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国章 《东岳论丛》2002,23(2):108-111
在习惯思维看来 ,感性直观是被感性实践所“克服”、所“取代”了的东西。但历史和现实却告诉我们 ,在马克思对于人的认识活动的理解和论述中 ,只是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在认识自然和社会时所表现出的感性直观的局限性和突破这一局限性的方法 ,即通过感性实践来打破感性直观在认识上的局限性 ,从而推动人的认识活动不断的深化和发展 ,但并未因此而彻底否定感性直观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所以 ,认清并把握感性直观与感性实践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就成为深化马克思主义认识与改造论研究的必要前提。否则 ,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2.
启蒙理性在张扬人的主体性、倡导近代科学技术的同时,逐渐演变为技术(工具)理性,成为发达工业社会奴役人的手段。启蒙精神非但没有兑现"促进人的自由,实现人类解放"的承诺,反而成为了扼杀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异化力量。在工业社会压抑的意识形态控制下,感性以异化的形式存在,幸福与自由出现了分裂。马尔库塞在对理性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旨在重建人的感性、恢复人的本能、实现人的解放的新感性观。新感性观肯定和恢复了感性的地位,表达了对人类摆脱异化现状、实现自由解放的关切,从现实的感性存在突显人的本质,提出了感性的重建和引向感性革命,为我们重新审视艺术审美的当代价值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是以感性存在作为哲学的出发点的,感性不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感性,而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感性存在,是人的感性存在,所以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与人本主义是统一的.但是,费尔巴哈所谓的感性和人依然是"哲学家眼中"的感性和人,依然是抽象的.他的感性本体论并没有贯彻到底,感性与人仅仅在观念中获得了统一,在现实中是分离的.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超越在于把感性存在进一步发展为感性活动,使感性确证了人的主体性,感性成为了现实历史中的人本身,这就是马克思的感性生存论.  相似文献   

4.
费尔巴哈诉诸感性直观,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结果使人陷入了另一种形式的抽象;马克思则立足于人的实践,把人理解为"感性活动",最终找到了通向现实的人的道路。从人是"感性对象"到人是"感性活动",马克思实现了哲学史上对人的理解的革命性变革,即在理解人的逻辑前提上从"抽象的意识"转向"现实的个人"、在把握人的思维方式上从现成论转向生成论、在考察人的理论态度上从直观态度转向实践态度。  相似文献   

5.
“感性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经创造性继承费尔巴哈“感性对象”原则与黑格尔否定的辩证法,马克思阐发了“感性活动”的物质基础与能动原则,赋予其三重规定:为生存资料需要的物质生产活动、形成社会关系社会矛盾的物质交往活动、为个性自由推翻现实矛盾的革命改造活动。马克思将人的“需要”机制作为推动和创造原则论证了感性活动从“生存”到“自由”的辩证运动过程,从而揭开了整个社会历史形成与发展之谜,确立了其哲学的实践基础,实现了对唯心主义和直观唯物主义的整体超越。而对感性活动进行生存、反思与自由的当代诠释,是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论断找到重要哲学支撑,这既从学理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印证了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特殊历史性,又在实践层面预示了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性,为社会创造活动提供了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6.
齐鹏 《河北学刊》2003,23(5):45-48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意味着人类由读写时代进入了视听的新感性时代 ,预示着人类将面临一场真正的革命 ,而革命的起点是人的感性革命。在数字化平台上 ,人类通过信息化和网络化形成新的感觉经验、感性方式、实践方式和思维方式 ,从而产生新的感性文化 ,创造新的文明 ,甚至产生新一代感性人。本文对感性发展的历史阶段进行了考察 ,阐述了数字化时代新感性的特点 ,论述了新感性的价值、意义和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7.
当费尔巴哈试图以感性对象与直观拒斥黑格尔哲学的时候,由于陷入对象性关系与直观的方法,这种感性原则并没有贯彻到底,最终导致了自身哲学的矛盾.马克思则通过感性活动,将费尔巴哈的感性客体上升到感性主体,为感性注入了自我存在与发展的原动力,将感性活动原则贯穿始终,达到了一种哲学原动力的提升.这种哲学原动力的提升一方面体现在感性自身的完善性与哲学原则的贯彻性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由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抽象劳动”和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的扬弃,创造性地提出了“感性活动”的原则,从而引发了一场存在论本体论的变革。感性(活动)是在社会状态中的能动和受动的统一。这是马克思存在论本体论的核心内涵。马克思的存在论是以巨大的历史感为基础的,由此感性活动的存在论意蕴与历史性境遇便统一起来了。感性活动所蕴涵的人类解放之路也因巨大的历史感而不断彰显。  相似文献   

