场场部,说场里丢了牛,书记带牧工寻牛去了。韩主任放下耳机,纵纵肩膀,摊开双手,苦笑着说:“啊呀,这下可难找了!”  相似文献   

3.
在来到云南高黎贡山的第二年盛夏,领导派给我一个任务:去藏族、怒族杂居的迪麻洛乡搜集畜牧业发展的材料。当我赶到那里,牧民们都到水草丰茂的牧场去了。牧场离山寨还有整整一天的路程,而且要翻越海拔4千多米的碧罗雪山。我背起背篓,踩着牛羊的足迹,摸到了牧场。没见过牧场的我,哪晓得这里的猎狗多如牛羊。我刚走近牧场,十几条膘肥的黄狗便“汪汪汪”地窜来,象早已埋伏好似的把我包围起来,看那架式非要把我和我的背篓撕碎不可。我不禁失声大叫,从地上捡起一根木棍慌乱地朝狗群击去。“汪汪”,狗群把我围得更紧了。这时,几个高个子放牧员从低矮的帐篷里冲出,脸绷得很紧。他们边撵着狗边打量起我来。惊怕之中的我,赶紧把来意向他们作了说明,末了还作了简要的自我介绍。放牧大哥们见我  相似文献   

4.
甘孜南派藏医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都 《中国藏学》2011,(4):138-145
本文在概述藏医学历史渊源的基础上,重点叙述了曾经在藏医药发展史上出现的南北两大派别之一的南派藏医药,对南派藏医药的起源、传承、特点和发展过程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着重介绍了具有地域辽阔、药材资源丰富、人才辈出的康区特色的甘孜南派藏医药的历史概况,并对以康巴文化发祥地德格为中心的各个地区历史上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著名藏医学家作了逐一介绍。  相似文献   

5.
玉树通天河流域岩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以牦牛图像数量最多,牦牛图像是最具本土风格的图像类型。文章通过图像学分析,将牦牛图像分为3个类型,并根据相关资料确定了每种类型的相对年代,认为从A型牦牛风格到C型牦牛风格反映了青藏高原早期人们的牦牛崇拜到图腾信仰的发展过程,同时牦牛图像的演变也是生态环境不断调适的表征。  相似文献   

6.
噶玛寺     
噶玛寺又名噶玛丹萨寺,座落在昌都县以北130公里的嘎玛区察拉乡加云山西麓海拔3800米处。为塔布拉杰的门徒都松钦巴于公元1147年主持创建,是塔布噶举(白教)传出的四大派之一——噶玛噶举的祖寺,噶玛噶举派便因此寺而得名。该寺规模宏大、建筑风格别具特色,是康区历史最悠久的古刹。寺庙创建人都松钦巴(意为知三世),本名却吉扎巴,1110年出生于康区朱倭下区  相似文献   

7.
1373年, 藏传佛教格鲁 派创始人宗喀 巴大师由青海 赴卫藏学经,路 过多康中部的 昌都时预言: “此两水交汇之 地乃福田妙地, 若建一大道场 定能宏扬佛 业。”①众所周 知,格鲁派作为 新兴的带有改 革色彩的门派, 创立于14世纪 末。1355年, 宗喀巴大师在 雅隆地区的郎 杰拉康( )从师高 僧楚臣仁钦 ( )受比丘戒, 此后便经常讲 经布道。时至 1419年宗喀巴 大师圆寂时,格 鲁派僧人已有 几千人之多,建 立了甘丹寺。 几十年的时间, 格鲁派的势力 就得到了极大扩展。15世纪初,处于藏区边缘的阿里、多康等地区,经…  相似文献   

8.
四月底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依然一片白雪苍茫,寒冷与4000多米的高海拔对于世居于此的黑牦牛早已习以为常。风雪中,一只只黑色身影专注地啃食着埋藏在雪下的草根,成为青藏高原中最为鲜明的生命迹象。在巴塘草原,进食的牦牛们一天中总有两次被马达的轰鸣声打断:起降于巴塘草原、玉树机场的航班,在牦牛的注视下飞越巴颜喀拉山脉,链接起玉树与省府西宁的空中通道,打破雪原的寂静,缩短了高原玉树与内陆、低地的距离。  相似文献   

9.
呈现新疆:刘湘晨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姆 《中国民族》2015,(4):35-41
帕米尔高原最东部,雪峰之下的勒斯卡木村:柯尔克孜族牧民托乎提赶着牦牛群过河,趟过河水、走不出几步,渗入牦牛毛里的水尚未滴尽已被冻住。牦牛从头至腹、至尾的身上冻结出冰溜子,粗重的喘息中夹杂着冰溜摇曳碰撞之声,走到山影晴亮处,披挂一身的冰溜子折射出光芒……昆仑山,海拔5100米的海尼拉克矿区:采玉人沿着悬崖峭壁,像壁虎一样徒手攀爬着一点点地移动,脚下就是万丈深渊。他们在昆仑山中寻找矿脉、切割山体、打矿眼,用两天将寻找  相似文献   

