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你喜欢听故事吗?那么,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讲的故事将不会使你寂寞,他就是许地山。许地山生于1893年,1921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命命鸟》。作为“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在建设我国新文学的事业中,他站在最早的开拓者的行列里。他的创作,论数量不多,论质量却不乏创新之作。尤其在二十年代前期蜂喧蝶闹、异彩纷呈的文坛上,他的作品每以描写异域风光(主要是缅甸、印度、南洋一带和我国闽粤地区)和善于叙述富有传奇性、哲理性的曲折故事而令读者耳目一新。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除了作家个人的经历和才  相似文献   

2.
白先勇域外题材小说的创作集中在小说集《纽约客》中。白先勇在作品中展示了在异域生存的中国人被放逐的心灵事实 ,面对着一种格格不入的异域文化 ,这些被放逐者无法在心灵中取得统一而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意识和危机感 ,最后步入生命的虚无。随着时间的淘洗 ,白先勇域外小说中的压抑感也逐渐淡化 ,凸显的则是作家物伤其类的深在关怀。  相似文献   

3.
以“落花生”笔名著称的许地山,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六十年前,他就在新文化运动浪潮中,带着奇特的创作题材和温馨的异国情调步上文坛。他那独具一格的作品,成为新文苑的一簇奇葩;它色彩鲜丽,格调迥异,醒人耳目。许地山从1921年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开始,到1941年辞世,仅仅度过了二十年的创作岁月。他留世的有小说散文集《缀网劳蛛》、散文集《空山灵雨》、《无法投递之邮件》、小说集《解放者》、小说散文集《危巢坠简》、《杂感集》以及散见于报刊的新诗和话剧。本文仅就许地山的创作道路(着重于小说创作),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艾芜和川端康成都是活跃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文坛的作家。作为同时代的作家,虽然国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文学的创作心理也不同,但是在他们早期的创作中却在题材的选取、思想情感的表达和艺术技巧的运用以及审美追求等方面表现出很多相似或相同的特征。本文拟就艾芜和川端康成两人早期的代表作品《山峡中》和《伊豆的舞女》进行平行研究,在求同辨异中探讨形成两人创作特色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命命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许地山的一篇重要作品,它以较为浓厚的佛教色彩而引人注目。本文试从许地山的家世及其成长过程切入,进而探讨许地山与佛教的关系以及《命命鸟》中浓厚的佛教色彩所揭示的主题意蕴。许地山生活在一佛教气息相对浓厚的家庭。他的父亲,清末明初著名台湾爱国诗人许南英,又称窥园先生,自号留发头陀和毗舍耶客,①按头陀乃佛家语,谓抖擞衣服、饮食、住处三种贫著的行法,俗称行脚乞食的苦行僧为头阳或行者;毗舍耶又称微誓耶(吻ays),天名,意为日天之妃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许地山之父窥园先生至少…  相似文献   

6.
文学史上有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个作家某方面的突出成就往往掩盖其他方面的贡献。在现代文学史上,这种现象也非鲜见。而艾芜就是其中的一位。人们的目光大多关注他南行题材的小说,而对作为散文家的艾芜则甚少研究。这种现象,一直到80年代,才有所改变。首先是林非先生在他的《现代散文六十家》中把艾芜列为现代散文六十名家之一,并作了研究考察。而他稍后出版《中国现代散文史稿》则进一步把艾芜置于整个中国现代散文史的宏观背景下来研究,指出了艾芜散文的特点及其贡献。 著名作家唐弢则以一个亲历者和权威文学史专  相似文献   

7.
从现存的唐人小说看,无论是琐语杂谈式的笔记小说,还是藻汇可观的所谓"传奇",都常常对域外奇闻轶事津津乐道,这使得小说在写作题材和风格上都超逾了前代.唐代的域外题材小说形成了"志怪传奇"与"真实平易"两种写作风格.唐代域外题材小说的繁荣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唐王朝繁盛的对外经济、通畅的文化交流为文人提供了一个认识域外、了解域外的平台,这是推动域外题材小说繁荣发展的外在动力;而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和独特的时代精神成为他们写作域外题材小说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8.
1 当"边城小说"崛起于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的时候,人们更多的是被它那浅层表象所震慑.西南边区(湘黔贵)的荒僻的山村和偏远的集镇所散发出的浓郁四溢的乡土气息和撩拨人心的边城野味,体现了"边城小说"在题材上的新;"边城小说"所叙述的一个个扑朔迷离、神奇变幻的故事,带来了小说内容情节的奇;而沈从文所着意塑造的"乡下人"形象系列,和艾芜笔下的报仇未成而只能"叫出乌鸦一样的声音"的疯子(《乌鸦之歌》),心狠手辣而又不失人性的强盗头子和天真善良而又充满野性的在强盗窝中生长的"野猫子"(《山峡中》),瞎子父女,偷马贼,以及蹇先艾笔下  相似文献   

9.
我选择三位通俗文学大师的文学翻译对其创作的促进为研究对象,又以他们在《小说时报》、《礼拜六》、《文学大观》、《小说画报》四种杂志上发表的短篇为主要例证,其意图是,这四种杂志创办于1909~1917年之间,正是近代文学步入现代文学的转型期;而这三位起步于近代的作家在文坛上开始活跃时,现代作家除了鲁迅发表过《怀旧》和叶圣陶发表过几篇文言小说外,还都没有在文坛崭露头角。在这文学革命的前夜,可以研究这一被视为通俗作家群的短篇小说作为一种过渡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陶晶孙的域外题材小说不论思想意蕴还是艺术形式,在现代文坛上都是独异的,他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混血儿".他的那些以日本为背景的小说,鲜明地体现出了作者在日本"反认他乡是故乡"的文化意蕴;而回国后的陶晶孙最终也未能摆脱日本文化的"阴影",始终被排斥在中国现代主流文化之外.他的文学创作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成分实在太少,倒应该说是日本"物哀"、优美等文学传统与西方现代情绪和技巧相结合而产生的"杂种".由此,决定了陶晶孙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孤寂的命运,也决定了他小说创作的奇特风格与不足.  相似文献   