9.
刘华初 《理论界》2010,(3):101-102
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意识的发展遵循着从自然意识到意识、从自我意识到理想、从客观精神到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的辩证发展过程。其中,意识阶段是重要的精神环节,主体和客体、现象和本质、有限和无限、自由和必然都实现了同一。感性确定性是意识辩证运动的起点,自我确定性在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过程展现出来,达到和解的结果是自我确定性向人类群体的方向迈进,最终达到自我意识的自由。  相似文献   

10.
侯永刚 《兰州学刊》2005,4(5):72-74,77
在柏拉图主义的传统中,纯粹思维构造了一个超越现实、超越感性的自在自为的真理世界.思维成为绝对的行规定者,感性世界的存在,是由思维规定出来的.理性愈是超越感性,愈是远离现实、远离人的生命本身.费尔巴哈试图用他的感性原则突破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把哲学关注的目光从纯粹的精神世界中拉回到现实的感性世界,拉回到具体的、真实的人的世界当中.感性存在是实在性和真实性的确证,它是思维实在性的根据,承认思维的真理性,必须承认感性的真理性.费尔巴哈感性原则的伟大贡献在于他把感性看做是人的类存在,揭示了感性的社会性本质.但是,费尔巴哈巴感性仅仅看做是感性直观,没有看到感性和历史性的统一,他无法解释感性的异化.于是,在他最需要超出形而上学传统的地方,又重新返回到旧哲学的基地.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感性看做是感性活动,是人建构世界和自身的活动.  相似文献   

11.
刘长庚 《阴山学刊》2003,16(5):8-11
感性是一个重要的基本的哲学概念。在传统的本体———认识论哲学体系中,它标识着主体的认知能力;而在当代的实践存在论哲学基础上,它却意指生命现实之当下直接的存在方式;以感性为基本特征的实践构成了现代哲学的存在论基础。这一由认识论层面的认知机能向本体论概念的转变,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2.
美学的精神     
史可扬 《学术研究》2000,25(4):111-117
美学是在感性现实基础上解决人类生存的方式之一。而人类生存或存在的最基本方面,从根本上来讲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关系问题。理想作为人类生存的最高目标,是人的生存的终极意义所在,因而对这一境界的追求,就必然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但它又必须落实在人的现实存在的基础上。因此,解决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探求人类生活终极意义。这就是美学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新美学流派的“气氛美学”,提出“回归感性”的诉求,与新闻传播领域的“情感转向”趋势不谋而合。对美学传统的复归,彰显了人类作为感性主体的重要面向。对理性实证的信息传播观念的反拨,则展现了媒介叙事的人文主义价值。这些变革显示了一度被遮蔽的感性及情感的积极潜能。在气氛美学的基本特质和观念中,可以分辨出身体感性、空间性、情感性与蕴藉性等若干关键维度,这为媒介研究开辟了新的论域。从空间性与身体性的维度看,气氛美学与媒介研究旨趣相近,都强调身体在场在情感互动中的重要作用。从审美角度看,彰显情感性与蕴藉性的媒介叙事能够生成诗性的意义空间,在媒介环境中塑造具有“气氛”意蕴的场域,促进了情感驱动的“叙事共同体”的建构。在“气氛”这一范畴的笼罩之下,从整体性视野观照新技术塑造的媒介生态,有助于催生新的媒介生产理念和实践模式,校正媒介与传播的发展路径,促进媒介环境中人类主体性的建构。在媒介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交叠互渗中,人类获得了全新的感性体验,为气氛的生成提供了多样化的技术情境。这拓展了气氛美学的阐释场景,为气氛美学研究增添了重要的媒介维度,体现了当下深度媒介化时代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4.
批判和超越意识是马克思和浪漫主义者共有的精神气质。他们一方面痛切地揭露和批判感性个体的生存异化,另一方面又执着地寻求感性个体的拯救之道。浪漫主义由于缺失对人的生存特性的根本建基而陷入乌托邦,马克思则从根基处抓住了人的存在的对象性,通过改变世界来拯救人自身,从而找到了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道路。正是在这里,马克思超越了浪漫主义者。  相似文献   

