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满文《阿勒楚喀志》形成于雍正十二年(1734),为首任阿勒楚喀协领阿萨尔汉依据“一统志凡例”编报的辖区档册,概述雍正三年(1725)以来阿勒楚喀设置、职官、城池、衙署、古迹、山川等项信息,如实反映了阿勒楚喀协领衙门渐次兴建阿勒楚喀“新城”的史实,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一统志”修纂专题的阿勒楚喀史料,展示出“佚名”金上京古迹难得一见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2.
阿尔泰乌梁海人的宗教信仰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乌梁海”是古代部族名称,史籍中曾有“嗢娘改”、“斡朗改”、“兀哴孩”、“兀良合”、“兀哴罕”、“兀良哈”、“乌梁罕”、“乌浪汗”等异称。明末清初,乌梁海部分布在“蒙古诸部之北”,“业采捕,散处山林,而受役属于喀尔喀、准噶尔诸大部”。至康熙年间,喀尔喀蒙古内属,“其所属之乌梁海等亦皆归顺”。乾隆年间,准噶尔所属之乌梁海归顺,“乌梁海遂全归版籍矣”。之后,乌梁海部一分为三:一为唐努乌梁海;二为  相似文献   

3.
关于元朝对西藏的管辖问题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史籍记载断章取义,鼓吹“忽必烈在接受八思巴的第二次灌顶时,向八思巴奉献了三个却喀(       ),当时蒙古与萨迪派只是结为‘施主与福田’的关系”,无端制造分裂舆论,否认元朝对西藏的主权。对此不少专家学者已做了一些澄清和反驳,阐明了真实的历史。但这一说法影响颇深,改变这一看法也得有个过程。本文拟对这两种说法从源头上加以考证和分析,以供参考。一、关于“奉献三个却喀”的考证与分析(一)关于“奉献三个却喀”说法的由来这一说法见于多部藏文史籍,其中最早记载…  相似文献   

4.
在今阿克苏地区库车、新和、沙雅一带,塔里木河北岸分布着一系列的古城、烽燧遗址。在众多的遗址中,通古斯巴西古城地位尤为突出。通古斯巴西古城位于新和县通古斯巴什农场西南4公里,始建年代为4世纪前后,延续使用至辽宋时期。从遗址的形制和规模来看,它应为唐代所建的该地区一处高等级中心城市。此城现状保存较好,城墙东西长250米、南北宽230米,平面呈方形,城四角均有伸出的角楼,城墙四面都有马面,南北两面有瓮城。  相似文献   

5.
喀纳斯湖位于布尔津县境北部,距县城150公里,是一个座落在阿尔泰深山密林中的高山湖泊。“喀纳斯”蒙古语,意为”峡谷中的湖”,它环抱于阿尔泰山森林带之中。喀纳斯湖湖面海拔1374米,南北长24公里,平均宽约1.9公里,湖水最深188.5米,面积45.73平方公里。喀那斯地区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为5588平方公里,海拔高度变化在1300——4374米。阿勒泰最高峰——友谊峰(4370米),就屹立在保护区东北部的中俄蒙三国边境上。喀纳斯不仅自然资源和生物物种在丰富,而且旅游环境和人文资源也别具特色,喀纳斯具北国风光之雄浑,又具江南山水之娇秀,加之这里还有“云海佛光”、“变色湖”、“浮木长堤”、“湖怪”等胜景,已经成为新疆最具有诱惑力的风景区!  相似文献   

6.
魏坚  郑玉  武彤 《中国民族》2023,(5):63-64
在天山北麓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之间,有一条南北宽约60公里的绿洲廊道。这里地势平缓、水源充沛,自然环境优越,丝绸之路新北道自伊吾县翻越天山后即向西穿行于此,唐朝墩古城遗址便坐落于这条天山北麓的东西交通要道之上。在奇台县城东北部水磨河西岸的黄土台地上,唐朝墩古城城址东墙随河道自然地势修筑,北、西、南三面城墙呈直线布局,平面近长方形。因在古城北墙中部有个高台,当地人称其为“唐朝墩”。  相似文献   

7.
蒙古人在元代开始徙居青海,以后陆续迁入的部落有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喀尔喀部、辉特部、绰罗斯部等五部,白佛独部不属于蒙旗。在康熙三十六年始设二十八蒙旗,并设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等世袭爵位。  相似文献   

