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史学的取鉴资治和教化育人两大功能是针对社会成员的群体和他的个体两个不同的服务对象提出来的。从具体的史学实践看,为个体服务的史学相对于为群体服务的史学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在当代群体对史学需求不断削减而个体对史学需求又不断增加的社会里,史学勃兴的惟一出路是必须在服务对象上完成由以群体为主到以个体为主的转变。要完成这一转变,光靠表达方式的通俗化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从"人"出发解释历史而不是从"物"出发解释历史,即完成历史思想的人性化。 相似文献
4.
影视史学与书写史学之异同--三论影视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叙事是影视史学与书写史学的共同特征 ,前者崇奉“虚构叙事” ,后者笃信“实录叙事” ,通过叙事各自都融合了自己的主体意识 ,进行了艺术的加工 ,实现了相同的宗旨。其最大区别在于传达媒体的不同 ,前者运用艺术的形式 ,以影像或声影手法来表现过去 ,再现历史 ;而后者依赖书写文字的方式 ,以具体确凿可靠的史实叙述往事 ,反映历史。影视史学的出现 ,促进了书写史学的重新定位 ,两者在竞争、并存与兼容中相得益彰地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5.
试论当代史学发展中的通俗史学张晓校进入90年代以来,历史科学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无论学界对“史学危机”有什么样的阐释,危机总是客观的。客观地看,“史学危机”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市场文化的发达,社会中心价值的解体,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流行,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6.
符号学视野中的影视史学与书写史学 --也谈影视史学与书写史学的异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书写史学和影视史学可以纳入符号学的研究视野,从符号学的角度看,它们在符号以及符号形式、结构、功能、语法和接受等方面都有异同。书写史学与影视史学的语法模式分别属于转喻模式和隐喻模式。影视史学的出现,也必然会引发书写史学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7.
何炳松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出版家和教育家。他较早引进西洋史学,并注意将西洋史学原理与中国传统史学对比和贯通,对历史学中的许多概念作了科学的解释。他较早将中国史学史看成专史,对于其渊源、分期等多有探讨,是中国史学史早期的开拓者之一。 相似文献
8.
封建传统史学的没落与通俗史学的兴盛——明代史学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封建时代的传统史学至两宋达到极盛,名家辈出,名著众多,在著作体裁、记述内容和史学思想上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到明代,在中国封建制度进入晚期阶段的同时,以“庙堂史学”为基本形式的封建传统史学也开始了它的没落时期。引发这种没落的直接原因,是封建专制主... 相似文献
9.
历史学有科学与艺术两重性,而我们一直仅以科学范式研究传统史学。中国传统史学是一种具有前科学性质的诗性史学,可以置之于艺术性的视角下进行研究。传统史学的几个重要理念都可以在这一前提下重新审视:“尚简”观念呈现了艺术观念对史学的结构性入侵及由此带来的问题;“史意”不仅是“意义”是“意味”,不是指可以陈说出来“史学理论或历史观”,而属于无法言说的默会知识;“圆神方智”这一“史体”分类也不是体例之分,而是体类之分,而且可以与“艺术科学”对译。 相似文献
10.
史学理论研究与新时期中国史学的复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史学理论的学科建设和研究以促进新时期中国史学的复兴,成为"文革"后广大史学工作者的共识.自80年代中期开始,先后召开了11次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出版了全国性的史学理论研究专业期刊,培养了一批史学理论研究方面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引入和研究外国史学理论,涌现了一批研究成果.面对21世纪,中国史学理论研究尤其需要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追踪国内外史学理论研究中的前沿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将是新世纪我国史学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相似文献
11.
《北京社会科学》1989,(1)
史学的职能何在? 是近年来人们颇为关心的问题.不少人说:物理学、数学、化学可以带来科学的繁荣,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经济学指导人们如何管理企业,哲学可以启迪人们的思想,文学艺术给人们提供精神食粮.只有历史学,在现代文明里,显得老态龙钟,不合时宜.当然,这是史学门外人士的看法.作为史学工作者,自然不会不承认史学社会作用的客观性.但问题是,史学职能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 它与现实的关系又是如何? 并不是每一个史学工作者都十分明确的.近些年虽有些文章论及这类问题,但终未给人以满意的解释.笔者认为,要认清史学的社会价值所在,首先应该对史学的职能进行分类,然后分析各种职能与社会现实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2.
明清之际,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个大变革时代,整个社会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全社会处于激烈动荡状态之中,因此黄梨洲称之为“天崩地解”的时代。这一丰富多变的社会内容,既为史家提供了写史的题材,又向史家提出了写史的要求,这就促使编写野史的风气空前盛行。从而产生了数字惊人的史学著作,全祖望就曾说过;“明野史,凡千余家”。史籍之多,可想而知。张岱的《石匮藏书》和《石匮书后集》就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两种。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生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约卒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他是一位为鲁迅先生所称道的著名散文家,又是一位在明季诸多野史作者中可与谈迁匹敌的史学家。对此,当时学者已有评论。邵念鲁在《明遗民所知 相似文献
13.
西方史学的输入和中国史学的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逢祥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0,(1)
近代以来,古老的中国传统史学经历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既是时代大潮冲击的结果,也与近代西学纷至沓来的影响密不可分。本文具体论述了鸦片战争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西方史学输入中国的过程及内容。认为与西方社会学的结合,是中国史学走向近代化道路的一大特色。同时,由于中国传统史学在史料学、治史方法等方面的积蕴深厚,以致在相当一个时期内,西方史学在中国的影响仍以表现形式、历史观等为主,而在方法论方面则有所减弱。至于这一输入过程中存在的某些粗糙、简单套用乃至精芜不辨等弱点,在当时固属难免,在今日则足以为鉴。 相似文献
14.
15.
略述敦煌遗书中的甘肃文学杜琪唐五代以至宋初,甘肃文学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这就是珍存于敦煌遗书中,从其署名、题记、内容或可判定为这一历史时期甘肃籍作者和外省籍旅陇作者的文学作品。自从汉武帝开通西域,地处河西走廊西端咽喉的边鄙敦煌,就日渐兴盛起来。历经... 相似文献
16.
17.
先秦、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早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史学批评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为后世史学批评的发展积累了思想资料,并初步奠定了史学批评发展的三条路径:一是对史家素养及职责的认识,二是对史学社会功用的认识,三是对史学发展与时代变迁之关系的认识。揭示、梳理中国古代史学批评早期发展的路径,从中总结出一些略带规律性的认识,从而明确前人所论必有其传承,今人研究也自有其渊源,希望推进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19.