10.
清末赵尔丰督边与民国刘文辉主康时期,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康区黄金矿业开采获得了飞速发展.但是,因为受制于当时康区政治环境、社会风气、治安问题以及开采技术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康区的黄金开采还存在很多方面的困难,这些因素阻碍着康区采矿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绿海明珠     
在红军长征时路过的川西北草地上,不久前出现的两种人工种植的牧草——“短芒披碱草”和“无芒披碱草”,为若尔盖的向东牧场发展畜牧业和扭亏增盈发挥了效益,被称为“绿海明珠”。这两种牧草是西南民族学院畜牧兽医系布依族教师伍典汉同志顶着“四人帮”“唯生产力论”的恶浪,经过多年试验栽培出来的。前几年,草地在“四人帮”干扰破坏下,草场退化,牧草减少,一九七五年牲畜越冬春时又遇上大雪灾,牧场一万多只羊死了四  相似文献   

12.
乌兰察布盟共有十四个旗县市,其中十二个旗县市以经营农业为主,牧场比较狭小,另两个旗牧场比较广阔,以牧业为主。从1958年以来,我盟畜牧业生产战线上,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认真贯徹执行了“稳定、全面、高速度发展畜牧业生产”的方针,采取了具体有效的措施,使畜  相似文献   

13.
1973年在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哈溪镇出土了我国第一件重达80公斤的牦牛青铜器.1990年这件牦牛青铜器被国家文物局鉴定为国宝级文物.本文以较翔实的历史资料和民族学资料为佐证,结合藏族历史、宗教文化等对这件民族文物的考古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揭示出青铜牦牛与藏族的图腾崇拜、历史习俗以及宗教信仰之间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4.
试析20世纪上半叶改土归流与西康建省对"三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岩是康区的一处特有地名.20世纪上半叶,康区发生"改土归流"和"西康建省"两起重大事件,对三岩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民族关系都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玉树牦牛     
牦牛,是青藏高原上藏族人民一种特有的牲畜。它那高大的身驱、长长的披毛和弯曲而对称的犄角,看起来,有点吓人,其实它是一种既供役用,又供食用的驯服家畜。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素有“牦牛的故乡”之称。这里的牦牛,适应性强,蹄大坚实而耐磨,善走高险路,具有较强的运输能力,还可以拉犁犁地,是目前高原上尚不可缺少的生产工具。一头犍牦牛可驮70——80公斤重的东西,翻山越岭,日  相似文献   

16.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正黄旗人,生于顺治十一年,死于康熙二十四年。他自幼好学,过诵不忘,能骑射,善书法,工于诗作,尤喜填词。清初词坛分为两派,他的好友朱彝尊和陈维嵩分别是两派代表。陈派尊崇苏东坡和辛弃疾,词凤豪放雄浑;朱派尊崇姜夔、张炎,工力深厚,句琢字炼,格律严谨、醇雅清空,有形式主义倾向。纳兰性德自立于两派之外,崇尚南唐后主李煜,认为“花间词如  相似文献   

17.
杨柳 《中国民族博览》2022,(12):157-160
古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乐器,最初起源于秦地,目前已流传近两千年,传统筝法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当地音乐结合形成了多种独具特色的古筝流派。就地域差异而言,可分为南北两派。南派风格多含蓄内敛,北派风格豪爽奔放。其中,陕西筝派及山东筝派均为北方筝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二者因地域文化的差异又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本文以古筝流派为中心,探究山东筝派及陕西筝派的著作及代表人物,探讨陕西筝派的发展现状,探析传统古筝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探析山东筝派及陕西筝派的发源地、艺术特色、旋律风格及曲种分类,探寻各筝派的历史发展状况,究其根本探讨地域文化的差异对筝派艺术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作为藏传佛教后弘期发祥地之一,洛多杰智合寺不仅在黄南尖扎甚有盛名,在藏族历史上也有一席之地。此寺是拉隆·贝吉多杰的隐蔽之地,也是他和三智者的修行场地。后来萨迦班智达贡嘎尖参受阔端汗王邀请,远赴凉州途中经过此地时修建了一座本康,被萨迦派管理。而后由格鲁派的活佛拉莫夏茸尕布重建,修建了洛多杰智合寺所有佛殿,并收复为拉莫德乾寺子寺。  相似文献   

19.
改土归流与康区社会(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在川边推行“改土归流”,对康区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如何?由于事隔几十年,其间又缺乏系统的调查和资料积累,探讨殊非易事。五十年代的调查材料表明,与清代相比,康区社会发生了两大重要的变化。其一,政治制度方面的变化。清代的康区为四大土司的领地,他们是德格宣慰司,明正宣慰司,理塘宣抚司和巴塘宣抚司。在大土司的属下,有安抚司、长官司,和土千户、土百户若干员。以土司系统为主体,组  相似文献   

20.
觉囊派他空思想浅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觉囊派是我国藏传佛教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教派,它的正式形成是以十三世纪末叶觉囊寺的建成为标志,但渊源可以追溯到十二世纪初的域莫·弥觉多杰。如果把十七世纪后半期作为觉囊派在西藏绝传的时间计算,觉囊派在西藏的历史有五百余年。其间曾出现过两次兴盛时期,从第一次开始向外传播,传到与西藏毗邻的川青两省藏区,形成了以中壤塘寺为中心的觉囊派寺院集团。至今这两个地区仍有党囊派寺院三、四十所,分别分布在四川的阿坝、马尔康、壤塘三县和青海果洛州的班玛、甘德、久治三县,在当地拥有一定的势力。觉囊派对佛教“性空”义的解释和所采取的修炼方法与藏传佛教其他各派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