11.
依凭对“高密东北乡”的独特叙事,莫言已成为国际文坛重要作家.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在内,莫言已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10次以上.各类文学奖的颁奖词虽高度凝炼,但也准确地概括了一些作品的重要特征或一位作家的创作成就.文章以莫言小说的部分颁奖词为据,分析他的小说在域外的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12.
二、三十年代,沈从文之所以蜚声文坛得益于他所建构的完整独特的湘西艺术世界:它们是短篇系列《柏子》、《丈夫》、《萧萧》等;散文系列《从文自传》、《湘西》等;长篇系列《边城》、《长河》;民间传说系列《龙朱》、《月下小景》等。正是因为这充满异域情调的湘西题材,使得沈从文在现当代文坛被误解、曲解长达半个多世纪。到了九十年代,又因为同一题材,沈从文被誉为“边城圣手”,当重排二十世纪文学大师座次时,他成了仅次于鲁迅的大师级作家。对沈从文现象如何认识?怎样对其作出合理的阐释?这些问题都有再思考的价值。 我们今天重提沈从文和他的湘西题材是因为湘西艺术世界中隐藏的某些东西吸引了我们,而只有时代精神的更迭,那些本来存在于作品之中的意义,才能被我们用新的眼光看到它:湘西题材是一曲以湘西人生形式的探索为主旋律的生命之歌,寄寓着沈从文期望中华民族重新振兴的理想。  相似文献   

13.
艾芜前期创作艺术风格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十年代初期,一大批青年作家冲破国民党反动派对文艺的重压,象灿烂的群星似地出现在文坛上,使现代文学一下子呈现出姹紫嫣红的光彩。艾芜,就是其中一颗闪闪发光的星。到一九三七年抗战爆发前,他一共出版了《南行记》等五个短篇小说集、四部中篇小说、一部散文集,另外还有若干篇小说散文散见于其他文学刊物上。通观艾芜的创作历程,从一九三二年到一九三七年的六年,可说是他的作品艺术风格初步形成的时期,习惯将它称为艾芜创作的前期。在这个时期里,艾芜用自己的一系列作品,为读者奏出一曲曲清新美丽的歌,显示出他那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王贵与安娜》、《双面胶》、《蜗居》等电视剧的热播,作家六六的婚恋题材小说在文坛引起热议。六六的小说创作以市井百姓的生活为原型,将一个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六六以长篇小说创作见长,以情感叙事为主要情节线索,深刻细致地反映当今社会多元文化交织下的困境状态对人们情感关系的冲突和影响。六六作品的情感叙事特色及还原生活的能力值得其他以描写家庭伦理剧和社会问题剧为题材的作家和编剧借鉴。  相似文献   

15.
论冰心的《超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在“五四”高潮中,冰心以“问题小说”登上文坛。她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惟悴》和《去国》等小说,获得了新文学界的好评。参加文学研究会不久,冰心发表了《超人》这篇更具重大影响的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冰心早期的代表作。茅盾在1935年曾回顾该文发表时所引起的强烈反响:“《超人》发表于1921年,立刻引起了热烈的注意,而且引起了摹仿(刘纲的《冷冰冰的心》,见《小说月报》十三卷三号),并不是偶然的事。”但  相似文献   

16.
刘庆元 《云梦学刊》2008,29(4):134-137
1910-1920年<小说月报>域外小说翻译主题以科学小说、情小说、军事题材小说为主,且多为短篇小说;翻译策略上体现为"译述".无论是翻译题材,还是翻译方式都是民初这一特定时期的产物,而对晚期"林译"的解读无疑是全面了解这一特定时期翻译行为的有效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论"社会剖析派"的乡土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30年代伊始,茅盾、吴组缃、沙汀、艾芜等"社会剖析派"作家,创作出了一批对社会人生世相加以冷峻剖析的作品.在意识形态话语的笼罩中,他们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及"异域情调"的风景画、风俗画的多种艺术方法的描写,既是对早期"乡土写实派"的历史回应,又开创了新的乡土小说范式,为20世纪40年代乃至新中国建立后的乡土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的资源和发展路径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苦难的现实、博大的人道情怀及对宗教的亲和力 ,导致许地山小说挥之不去的宗教情结。幸福在彼岸、宿命论、破“我执”、“无我”、“利他”是许地山小说宗教意识的具体表现。宗教意识在许地山的前期小说中显得直白浅露 ,在后期小说中变得藏而不露。宗教情结既成就了许地山 ,也局限了许地山。  相似文献   

19.
论艾芜《山峡中》的审美个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庆华  陈昕 《兰州学刊》2004,(3):231-232
《山峡中》是艾芜最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集《南行记》中的珍品与典范 ,不但具有题材的开拓性 ,视角的独具性 ,而且主题的表达也达到了形象性与精美性的完美结合。与此同时 ,《山峡中》的艺术特色也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20.
莎菲论     
一莎菲是丁玲的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以下简称《日记》)的女主人公.这篇作于一九二七年冬到一九二八年春,发表于一九二八年二月《小说月报》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思想内容和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曾经震动了当时的文坛,并使作者一举成名,"好似在这死寂的文坛上,抛下一颗炸弹一样,大家都不免为她的天才所震惊了."虽然莎菲女士的出现哄动了中国的文坛,但是中国的文坛却长久地并没有真正了解和懂得莎菲.半个多世纪以来,文坛上对这个人物进行了各种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