8.
从明崇祯九年(1636)固汗汗(1582—1654)率部众进入青海,进而统治唐古忒(“或特”)各部,直到清雍正二年(1724)罗卜藏丹津反清失败,厄鲁特蒙古“四部中和硕特部贵族统治青海八十八载。祟祯十五年(1642)固始汗在拉萨建立汗廷,他以青海地广宜牧,喀木(康)人众粮多,征收喀木赋税,以养青海部众。令其诸子分牧各地,分左右两翼,在游牧封地的基础上建立起封建领主制统治体系。在这个封建统治体系中,除固始汗及其十个儿子、若干孙子为首的和硕特部外,尚有土尔扈特、准噶尔即绰罗斯等  相似文献   

9.
丽江的水     
在丽江,正是因为水,才有了丽江古城的独特,有了丽江古城的灵气。丽江的水像丽江的天空一样一尘不染,一路欢歌的玉泉水从象山脚下流进古城一分为三,三分为九,九九八十一支流,塑造了“家家小桥流水,户户杨柳拂风”的丽江古城。古城人有了水的灵秀,把水的用处发挥到了极致,所谓“三眼井”的第一眼食用,第二眼洗菜淘米,第三眼洗衣服。对你来说太复杂了,这种理想的用水模式,不是一两天能建立的。至于“清水洗古城”的美景得看你的机缘了,也许你闻所未闻,因为很多见多识广的外国人都称:丽江古城有可能是世界上惟一用清水洗街的城市。丽江古城的水…  相似文献   

10.
一、“嘎拉哈”释名 东北的满族人,在春节期间有玩“嘎拉哈”的风俗。“嘎拉哈”又称“噶什哈”、“喀赤哈”,源于满语“嘎出哈”。《五体清文鉴》将“嘎拉哈”称作“背式骨”,列入“戏具类”中,《清文汇》书则称“嘎拉哈”是小孩子的一种玩具。 “嘎拉哈”的学名称作“距骨”(Astragalus),是连接胫骨与蹠骨、即踝关节上的一块骨骼。“嘎拉哈”略呈长方形,有六个面,其中上下左右四个面可以站立,都有特定的名  相似文献   

11.
《圣经》记载,巴比伦人(Babylonians)想要建造一座通往天堂的高塔,耶和华因嫉妒而降罪,变乱了巴比伦居民的语言,使人们的语言彼此不通。①这段记载告诉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古代西亚是众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方。古代西亚有塞姆(闪)语系的阿卡德人(Akkadians)、阿摩利人(Amorites,民族学界一般译为“阿摩里特人”)、腓尼基人(Phoenicians)、希伯来人(Hebrews)、亚述人(Assyrians)、迦勒底人(Chaldaeans) ,有印欧语系的赫梯人(Hitties,又作Hittites)、加喜特人(Kassites,又译作喀西特人)、米底人(Medians,又译作米堤亚人)、波斯人(Persians…  相似文献   

12.
地处陕西黄陵县桥山被誉为“中华圣城”的“黄帝古城”实际上只是民间传说中的“黄帝黄城”的“中宫”。近日,潜心研究轩辕黄帝暨炎黄文化的李延军,依据古“龟书图”在桥山周围八个方位,先后发现八座仰韶文化古城遗址。这八座古城遗址分别是桥山西北方向的韩原遗址、西...  相似文献   

13.
车王府是清代外蒙古喀尔喀赛因诺颜部亲王车登巴咱尔的府第,其所收藏的影词写本是研究语言、文字及民俗的重要材料.通过对影词写本的统计,发现其中大量使用方框号、钩识号等标点符号,文字书写有合文现象,并大量使用类似“能行”、“走龙”、“流平”等代名词,“能行”、“走龙”指代马;“流平”指代地.  相似文献   

14.
和硕持汗     
和硕特蒙古是漠西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原活动在天山以北乌鲁木齐和塔尔巴喀台一带,其首领图鲁拜琥,是成吉思汗十九代孙。万历二十四年(1606)他25岁,因调解喀尔喀与卫拉特之间的战端,深受各部上下和东科尔法王的敬佩,赠号“国师汗”美名。此后,又讹转为“顾实汗”或“固始汗”。 明末西藏政局不稳,教派斗争迭起。万历四十六年噶玛噶举派率霞巴家族在后藏建立第悉藏巴政权,与一度统治青海的喀尔喀部却图汗和康区白利土司结成联盟,共同迫害日渐兴盛的格鲁派,即黄教。黄教首领人物罗桑却吉坚赞和五世达赖的强左索南绕登等人决定,派使者赴卫拉特请兵援助。卫拉特召开“丘尔干”会议,议定组成联军前去,固始汗率和硕特  相似文献   

