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华民族文化由中国各民族文化共同构建而成,各少数民族文化--包括其宗教文化,均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并使之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于我国多民族国家和谐发展及国家认同建构至关重要.雅俗共赏、具有较高质量介绍各民族文化的各种图书是引导人们认识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途径之一,《新疆伊斯兰教建筑装饰艺术》就是这样一本读物.  相似文献   

2.
新疆维汉民族关系的社会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维吾尔族、汉族两个民族的关系是新疆各民族的相互关系中最有影响力的一对。近年此领域的社会学研究表明,两个民族在漫长的相互交往中,在语言上较为集中和明显地表现出文化的涵化和融合。作者认为,经济发展是促进民族文化融合的理想方式,西部大开发、新疆经济的发展将有助于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文化上的整合将会促使各民族人民自觉地向中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人类共享实践活动的成果,这是马克思唯物史观视域下文化交往理论的基本观点。通过相互交换、占有、融合和利用,不同文化之间互通有无,不断推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文化交往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表现出时间性和空间性等特征。研究新疆各民族文化应当以文化交往的历史追溯作为认识的基础和出发点,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形塑发展,始终扎根中华文明沃土;新疆各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丰富了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正确认知新疆各民族文化,既要立足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史,更要以中华文化作为大背景和大视角;既要着眼于新疆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多年的历史,更要放眼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史;既要看到新疆各民族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更要看到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对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凝聚。  相似文献   

4.
总结经验 抓住机遇 开创民族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经验,增强做好民族文化工作的责任感。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正是各民族优秀的文化组成了璀璨夺目、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从广义上讲,民族文化是指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和发展的文化,也就是中华民族文化。我们这里所讲...  相似文献   

5.
石磊  薛蕾 《民族学刊》2021,12(5):1-9, 106
从政治、文化和经济等维度来看,中华民族始终是连续的超稳定体系,多民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携手共进,这是中华民族自然空间、历史起源、文化发展和媒介叙述共同作用建构的。这些“各美其美”与“美美与共”的民族文化景象,值得影像媒介去系统化深描。各民族节日影像志以一种深描的方式,从根深蒂固的民族节日文化中,洞察鲜活的中华各民族文化新常态: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各具特色”,少数民族节日中地方文化与官方话语“和而不同”,社会关系和社会变迁嵌入影像叙事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时代之音”,由此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自信与自觉,建构起丰富的民族形象和文化肌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广场舞是城市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众多存在于西安市区广场舞蹈中的新疆舞蹈元素在广场文化中起到了联系民族情感,促进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维系内地与边疆亲密关系的积极作用。鼓励并支持群众在文化活动中自觉融入少数民族文化元素,是新时代构建嵌入式和谐民族关系、全面深入持久推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功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出来的带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它是各民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在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民族社会历史发展极不平衡,因此,形成各种各样的民族特色极浓的民族文化。一、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概念的全称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我们承认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性,我们也应该承认中华民族文化的同一性。1.中国各民族文化上互相吸收,水乳交融。中华民族文化的同一性首先应表现为各民族文化上的互相吸收、水乳交融上,这一点,一部中国民族史就能准确地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8.
吴明策  戴永红 《民族学刊》2022,13(1):101-110, 14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稳定的基石,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贯穿新疆安全与发展的主线。新疆民族地区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质就是增强新疆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当前美国为首的联军完全撤出阿富汗,阿富汗塔利班重掌阿富汗政权,阿富汗重建出现了新的局面。虽然阿富汗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但是难民问题、毒品问题、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依然是阿富汗重建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中国新疆与阿富汗接壤,阿富汗重建对新疆的安全与发展产生诸多影响。成功的阿富汗重建会消解其毒恐外溢的效应和强化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核心区地位。通过打击“三股势力”和毒品犯罪以维护好新疆社会的稳定为新疆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安全环境。新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疆各民族群众的生活持续向好,就会带动整个新疆民族地区的认同感增强,反过来又消除了“三股势力”和毒品犯罪赖以生存的土壤。安全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新疆的安全与发展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实现路径,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所在。  相似文献   

9.
朴今海  王俏 《民族学刊》2021,12(11):63-69, 128
传统节日是我国各民族重要的标志性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达斡尔族的“斡包节”是集民间信仰、传统文化和现代多种文明等多元文化因子为一体的复合型文化活动。作为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斡包节”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意蕴:敬畏自然的人文伦理、增强民族认同和凝聚力的纽带、弘扬民族文化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等。深入挖掘“斡包节”的积极因素,唤醒达斡尔族节日文化的民族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基因,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不仅有利于提升各民族的自我认知,增强民族凝聚力,而且对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和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新疆民族关系和谐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此,有必要对当前新疆民族关系现状加以分析、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本文通过对新疆6县市入户调查问卷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新疆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已取得重大成就:当前各民族族际交往意愿较强,本地居民与流入人口相互包容,民族身份平等程度较高,各族众的中华民族意识认同与对本民族意识认同协调,各族居民对过去民族关系的态度较为满意.同时,各民族之间也存在缺乏共同语言媒介、宗教信仰差异显著、族际通婚意愿低等问题,当前民族关系不容乐观.正确审视民族关系问题,需要结合民族之间接触率、文化融合程度和结构整合状况加以分析.本文基于以上结论分析提出有关促进民族关系良性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疆汉人”是近代中国边政研究的一个重要论题。大部分研究者认为,西汉以来汉族始终是新疆地方社会的重要一员,及至清代则形成了“兵屯、户屯、商帮”等组织形式;汉族在新疆地方史上的生存和发展主要呈现为“被迫迁入”“安家立业”和“建功立业”三种类型,“守疆、治疆、兴疆”则是汉族对新疆地方社会所作的基本贡献。针对近代新疆民族问题,部分研究者以新疆民族交融为依据,指出包括汉族在内的新疆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构成的一分子”,并以此为汉族在改善新疆民族关系上作出应有的担当和示范构筑观念基础。近代中国边政学兴起背景下的新疆汉族研究,为维系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作出了可敬的思考探索,也为当代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提供一定的学术镜鉴。  相似文献   

