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任保平  李培伟 《学术界》2023,(10):85-100
进入新时代新征程,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需要从经济维度系统研究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制度逻辑和政策逻辑。在历史逻辑方面,逻辑起点是推动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逻辑脉络是经济现代化下生产力由数量向质量的更高维度演进来推动经济、社会和治理现代化的三维协同,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以整体发展观和人本逻辑遵循重构现代化的新格局。在理论逻辑方面,逻辑框架涵盖“客观必然性—目标导向—发展型式”三个基础维度,即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目标导向、以创新驱动高质量生产力的形成、以工业化为主线的四化协同推进以及市场经济与政府治理的制度均衡。在实践逻辑方面,要以整体发展观开拓发展思想的新境界、以社会主义现代性替代现代化传统型,同时构建数字经济赋能生产力质量提升机制、经济结构升级赋能新发展格局机制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力有效提升机制。在价值逻辑方面,要以“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为立足点,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原则,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价值判断,同时推动以共同体价值为基本遵循的共同现代化。在制度逻辑方面,推...  相似文献   

2.
乡村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进入新时代以来,乡村发展生态旅游具备了一些有利条件,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乡村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应该是大力发展彩色农业、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全力改善基础设施、加大对外推介力度、打好民族文化特色牌、做好民族美食文章.  相似文献   

3.
4.
杨军 《中州学刊》2023,(3):36-42
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首要任务。实体经济形成质效提升、合理增长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成为奠定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基础、掌握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动权、赢得国际竞争发展话语权、构筑高质量供给关系体系的迫切需要。但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绿色低碳发展缓慢,区域、行业要素分配不均衡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为深层次塑建中国式现代化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势,应围绕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内外循环为核心、以绿色发展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基本方略,完善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优化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延展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开放空间,创新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业态模式。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仅包括经济领域的高质量发展,而且包括高质量社会发展。高质量社会发展是指在社会发展领域实行高质量的行动体系并取得高质量的发展成果。高质量社会发展的目标要着眼于人的高质量发展、社会平等与社会和谐、高质量的民生保障和社会服务、高效率的社会运行和全面增强社会活力。高质量社会发展需要坚实的基础条件,主要包括足够的资源投入、充分的民众参与、专业化的服务体系、完善合理的体制、科技的广泛运用以及合理高效的运行机制。当前,我国推进高质量社会发展要采取一系列重点行动,包括积极推动高质量社会发展的观念转型,进一步加大对社会发展的资源投入,优化社会政策体系,加强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加强高质量社会服务人才队伍及组织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6.
徐玲 《社会科学家》2023,(10):155-16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命题,对师范大学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师范大学必须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以人民满意为目标追求、着力以高质量发展为内驱动力。致力于找回失去的“人”、塑造“真正的人”、培育“大国良师”。坚持中国特色师范教育发展道路,奋力实现育人兴邦教育理想;构建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全面提升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立足新时代基础教育振兴发展,自觉服务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将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重点解决供需矛盾和价值失衡的问题,推动基于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均衡提升的供需两侧双向升级。在文化供给质量升级方面,应完善文化经济政策,聚焦文化质量提升;开发文化原创资源,助推优质产品供给;重视人才教育培养,促进文化雅俗共赏;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加大文化金融创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在文化消费需求升级方面,应实施消费激励政策,释放文化消费潜力;重视文化素养教育,厚植文化市场土壤;创新数字消费形态,拓展文化消费市场;提升文化评鉴功能,搭建消费认知桥梁;促进文化营销推广,助力文化走向大众。  相似文献   

8.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目前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新引擎和新趋势,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需要实现数字经济与中国式现代化有机衔接,培育中国式现代化的新优势。从理论机理上来看,数字经济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衔接能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转型,促进经济体系的现代化,培育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引导数字文明新形态。数字经济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衔接需要构建和完善融合机制、联动机制、并联机制和合作机制。数字经济与中国式现代化有机衔接的路径在于:走中国式数字化道路,全面推进数字中国建设进程,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二十大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要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意味着高质量发展开始进入加速推进阶段,高质量发展应有新的发展逻辑:(1)在思想逻辑上,要开拓思想解放的新境界,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不断解放思想中推进高质量的转型发展。(2)在生产力逻辑方面,要发挥质量型生产力的作用,提高生产力的整体效能和协作质量。(3)在动力逻辑方面,要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提升机制,通过创新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4)在增长逻辑方面,重塑高质量发展的增长体系,构建新的经济增长的条件体系、过程体系、结果体系和支持体系。(5)在制度逻辑方面,完善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安排,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制度需求,加大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供给。(6)在市场逻辑方面,推动高质量大市场的创造和开发,推进国内大市场的创造和开发以及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乡村治理是对马克思主义治理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发展,是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回应与践行,有利于推进农村融合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当前,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存在一些困境,主要体现在制度不完善、治理效果不佳、人才队伍不健全、文化环境不佳、社会资源匮乏等方面。为此,乡村治理中国式现代化要以制度建设夯实基础,以村级自治组织增效完善组织保障,以人才教育增强动力,以舆论宣传塑造内在支撑,以社会资源介入探索共赢方案。  相似文献   