15.
从乡村集市上生长起来的美丽古城丽江古城最初是在日聚夕散的乡村露天集市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纳西语始称丽江古城为“衣古芝”,意为“衣古地的集市”。“衣古”指的是位于古城北面象山之麓的“吉瓦村”,过去是个很清幽的村子,村里有无数条溪泉从大树和古岩下迸涌而出,形成一道道清流。以这座溪流纵横的秀丽村庄为中心,逐渐形成了丽江古城最早的集市“衣古芝”。“衣古芝”的汉语名称在元代是“大叶场”,明代称“大研厢”、清代称“大研里”,民国称“大研镇”。“大研”一词,民间相传是因古城所在的台地因形似大砚台,城西南又有神圣的文…  相似文献   

16.
清代西北的犯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历史上,将内地罪犯发遣西北边陲屯田实边,汉、唐、元、明诸朝都曾实行.清承前代遗制,自康熙年间开始,先后将罪犯发至喀尔喀蒙古、甘肃河西和新疆地区屯田.这种屯田在清代史籍中被称之为“犯屯”或“遣屯”,是有清一代西北屯田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试就此作一考察.一纵观清代西北犯屯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康熙五十五年至乾隆二十三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犯屯主要实施于喀尔喀蒙古和甘肃河西西部;乾隆二十三年,随着准噶尔部被平定,清政府开始将大批罪犯发往新疆,兴办犯屯,至同治三年新疆失守,可定为第二阶段;光绪、宣统年间,是清代西北犯屯的第三阶段,这一时期,清政府再度将大批罪犯发配新疆,但犯屯制度与前期不同,其性质亦发生了变化.清代西北犯屯历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九朝,约经一百八十年之久.  相似文献   

17.
明末清初图们江内外瓦尔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万 《民族研究》2003,7(1):70-77
清初著作记有东海瓦尔喀 ,学术界多谓是东海库尔喀或牡丹江虎尔哈之异称。本文对瓦尔喀诸问题进行探讨 ,提出新看法 :( 1)东海瓦尔喀是指明末清初分布在图们江内外的女真人。 ( 2 )他们是明初建州斡朵里部、建州兀良哈部、毛怜兀良哈部以及狭义“女真”的胤裔。 ( 3)特别对安楚拉库瓦尔喀进行了研究 ,提出其地域在今和龙市境 ,是明初第三毛怜卫胤裔 ,纠正了乾隆时绘制的《战迹舆图》标注于阿勒楚喀之误。 ( 4)对建州部、乌拉部剽掠瓦尔喀进行了分析 ,提出努尔哈赤把瓦尔喀强行掳掠到建州 ,实际是使流落各地的支系骨血归宗。这一行动充实了建州女真的军事实力 ,促进了农业发展 ,为其统一女真诸部 ,建立后金政权 ,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研究基础上,利用汉蒙文史料,对清朝邀请五世达赖喇嘛的缘起,清朝和西藏双方第一次联系的细节、使者等作了补充论述,对有些论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异议.认为清朝邀请五世达赖喇嘛主要是为招抚喀尔喀,清朝第一次遣使中止是由于清朝与喀尔喀之间关系恶化所致,顾实车臣绰尔济即伊拉古克三呼图克图作为一个香客沟通了清朝与西藏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自从漠南蒙古各部归附清朝政府后,喀尔喀、卫拉特蒙古诸部不久也先后被招抚和征服,从而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满族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在蒙古地区的统治,一方面运用“联姻”政策,对蒙古各部上层贵族进行拉拢,使之为其披坚执锐。“属(?)前驱”。另一方面,又在其聚居区推行“盟  相似文献   

20.
清朝统治边疆少数民族区域的法律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康熙三十五年五月,康熙帝亲赴塞北多伦诺尔(今承德北),会阅喀尔喀蒙古诸部来归附的汗王台吉,内蒙古科尔沁等部王贝勒陪阅,饮宴封赏,列队校阅,显示了北疆的安定与巩固。回京后,康熙踌躇满志地说,秦筑长城以来,历代修葺不已,难道“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大清八旗铁骑不就是越边墙“长驱直入”吗?现在“我朝施恩于喀尔喀”,边境自然“较长城更为巩固”。康熙还不止一次地讲到,“本朝不设边防,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耳”。乾隆也评论前代修长城以隔绝防御的弊病,远不及清朝的“柔远”政策,“恩亦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