12.
民族记忆既是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载体,也是彰显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文化表征。民族记忆作为延续民族历史和文化基因的内在根基,通过传承民族历史文化、建构民族身份、塑造民族形象等形式传承和彰显民族文化基因的内在特征。以瑶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瑶族民族记忆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基因,并阐释其内在的价值与意义,对培育和铸牢我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坤  蒋婷婷 《民族学刊》2022,13(12):32-40, 149
中华民族共同体表达了中国各民族共命运性的联系,彰显了中华民族整体性发展的新境界。民族创造文化,文化凝聚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文化历史积淀作用下逐渐生成与发展,经历了从民族自在实体到民族自觉共同体的历史变迁。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交往交融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孕育了丰富的文化意涵:中华文化作为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凝结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成的文化源泉;文化认同作为最深层次的认同,决定民族发展的长远和根本,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文化基石;“多元一体”的历史文化格局决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特质,彰显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包容性与生命力。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生成进路与文化发展意涵,确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文化遵循与实践方向,对于充分释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丁漫 《民族学刊》2022,13(12):118-126, 158
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伴随着甘孜藏族人口向双流迁移,藏舞由甘孜藏族铭记家乡的“地域性”文化实践,逐步发展为甘孜藏族“跨地域”的民族文化现象,并最终成为多民族共舞的城市文化活动与公共文化事务。藏舞的参与人员、舞姿、功能、内涵等方面均发生了改变,在城市实现了在地化的发展。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文化具有相似性的历史文化条件、各民族主动交往的民族关系以及地方政府与各族居民“文化合谋”的现实社会环境,共同建构起藏舞在地化发展的“文化生态壁龛”。新的藏舞是城市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现实成果,也是沟通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实体,对于推动我国基层社区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及铸牢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第二代民族政策"说是由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教授提出的观点,其思想主要是推行淡化族群意识和56个民族的观念,强化中华民族的身份意识和身份认同,推进中华民族交融一体化和国家认同的政策等,并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几方面推行具体的民族政策,即在政治上以"去标签化"作为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策略,"取消民族优惠政策"等;在经济上促进各民族的经济交往交流交融,加强各民族经济联系的纽带;在文化上对各民族的文化进行整合,增强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等;在社会上推进"各民族混居杂居",主张"制度性通婚","取消民族学校"等。  相似文献   

16.
新疆回族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回族教育探析马湘云新疆现有回族人口73.2万,占全区总人口的4.5%,排在各民族人口的第4位。新疆回族教育是新疆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回族教育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本民族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关系到各民族整体素质,关系到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经济文化共同...  相似文献   

17.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阐释"中华文化"的性质、特点及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论证构建、弘扬现代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关系.最后,重点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特征及建设途径作了探索.作者认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特征是它的民族性、多元一体性、包容性和创新性(时代性).其建设的具体途径是在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和坚持保护中华民族多元的各民族传统文化;在合理地、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各民族文化的同时,发掘利用各民族文化中内容健康、积淀着民族思想道德特质的精神因素,使之融入现代精神文明中,以提升各民族的精神境界;在现代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从内容和形式上不断积极创新等.  相似文献   

1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文化共同体是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方面,且各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是实现文化交融、文化输出的必要前提,更是体现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形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推进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有利于提高全民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对讲好中国故事、营造大国文化氛围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周俊利 《民族学刊》2021,12(2):9-16, 9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根基,也是中华民族成员联系的精神纽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各民族共同奋斗的历史进程、“和而不同、多元一体”的灿烂文化、厚德载物的价值观念和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这些优秀文化是各少数民族群体赖以生存、发展的灵魂和根基,也是中华文化保持旺盛生命力、强大凝聚力和伟大创造力的源泉。在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校本课程、特色课及选修课和“课程思政”的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资源有助于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提升多数民族大学生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认知和体验,促进少数民族和多数民族双向认同,在此基础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20.
铜鼓文化是红水河流域各民族共创共享共传的传统文化,其发展和演化体现出多民族文化的共生性,这种共生关系丰富了铜鼓文化的内涵和形式,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依托广西河池国家级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铜鼓文化融入到经济发展当中,有效促进文创产业发展。广西铜鼓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促进了各民族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构筑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助推了各民族互嵌式发展,增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凝聚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