11.
高质量发展是党和国家对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建设目标的系统概括,在指引经济社会体制转型和推动改革发展成果共享方面具有关键作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蕴含制度建设及功能发挥的目标指向、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的实质内容与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可为考察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赋予有益视角。高质量发展由执政党和政府系统推进并以权力的规范运行为前提条件,包含维护权利行使和激发人民主体意识的价值诉求,旨在均衡分配利益资源和化解利益矛盾纠纷。在新发展阶段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巩固制度建设的人民导向、明确权责对等原则并促进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有效衔接,结合高质量发展所处的复杂现实形势增进各部门的协同治理与方式创新,并在正确审视高质量发展持续性、过程性和结果性特征的基础上坚持渐进式改革和构建容错纠错机制。  相似文献   

12.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与大国竞争格局,是针对当前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紧迫性提出的时代命题。新质生产力在驱动能力、支撑载体、发展方式、生产力要素等方面不同于传统生产力,其形成的关键在于以科技创新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新质生产力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层面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与中国式现代化在关键任务、价值遵循、发展要求、实践原则上体现出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因此,在形成新质生产力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应进一步完善宏观治理,更好地发挥国家主体作用;增强内在动力,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支撑载体,着力促进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强化持续保障,推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作为区别于西方现代化发展的中国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危机,以及由于人与自然关系失衡所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与本质特征。通过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政治主张上与西方生态现代化截然不同,这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历史语境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超越西方生态现代化的理论形态和实践范本。中国式现代化集全党意志、集国家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永续发展,就是走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4.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数字经济不仅仅是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重要动力:在数字技术加持下,生产力得到发展,实体经济更是迎来新的跃升;更为重要的是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得到强化,在数字技术以及数字经济的加持之下得到新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更加的丰富.通过探析数字经济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阐明在当今逆全球化潮流下,全球经济的竞争仍然激烈,中国发展经济不仅仅要构建新发展格局,更要发展数字经济,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于当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韩克庆 《社会科学》2023,(6):159-169
社会政策体系的健全和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制度内容。以现代化理论为视角,从政策体系、覆盖对象、待遇水平、财政投入四个方面对我国市场化改革以来社会政策的发展进行系统梳理可以发现:首先,我国社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主要表现为顶层设计不断优化、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升、风险应对能力不断增强。其次,社会政策的覆盖对象不断扩大,主要表现为对象识别更加精准、新的覆盖对象逐步被纳入。再次,社会政策的待遇水平稳步提升,主要表现为社会救助水平持续提高、特殊群体的福利补贴逐年增加。最后,社会政策的财政投入稳中有增,主要表现为财政投入总额持续加大、福利服务机构和设施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我国社会政策的未来发展还面临着城乡统筹、流动人口等诸多挑战。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深入,社会政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会更加凸显。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对构建经济社会新发展格局、引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有重要价值。通过系统分析发现,受系列政策改革驱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近年取得长足进步,但仍面临相对较低的专业适应性、相对较弱的产教/校融合、相对薄弱的师资队伍建设、总体偏低的就业吸引力、相对失衡的空间结构等瓶颈制约。对此,可从坚持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原则的重要制度安排、以现代化理念为导向的“内涵式”发展、以服务路向为核心的“类型化”发展、以特色立身为核心的“差异化”发展、以资源优化配置为驱动的“均衡式”发展、以国际化视野为基础的“开放式”发展几方面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八八战略”列举浙江发展的八个优势和八项举措,开辟了浙江发展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成功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先行探索。一以贯之践行“八八战略”,为浙江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前列、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实践铸就了鲜活的省域样本。从探索区域现代化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蕴含着内生性与共生性相促进、规划性与创造性相协调、普遍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文明意蕴,彰显了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的价值叙事逻辑。  相似文献   

18.
党的二十大报告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我们对这个理论体系亟须深刻理解和深入研究,要坚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坚实的经济制度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属性。坚持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在促进共同富裕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让人民群众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了前进方向。走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渊源主要包括,爱好和平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渊源;新中国的成立为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了政治基础;改革开放夯实了走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物质基础。走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深刻意义主要包括,开辟了新的现代化道路,为民族复兴指引方向;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平观,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展现了大党大国的责任担当,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走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路径主要包括,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建“一带一路”;维护国际社会公平正义,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统筹发展与安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与全球安全倡议。  相似文献   

20.
为应对当前国际国内的严峻形势,我国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而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则是内需最大潜力所在.要以城镇化建设为主线,畅通城乡循环和国内大循环,并在此基础上联通国内外,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良性互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要创新质量变革、完善效率变革和加强动力变革等方面的制度设计,唯有如此才能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打下稳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