15.
试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的存在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健 《兰州学刊》2010,(Z1):1-4
旧唯物主义者将"人的自由"理解为物质欲望在最大程度上的实现,并依此观点将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总结为经济决定论。要彻底清算这一观点的谬误,就必须从存在论的根基之处就人的生存方式加以阐明。文章通过梳理自卢梭到马克思的哲学历史,尤其通过对黑格尔"自我意识"概念中"他者"环节的分析,阐明人的自由的精神本质和实现途径。正是在这一基础之上,马克思从生存论的视域全面阐释了"感性活动"这一基本概念,并建立了全新的"人的自由"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感性作为哲学发展史上基础性的范畴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感性范畴在费尔巴哈哲学中从认识论领域转向了本体论领域,感性本体论成为费尔巴哈批判神学和理性的支点。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思想的基础上,用批判的方法将感性从直观的抽象确定为实践的活动。从此,感性被纳入实践论中讨论。在实践哲学中,感性指的是现实的个人的活动,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新时代中国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的提升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感性能力,探究感性范畴的实践转向,有利于启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7.
以理性确定性压制感性的形而上学等级秩序,在20世纪的反形而上学思潮中成为核心攻击目标.对形而上学等级制度独断性的质疑导致了"确定性"概念的更新.感性确定性在形而上学内部对这一独断的等级制进行了变革.由于对感性确定性的集中关注,美学的基本问题成为形而上学内部经典命题的延续.美学应在感性狂欢与理性压制之间寻找平衡.  相似文献   

18.
谢礼圣 《理论界》2006,2(10):162-163
直观问题是当代西方哲学认识论的中心问题之一。康德把直观在很大程度上限定在感性领域,感性直观构成了其论述直观问题的基本视域。他对感性直观分析的基本成果就是感觉和经验的直观。康德对直观进行分析的基本目标指向纯粹直观。康德对直观问题的论述为近现代哲学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传媒批评是感性批评的当下性呈现,是理性批评屏障破裂后的本真狂欢.这主要与以下几点密切相关一是现代传媒的物性、文化权力以及对"感性符号"的培植性;二是理性批评的消退与受众的趣味转型,三是审美文化主体的分化孕育了感性批评的中心化,四是批评文本的意义寄寓于文本的感性之维.  相似文献   

20.
周书俊 《东岳论丛》2006,27(1):150-154
感性以及感性世界,是经验论和唯理论以及德国古典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感性以及感性世界,但总是把感性及感性世界当作“中介”,即通过感性及感性世界来联结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具体与抽象、人与自然和社会,所以说,马克思主义特别注重对象性的存在。整个世界自从确立了对象性的存在,就不再是抽象的自然界了,而成为了现实的、包含有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的自然界,是真正的自然界。这个对象性的存在,才真正展现出人的本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不认为感性世界是全部哲学的基础,而只是说感性的对象性世界,即我们感觉以外的对象性世界是惟一客观现实的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